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岛头条 > 正文

蛟龙号下潜秘闻:6960米深海底如奶酪 一片漆黑难赏美景

来源:青岛日报-- 2012-07-16 06:37:26 字号:TT

    闲不住的“水手组合”

    在“向阳红09”船上,每天上午,都会看到5位老水手出现在甲板上。李斌、张秋和、史清友、刘文成和赵万昌,他们总是穿着五颜六色的工作服,拿着黄油枪,叮叮当当紧张地忙碌着。

    “五颜六色”的工作服上不仅是蓝、白、绿、橙等颜色,衣服上也斑斑点点。“我们活干得多,也杂,修修这、修修那的,难免衣服上蹭些东西。”史清友边用油枪往设备里加黄油边说。

   

 张秋和则在另一边用帆布套把所有的缆绳都罩上、绑住,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流。

    五人中,除刘文成还是一头乌发外,其余都是两鬓斑白。“我们哥儿五个啊,加起来都超过250岁了,哈哈。”张秋和爽朗地笑着说。仔细一问,李斌和赵万昌52岁、刘文成54岁、史清友和张秋和56岁,他们算是 “蛟龙”号海试中的老队员了。

    锚机设备包括锚机、操作控制台、锚链制、锚链、锚链筒等,每个地方都需要加入润滑剂。5位水手分工协作,三个加黄油,两个归置缆绳。活儿虽然又细又碎,但非常重要,这几位老将聊起天来乐乐呵呵,干起活来却认认真真。每一个缝隙都要看看油有没有进入,每一道绳子勒紧后都要再拽一拽,试试松不松。

    “活干完了吗?”“早着呢,要把船上所有的设备都加上油才算告一段落。”水手长李斌抛下一句话,带着4位老哥们向后甲板走去。

    下潜,在黑暗中进行

    潜水器进入水中的一刻带起的气泡大大小小充斥着面前有限的视野空间;当气泡消失,窗前看到的就是一番波涛汹涌的景色,偶尔也让我们感到昼夜交替般。

    6月29上午7:18,我操作潜水器开始注水下潜。利用空隙,我记录下一组潜水器主要数据。而就在我写下这些尽量简单的数字、符号时,汗水滴在了记录簿上,虽然从关闭舱口盖到现在才半个小时,可潜航服里面的内衫已经湿透了,我看看刚记录下来的数据——温度32.5摄氏度,湿度77%,我们都清楚这个温度还将上升一些,大家都脱下夹克,但真正等待我们的将是深海的极度阴寒。

    根据计算,潜水器300米以下浅潜速度最快,然后缓慢减速,到达7000米深度下潜速度将降到33米/分钟。在下潜过程中,“蛟龙”号是不打开灯光的。也许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在下潜过程中开启水下灯光,来观赏和记录窗外美丽风景?这里有很多原因,包括:在我们载人深潜中基本已形成了行业规定,为节约有限的能源,除进行一些检查,整个下潜过程中基本上不开启舱外照明设备,而在下潜过程中“蛟龙”载人舱内也尽量保持较低照明,甚至有时仅仅利用舱内显示器等设备的光线已经足够,或借助手电筒完成操作;另外,在2000米以内浅海区中可能存在很多体型较大的海洋生物,其中一些鱼类对光线特别敏感,可能会攻击潜器;而潜水器以每分钟几十米的速度下潜,即便能看到一些生物,获得有价值的资料概率还是小的。

    30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5188米这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困难、无比熟悉的数字此刻仅仅成为我们旅途上的谈资和经验,我们用更加平静的心态看着深度一点点增加。

    5188米→6000米→6500米→6680米

    新的下潜纪录不断书写

    9:41:30,这一刻,我们舱内三名试航员同时刷新了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开始不断书写新的纪录了。但是这一刻我们并没有向水面发出或收到庆贺,我们的眼神中充满淡定和不满足,因为下方还有1700多米,我们要坐底作业。

    20多分钟后,“蛟龙”下潜深度超过6000米,并以34米/分钟的速度继续下潜,再次跨入7000米级海试的门槛。而就在5分钟前,“蛟龙”完成了第一次水下推进系统检查——经过三个多小时的下潜过程,在深海极端低温、超高压的影响下,潜水器7个推力器特性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借助操作面板上按键的灯光,我将显示界面调整到推力器监控界面,完成推力器上电、操作盒上电,此时舱内三双眼睛都盯着监控界面上7组共21个传感器反馈数据,并进行纵向比较。我用手去感应控制柄的力度,完成了职业生涯最轻微的一次操作,一个轻微的“下潜”动作,数据反馈显示一切正常。这个时候不但需要眼睛看,敏锐的听觉也非常重要。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推力器螺旋桨动作形成的声响,去甄别推力器声响和平时水池调试中是否存在差异。“一切正常,推力器应该没有问题,”我深吸一口气对其他两名下潜试航员说:“抛载前再进行一次检查。”

    这应该算是迄今为止最完美的一次下潜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深度计和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显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超过6500米,并很快再次打破了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目前潜水器状态完全正常。

    10:26:30,多普勒测速仪首先有了反应,数据稳定后显示距离海底223米,数据稳定连续可信,而潜水器当前深度为6680米,数据之和与水深地形图符合,“OK,我们有底了,”“蛟龙”很快就要坐底了。

    多普勒、成像声呐、避碰声呐均有数据了,现在潜水器下潜速度33米/分钟。120米、100米、80米了,我一只手放在抛载拨动开关上,一边看距底高度,“高度78米,抛载!”我感到潜水器轻微震动了一下,两块小型压载波出现在蛟龙正下方微光摄像机视野中并快速向下坠落,几秒后就被黑暗吞没了。这两块压载决定了潜水器下潜速度,所以潜水器将下潜速度很快降到12米/分钟。

    “蛟龙”号同时开启了所有灯光、摄像机、照相机,准备记录与马里亚纳海沟的第一次接触。

    潜水器从十几米高度利用惯性漂移

    第二次坐底接触非常完美

    “蛟龙”号在负浮力作用下稳稳坐在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底,但是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观察外面的一切,潜水器就被坐底带起的烟雾所吞没,外面的一切都模糊了。但是有弊也有利,带起的烟雾成为了我们判断底流的参照物。烟雾在底流的作用下,以眼睛可以明显辨识的速度下向正东方向散去。这个区域的底流比5000米海试海区流速高很多,而且沉积物也要相对硬实很多。

    第一次坐底后,潜水器又向西北方向航行了大约40分钟,这是“蛟龙”接近7000米极限工作深度的第一次长距离航行,为确保安全,我们选择了手动操作模式。我抱着操作盒,左右手各握着一个操作柄,一个控制潜水器离底高度,一个控制潜水器航行速度和方向。

    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第二次坐底接触非常完美,潜水器从十几米高度利用惯性漂移坐底,稳稳坐在沉积物上,仅带起一层轻微的气浪,很快就消散在底流中。

    “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迹都比在这里要多。”我感叹道。而6960多米的海底表面在眼前暴露无遗,第一眼看去,不属于曾经设想的任何深海世界,沉积物颜色也和5000米的浅褐色、3000米的奶黄色不同,是一种中间的颜色,而且给人一种稠密、表面硬实的感觉,有点像一大块刚刚发酵的奶酪。而这里似乎也没有海参和鼠尾鱼,荒凉的海底有起伏却又格外规整,没有想象中的岩石和结壳。

    但随着薄薄的烟雾的消失,眼前的寂静开始被打破了。首先有行动的并不是“蛟龙”和舱内的我们,“蛟龙”的到来似乎惊扰了这里的常住居民,一些肉眼可见的乳白色生物向四周逃散,而原本可能十分隐蔽的巢穴入口在潜水器坐底“气浪”的作用下暴露无遗,沉积物表面露出了很多好像用于透气的圆孔。几只指甲盖大小的乳白色未知生物靠了过来,似乎想查明什么。

    接下来就该我们行动了。时间紧迫,我操作机械手熟练地完成了标志物布放、采集沉积物样品和采水样。沉积物很软很粘稠,取样器插入沉积物的过程就像是将一根吸管插入奶油中一样。

    下午两点多,我触发了上浮抛载开关,立刻听到舱外传来“啪、啪”两声,两块均是280公斤的大块压载铁出现在微光摄像机画面,在一秒钟内就一先一后消失在下方的黑幕中。

    潜水器抛载成功,上浮速度很快达到了36米/分钟,我们知道“蛟龙”已在返航途中了。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