青岛天气 | 百宝箱
半岛网闻 > 正文

市文广新局局长王纪刚:结构转型提升岛城公共文化服务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6-07 14:52:38 字号:TT

    青岛新闻网6月7日讯 去年以来,青岛市文化产业在经历“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之后,开始寻求更理性的突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迎办“十艺节”、进行艺术精品创作,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成为今年文化建设的重点。日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刚刚走马上任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纪刚接受记者采访,对今年的文化工作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讲解。王纪刚表示,要抓住当前文化产业发

展的转型时期,促进我市文化产业朝更优、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端化文化需求。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时期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22.6%,高出同期全市生产总值增速4-5个百分点。但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的增速却降为20%。同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有11个城市增速超过了20%,南京市、大连市、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增速则超过了30%。有的地级市增速也在加快,比如长沙市的增速为21.9%,苏州市更是创造了40.44%的高速。

    对此,王纪刚表示,增速放缓本身不一定是一个坏事,有时是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阶段。“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增长,但也掩盖和带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结构的问题。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个层次。我市在文化产业中,技术密集型、高端的核心层和外围层占得比重较小,分别为16.6%和21%,而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的相关层比重较大,为62.4%。这表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以粗放式加工制造为主的阶段。

    “如要继续保持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王纪刚分析,速度放缓正是提供了调整优化结构的时机和条件。下一步,要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加大工作力度,要有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出台一套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扶持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培养、引进一批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促进我市文化产业更优、更快、更好的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端化文化需求。

    五大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从市民平时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来看,最经常、最基本的就是看个电视,听个广播,读书看报,进进博物馆、文化馆,参加点公共文化活动等等,这些通称为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来无偿或低价提供给老百姓的,其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特点。近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可概括为五大工程。王纪刚将五大工程做了如下介绍:

    一是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在全市组织实施一百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启动青岛新文化中心项目规划建设,组织实施市博物馆和市图书馆改扩建项目,推进12区市规划建设市民文化中心。同时,加强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现在,全市99个街道和79个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1235个社区和5460个村庄建有文化活动室(中心),实现了镇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

    二是文化服务普及工程。通过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开展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文化大讲堂、读书节、赏书会、低票价惠民演出等文化普及传播活动,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全市46处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美术馆都已免费开放。

    三是文化活动精品工程。每年举办青岛文化大拜年、广场周周演、“文化四季歌”和“欢乐青岛大舞台”等品牌演出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形成了全市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的局面,被文化部誉为“岛城无处不飞歌”。

    四是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在农村,通过建设农家书屋和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农民群众免费送图书、送电影,也方便了农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

    五是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水平。

    品牌之都打造文化名城

    近几年,我市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音乐之都”和“影视之城”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音乐方面,先后举办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和全国小提琴考级优秀选手大赛,每年举办青岛音乐节、国际音乐大师班等重大音乐节庆活动。今年将举办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和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目前,我市正在积极申创联合国创意城市联盟“音乐之都”。在影视方面,引进了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金凤凰奖”落户青岛,并成功举办三届“金凤凰奖”颁奖仪式、两届国产电影交易会和第十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青岛创意媒体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青岛分校建成并已招生。

    王纪刚认为,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与打造工业品牌不同,城市文化品牌不一定要经过像工业品牌那样漫长的自然成长阶段,完全可以跨越式发展。下一步,围绕打造“音乐之都”、“影视之城”关键需要从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全力引进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音乐和影视方面的赛事和节会落户青岛,赛事节会的规模和高度决定着这两个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大力培育发展音乐和影视方面文化产业,这两方面产业的集聚程度也决定着这两个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重点保护老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岛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如何处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一直是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历史性问题。建筑可以复制,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模仿,唯有历史文化,无法复制和模仿。李群书记在调研文化工作时曾指出:对于历史文化资源,要以保护为主,保护就是贡献,留下就是财富。

    据王纪刚介绍,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通过积极普查、推荐、申报,确定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市政府公布了九批105处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30处。二是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1246处,朝连岛灯塔入选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八大关被评为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小鱼山历史街区被评为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文物局在青岛设立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三是通过集中的保护性修缮,提升了青岛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恢复康有为故居建筑原貌,将其辟建为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还有修复辟建的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博物馆、青岛山炮台教育基地、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骆驼祥子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等。这些修缮保护工作,增加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韵味。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7项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门类。我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茂腔、胶州秧歌、胶东大鼓、柳腔、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周戈庄上网节、徐福传说、螳螂拳、孙膑拳共11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传承人得以世代相传,加强传承人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确定保护对象。开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定工作,我市目前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二是给予资金扶持,为传承人的传习传承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三是搭建传习平台,通过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在校园、社区建立传习场所等措施,让传承人充分展示和传承其精湛的技艺。

    十艺节我市将捧出文化盛宴

    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除了有完备的文化设施,还需要有优秀的文艺作品。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于明年在山东举办,青岛作为拥有独特海洋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将在十艺节中展现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王纪刚透露,第十届艺术节期间,我市将承办部分赛事和闭幕式晚会。届时市民会在剧院、广场、甚至社区欣赏到精彩的演出,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精品,可以说,将享受到一次文化盛宴。

    王纪刚表示,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时期,我市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全市文艺作品共获得国家和省以上各类奖励1650余项,其中有5件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有4件作品、6项成果荣获全国“群星奖”。明年我省将承办“十艺节”,即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这是我国规格最高的国家级艺术盛会。艺术节要评选出两类政府最高奖,一是专业艺术类的“文华奖”,一是群众文化类的“群星奖”。为冲刺“文华奖”,我市现在正全力打造三台舞台剧,分别是舞剧《花解语》、话剧《那年夏天爱上这片海》、京剧《田横》。还有10件群众文艺作品,包括舞蹈、戏剧、曲艺等,现已入围山东省备战“群星奖”重点作品。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