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青岛知青数据库启用 记录12万人的青春岁月(图)

来源:青岛晚报-- 2012-07-14 06:59:24 字号:TT

青岛知青数据库启用 记录30万人的青春岁月

  “我已经61岁,现在查自己的知青档案,并不是为了计算工龄,而是给自己生命中那段永生不忘的知青岁月保存一个凭证。”昨日是我市第二届档案馆日,市档案馆正式启用录入19万条信息的 “知青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仅仅一个上午时间,闻讯前往市档案馆查询自己知青档案的37位市民中,有33人看到了自己当年上山下乡的登记表等档案资料。如今已经是五六十岁的市民,看着这些时间定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档案信息,不

少人眼中闪出泪花,而回忆起当年十八九岁早已失去的青春,有的市民拿档案的手都在颤抖。据了解,青岛历史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间是从1962到1980年,全市共有近12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乡或安置在生产建设兵团、农林牧渔场等,市档案馆保存的19万条知青档案记录了大多数我市知青的相关经历信息。

  查阅档案

  知青岁月刻骨铭心

  “1969年2月3日,我是坐晚上10点火车离开青岛的,当时我特别告诉父母,不要去车站送我,火车启动时,站台上到处是敲锣打鼓欢送的人群。人群中我没有看到父母,可后来我才知道,母亲还是瞒着我去了火车站,在人群中目送火车离开站台。”昨日上午市档案馆一开门,市民邱洪竹就赶来要查阅自己的知青档案。当自己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登记安置表打印出来的时候,邱洪竹把表上的信息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对,我是学校统一安排下乡的,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公章。”

  时间返回到1968年的夏天,当年17周岁的邱洪竹是39中一名没有毕业的高中生,这时候学校里开始动员学生上山下乡。“我兄妹四个,我是老大,为了能给弟妹们争取一个就业的机会,在学校的动员下,我成了一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邱洪竹说,虽然当年上山下乡有些被动,但近三年的知青经历却成了自己生命中最值得回忆的人生岁月。他和班里的两名同学,坐了一夜的火车,来到当时的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谭家坊公社贾家庄村大队插队。当时村里知青点共有10名来自全省各地的知青,大家分男女两个宿舍在一起吃住。“各种农活我都干过,那是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我们10名知青,每天下地劳动都是分散在村中组织的生产小组里。现在想来,自己当时除了想家之外,也没感觉有多苦多累。在村中劳动了近三年后,因为有一个知识青年就工机会,我成了当地一名商业服务人员,结束了知青下乡生活。时间过去了四十多年,当年知青经历的点点滴滴,已经深刻在脑海里,现在我们知青点的知青还经常联系,有时候聚在一起回忆当年的生活。”

  在昨日查询知青档案的市民中,55岁的伊女士是为了计算自己工龄来查询档案的,伊女士是1976年的下乡知青,插队地点是当时崂山县河套公社小涧村大队。“我是铁中毕业的,还是当时的班干部,为了能动员我们上山下乡,学校提前半年开始做动员工作。”伊女士到现在还清晰记得自己和其他知青一起离开市区下乡的情景。“几十个人站在解放牌大卡车上,人人身披大红花,先是在市区转圈欢送。“从四方到台东,然后再到沧口,一路上风吹得我头疼,可脸上还需要带着笑。”伊女士说,在插队的农村,因为村中的男劳力大多到青岛市区搞副业即干建筑工,农田里的活大多落到妇女们的肩上,她和其他村民一样挑肥担土、种稻插秧。现在看着当年登记下乡的档案,伊女士感叹万千,感叹时光飞逝,感叹生活变迁。

  岛城知青历史的原始资料

  “知青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这部分档案共计有一万余卷,约19万条信息。”说起知青档案,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处长徐明君告诉记者,这些档案大多为青岛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卡片、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登记表、安置城市知识青年和城市闲散劳动力下乡插队登记表、下乡、支边人员回收登记表、知青患病的医生证明以及所在知青点同意其回收的意见等材料,可以说是青岛知青历史最为原始的资料档案。市民可通过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下乡以及支边时间等检索条件,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打开市档案馆知青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记者看到一张完整的知青上山下乡登记表,除了记录这名知青的基本个人信息外,还记录全部家庭成员、家庭收入、相关单位评语和意见内容。一张表格基本涵盖了知青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评价综合信息,其中特别强调“政治出身和情况”。

  档案中,最早一批的知青档案是1962年10月至12月我市动员知识青年去国营农场劳动的记录,青岛市区第一批去国营农场劳动的知识青年有1000余名,年龄一般在17岁以上22岁以下。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