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岛头条 > 正文

青岛朱丽华高景佐晋级国家非遗传承人 弘扬古老曲艺

来源:青岛早报-- 2012-12-26 05:00:43 字号:TT

  青岛朱丽华高景佐晋级国家非遗传承人 弘扬古老曲艺

青岛朱丽华高景佐晋级国家非遗传承人 弘扬古老曲艺

    曲调悠扬的山东琴书,气势磅礴的山东快书,世代传承的古老曲艺,千百年来这些植根于民间的曲艺文化给人以鼓舞和欢乐,也由此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曲艺表演艺术家。近日,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选活动中,我市的两位曲艺表演家朱丽华和高景佐,分别当选山东琴书和山东快书的国家级传承人。这是继胶州秧歌传承人吴英民、胶州茂腔传承人曾金凤、胶东大鼓传承人梁金华之后,岛城又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古老曲艺有了传承人

  山东琴书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改良琴书”等,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古曹州)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表演团队一般由2至5人组成,表演者携带扬琴、坠琴等乐器,边弹边唱,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因地域和语言的不同,又分为东路琴书、南路琴书与北路琴书。今年68岁的青岛市民朱丽华便是东路琴书的代表人物之一。

  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其初专说武松故事,曾名“武老二”。演唱者一人手持竹板或铜板两块,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又名竹板快书。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师从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曾在青岛市曲艺团担任重要职务的高景佐老先生如今也被曲艺界公认为高派山东快书的代表人物。

  山东琴书和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选结束,山东琴书传承人朱丽华(东路)以及山东快书传承人高景佐(高派)一同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从艺55年她难舍戏台 人物探访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珠海路上的朱丽华老师家中,此时朱老师正和平常一样照看孙子并开始着手准备晚饭。对于当选为山东琴书国家级传承人,朱丽华戏称如今除了照看好孙子外,自己身上又多了一项重担。

“想想当时和我一块学琴书的兄弟姐妹,现在真正还在干这个的真是不多了,我也没想到这辈子都没能离开琴书。”朱丽华告诉记者,她祖籍浙江宁波,幼年随父母来青,1958年青岛市曲艺团成立,当时年仅13岁的她便报名参加了,成为青岛曲艺团的第一批学员。同年,朱丽华便首次尝到登上舞台的感觉,“当时老百姓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每到有戏听的时候,台下满满的都是人,第一次登台时看着台下满满的人,就感觉脑子一阵发热,说的什么都记不清了。”朱丽华笑着说。从初登台时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从容淡定,今年68岁的朱丽华在琴书表演的道路上走了55个年头,即使已经从曲艺团退休却仍未停下脚步。 从学泰斗到成为泰斗

说起自己拜师学艺的经历,年近七旬的朱丽华却如追星的少女一般,对自己的恩师满是崇敬。“我的老师是商业兴和关云霞,即使是放在古往今来的整个中国曲艺界,这两位也足够被称为泰斗级大师。”朱丽华告诉记者,1958年青岛曲艺团刚成立的时候,恰巧商业兴夫妇来青岛定居,随后被曲艺团请来教授山东琴书。朱丽华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选拔苗子学习琴书时,一屋子学员商业兴夫妇一眼就挑中了她,由此也开始了她的琴书演艺生涯。

初学山东琴书,如何打好扬琴成为关键,但之前并无多少乐器学习经验的朱丽华拿着手中两支细长的琴槌变得不知所措,很长时间都无法敲出商业兴老师想要的音律,一度想要放弃的她受到商业兴夫妇的多番鼓励后开始勤奋练习。“这对琴槌是1965年添置的,现在已经不能用了,但还是舍不得丢。”拿着一对已经被敲烂的琴槌,朱丽华说。55年的从艺生涯里,朱丽华已经记不得到底敲坏了多少对琴槌,也就是这一对对的琴槌见证了她从初学者到山东琴书国家级传承人的艰难过程。 PK刘兰芳获大奖

55年的从艺生涯中朱丽华和青岛曲艺团的同事们排演的《小姑贤》、《水漫金山》、《梁祝》等经典曲目获奖无数。2010年,朱丽华和她的团队受邀参加中国老年艺术团文艺晚会,表演的节目被搬上了中央电视台为全国人民所熟知。日前,朱丽华和同事许冠英、李炳杰一同受邀参加全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与同是国家级传承人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老师同台竞技,最终朱丽华和同事们排演的新剧《同学会》获评委会最高奖项金奖。

“之前参加演出和刘兰芳老师有一些接触,评书到现在为止仍然有着众多的听众,这对传统艺术而言是十分不易的,就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向刘兰芳老师学习。”朱丽华说。 仍在不断创新剧

时代在发展,朱丽华认为虽然是传统曲艺,但山东琴书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曲目。2009年,朱丽华与刘金唐等曲艺作家编撰新剧《同学会》,讲述新时代老年人追求自己晚年幸福的故事,之后又陆续排练了《长征路上》等新剧。“现在就想趁着自己还能动弹,多排一些群众喜欢的曲目,让琴书这一山东特色曲艺形式更好地传承下去。”朱丽华告诉记者。

传统曲艺没落令人担忧

在欣喜之余,如今传统曲艺的发展让朱丽华等曲艺传承人们感到担忧,“再也不是那种大幕拉开,满院子都是人的时候了,不得不承认的是相比以往,如今一些传统曲艺是在走下坡路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曲艺的冲击实在太大了。”朱丽华认为,电视和电影的冲击加上不注重后继人才的培养,这是传统曲艺没落的重要原因。

“一首流行歌曲最长不过5分钟,而一段琴书少说也有几个小时,在表演的时候还要吹、拉、弹、唱相结合,注意调动情绪,两者的难易差距显而易见,有个好嗓子唱首好听的歌就能红,可我教的学生,30年了都不敢说自己已经出徒了,这就是差距。”朱丽华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耐心,不愿意静下心仔细研究中国的传统曲艺,这让人对传统曲艺的发展感到担忧。 青岛有望成曲艺复兴地

在担忧的同时,让朱丽华和一干老艺术家感到欣慰的是,青岛市老年服务中心、青岛市曲艺团和一些民间组织一直在为保护传统曲艺不懈努力。2010年3月23日,东路山东琴书研究会在青岛正式成立,朱丽华被任命为会长。

同为非遗传承人,如今已年过八旬的高景佐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他对传统曲艺的发展一直充满信心,这其中越来越多“好苗子”的出现是高景佐怀有信心的重要原因。“大家都知道曲艺不景气,但每年有那么多孩子学曲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事。”如今身在掖县老家的高景佐说,目前光他知道青岛就有3个名家在带徒弟、教学生,一些有潜质又好学的年轻人让他打心眼儿里高兴,也让他感到山东快书后继有人,青岛有望成为曲艺复兴之地。

组织专家团发展传统曲艺

青岛市老年服务中心王主任表示,在服务中心工作的时间里让他深刻意识到老艺术家们对发展中国传统曲艺的不懈努力。为了让传统曲艺更好地传承,今年,老年服务中心将组织退休老专家成立专家创作研究室,为创作出新的作品努力,至今已经创作出许多新的优秀剧作;在创作的同时不忘推广,将作品落实到舞台上,充分利用已经开办多年的华龄社区大舞台,让传统曲艺真正走到群众身边;再就是抓好服务,为传统曲艺的发展做好后勤保障,从乐器采购、排练时间和排练场地等方面都将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资金支持保护“非遗”

记者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11项,省级项目23项,市级项目61项,全面覆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曲艺、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为保护和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的经费也逐渐增加,如今一年的投入已达百万。现代文明的冲击曾一度挤压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但近年来大量开发和保护工作的进行,岛城的传统艺术瑰宝有望重新焕发光彩。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