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
青岛新闻城市档案区市撷英城市印象魅力青岛影像青岛青岛风光青岛概况
一百年画不够的山海城
2017-08-29 14:42:54 青岛日报

■画画是青岛孩子最热门的业余教育,每年有三四千名学生参加美术艺考。图为2017“快乐假期跟我学”未成年人公益培训班吸引近千名少年儿童的情景。周光辉摄

■位于安徽路上的嘉木美术馆到今年9月19日已开办4周年,已举办“彩青岛”主题美展210场。这个“提着菜篮子也能走进的艺术馆”吸引着众多市民关注书画,热爱艺术。(资料照片)

■今年夏天,由青岛日报社、青岛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青岛国际水彩名家邀请展”引起岛城美术界的热烈反响。中外艺术家在岛城街头写生创作,开阔了青岛美术爱好者的视野、提升了城市文化生活的品质。图为7月13日,美国水彩写生画会会长安迪·埃文森在即墨古城写生。(资料照片)

络绎不绝的写生者永远是青岛街角和海岸线上一道别致的风景。

在画家眼中,青岛,如画。这座自然美景与独特的近现代人文景观有机交融的城市,城与画的渊源与生俱来,顺理成章;而另一方面,“入画”的青岛绝不止于美景,得天独厚的“资源”也让更多志同道合者移居此地,共同制造富有移民色彩的地域传统,描绘城市“入画”的热闹,他们使青岛成为中国美术史册中一方绕不开的高地,一座无法忽略的城市。从百年前沿袭至今,仍回响不绝。

崂山母题彰显的地域传承

青岛艺术研究院的孙堃最近一直在为“青岛美术史”的课题收集归纳资料。在这部地方美术史的起始部分,她将青岛地方山水画的源流上溯到了明末清初,并特别提到两个名字。

一位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清代名家、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他不拘成法的画风在后世成为标杆,为无数后辈追随仿效。据说,这位生于青岛古代文明发源地胶州三里河村的书画篆刻大家,曾因一黑陶罐上的诗刻和绘于三足陶器上的《博古图》花轴而吸引了考古者的目光,人们按图索骥前往他的家乡三里河,才发掘出这处青岛历史上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另一位被提及的画家相对陌生,他是比高凤翰年长70岁的法若真,在书画评论家高居翰看来,法若真笔法平平,只能算作二流画家。而在清代评论家的记载中,他却拥有自己的独到画风,是名噪一时的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永远无法忽略地方自然人文气象之于艺术家的熏陶与影响。高凤翰常以大崂入画;法若真虽属南方画派,其山水却兼具北方山水的雄阔之风。从学生时代便关注法若真山水的孙堃更在其描摹的山石风格中发现了同为崂山山脉一部分的胶南大小珠山的特征。

另一位爱画崂山的承上启下者名为黄公渚,他流连崂山胜迹,自号“辅唐山民”,入山对景写生,成为他晚年的一大癖好。而这位生于1900年、集诗书画于一身的大师,虽非出自青岛本土,却被国画界尊为“青岛第一人”。以他为代表的青岛国画山水的高峰,至今谈及仍叫后辈仰望唏嘘。在上世纪50年代,黄公渚位于青岛观海二路的寓所是南北名家的雅聚之所,启功、张伯驹等人来青必要去他家泼墨交流,诗词酬唱;60年代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协和青岛市文联联合举办的中国画风格讨论会上,京、沪、宁、鲁四地的数十位著名画家集聚青岛,其中七位共同创作的一幅画作,成为后人缅怀那一时期国画大家的珍贵而厚重的精神财富。至今青岛美术史上仍保有的“三老一少”的说法,“三老”除了黄公渚,还有赫保真和杜宗甫,“一少”则为冯凭。

孙堃认为,“青岛的国画传承通常会被认为缺乏历史的根基,实际上如果考究自然与人文因素,就会发现,以崂山山脉作为共同的母题,其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还是相当鲜明的。”

跟火车一起抵达的美术群落

四年前,长期致力于地方艺术史研究和梳理的青岛良友书坊文化机构创办者臧杰既已在他的“青岛美术笔记”系列中提出了一个新鲜有趣的观点:青岛美术的发展与胶济铁路的贯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青岛历史上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德国汉学家卫礼贤曾经描写晚清遗老移居青岛的影响:“这些在知识界颇有影响的人物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青岛……于是为青岛与古老文化最杰出代表的相识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人们聚集在一起聊天、下棋、观赏旧字画,还以比赛的方式即兴作诗。”青岛最初的传统文化积淀正是在各种外力作用下的因缘际会中滋生蔓长。

臧杰在他的“青岛美术笔记”中写道,“如果说遗老士绅是注入青岛肌体的一支营养针,那么胶济铁路,则是长年滋补这个城市的一剂汤药。铁路线不停歇地人来人往,使得这个城市的血脉得以贯通。”安丘人孙沾群,李苦禅的恩师,同时也是青岛画坛为人们熟知的张朋、郭士奇、王君华等前辈的老师;潍县人赫保真,1924年来青任教,据他的学生徐立忠回忆:1955年,在青岛一中美术教研室的砖墙上,还挂着他的油画写生《崂山潮音瀑》《崂山鱼鳞峡》;还有赫保真的两位同乡:在青岛主持文化运动委员会、发起举办了青岛市美术展览会的葛焕斗;开办了商号“乐陶美术馆”并从事书画出版的郭兰村,这些对青岛画坛影响巨大的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乘着火车来到了青岛,且孙沾群和赫保真都曾在铁路系统的中小学任教。

1938年,琴岛画会成立,此时,西画在青岛初兴,而在1940年琴岛画会也开始有孙沾群、赫保真、王关石、杜宗甫等国画家加入。画会在大学路开办有美术班,分设中西两部,国画班则由赫保真、王关石、于希宁、陈大羽等任教。

中国水彩画史上绕不过的城市

“世界水彩画的发源地在英国,中国水彩画的发源地在上海,山东水彩画的发源地就在青岛!”这是已经离世的青岛水彩画领军人物之一宋守宏对青岛起于上世纪30年代的水彩传统所做的评述。青岛拥有水气与雾霭交汇的湿润气候,还有上溯到百年前的“西化”履历,自然与历史的独特属性,共同造就了青岛与水彩的不解之缘。

1938年,琴岛画会举行首次画展,这是青岛本土水彩画的首次公开亮相。因抗战爆发被迫从京华美术学院回到青岛的几位同学创办了这一纯粹的艺术组织,赵仲玉任会长、吕品是副会长;1946年,中国最早的正规西方美术教育机构——上海土山湾画馆培养出来的“中国水彩画第一人”徐咏青从香港移居青岛;1947年他与吕品、宫滨汀等人成立了青岛私立中国业余美术学校;1980年山东水彩画会在青岛成立,其时全国只有四地成立水彩画会,上海尚在其后……2006年北京举办的“中国百年水彩画展”中,青岛同时就有晏文正、宋守宏、陶世虎、王绍波、高东方、陈锡岩等11位画家入选,制造了名副其实的青岛水彩现象。

水彩于上世纪50年代在青岛曾掀起一个广泛普及小高潮。1956年从山师大毕业分配到青岛的邓延涛很快就感受到了这里浓郁的水彩画气氛,“那时,吕品先生的学生韩湘浦、孙吉昌、李连一等都陆续回到青岛,成为青岛水彩写生创作的主力。青岛的水彩画创作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此后一直在青岛从事教学工作的邓延涛描述当时的情景:“你看街头巷尾,画画的很多,老的六七十,小的七八岁,都拿着马扎子在那儿画。那时候青岛的老前辈,四五十岁的老教师,还有搞雕塑、搞篆刻的,画国画的,都是比我们年长一二十岁、从国立艺专或是杭州艺专名牌大学毕业的,也都一边倒画水彩。大家一起骑车子到延安二路三百惠那个地方,原先是一片旷野,风景很美,最远就去石老人。当时水彩画就是中小学的课程。”

当2016年“中国(青岛)水彩画博物馆”的牌子正式悬挂于市美术馆的外墙、中国水彩百年大展上的大部分作品永久留在青岛进驻馆藏之时,青岛已注定是中国水彩画史上一座绕不过的城市。

新任青岛市美协主席、同时兼任山东水彩画会会长的王绍波认为:“青岛水彩画的特点就是那种酣畅淋漓、清新透亮的对水的感知,青岛水彩画所表现出的对于水的情感和交流就是青岛特色。”王绍波提出了打造“山海画派”的青岛美术发展目标,“除了自然、历史和人文等因素,‘山海’也将作为一种引导,让艺术家们去重新认识与感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王绍波透露,市美协正在酝酿举办青岛百年艺术大展,举办这样一场展览的原因,其实是要借此对于青岛美术界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梳理。

一个日益走向生活的美术市场

2016年底,13场当代艺术展览在包括市美术馆在内的市内6家美术机构相继开启,这些囊括了油画、水墨、水彩、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诸多艺术门类的展览,作为“艺术青岛——首届国际青年艺术季”的内容,为包括青岛本土青年艺术家在内的国内诸多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年轻人搭建起了推介与交流的平台,而转过年来,在一场青岛举办的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展会上,“艺术青岛”已将部分参展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用于各式生活日用品的图案,正式进入市场推介。一个走向大众的美术市场正在兴起。

过去十年,作为青岛新闻书画院院长的史希强见证了“低姿态”的本土美术新兴产业的发展。他告诉记者,绘画正在从小众的收藏投资,转向大众的生活消费和体验式项目。“美术创作更多用来满足人们实际的生活需求,比如,装饰布置房间,作为一项日用消费;或者满足精神需求,人们通过参加绘画培训亲身体验创作,从中获得更趋专业的审美和趣味。而这也是大势所趋。”

美术馆和画廊等民间美术机构应运而生,担负起将绘画融入生活的重任,据粗略统计,在青岛,市南区官方登记在册的民营美术馆数量在2016年已突破20家,崂山区整合民营艺术机构的崂山画廊协会已有超过40家美术馆和画廊加盟。而在周边县市即墨,画廊的数目已过百家。据史希强介绍,每个画家都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王国,有自己的粉丝,如此便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美术馆(画廊)-签约艺术家-消费者生态;许多美术馆还开设了美术培训课程,人们在这里体验绘画艺术带来的宁静和乐趣。

风生水起的美术基础教育

每年青岛考入美术专业名校学生的数量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青岛一直以来“艺术教育摇篮”的美誉。2017年青岛十七中的两个美术特色班,考入清华美院、央美和国美的学生就占到三分之一,其中有14人考入央美。十七中办公室副主任姜娟骄傲地告诉记者,这一数字在十七中美术班成立的20年里,并不算出众。现在的十七中已是清华美院在全国仅有的15处生源基地之一,其师资水平也因此位居全国前列。在青岛,除去作为专业美术学校的六中和拥有两个美术特色班的十七中,每年将大批摇篮中的艺术家和艺术设计专家送入高等专业艺术殿堂,还有大批民间艺术教育机构正如雨后春笋般生长,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目标和需求的绘画学习者普及基础教育。

山东省一直是业界公认的艺考大省,每年都会有五万名左右艺术类考生,而青岛每年的美术考生人数约在三四千人。

据青岛六中美术教师卢军观察,比之应试类的民间美术教育培训,近年来在青岛兴起了一些针对孩子的儿童艺术教育机构,让大批儿童从小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从小孩子抓起,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即便他们将来不从事绘画专业,也能有一个好的观察生活的心态,好的审美情趣,让生活变得精致独特。这也是绘画教育理应做到的,它不只是技巧的培训,而是对于美的发现和体验。”

青岛新闻 更多
城市档案 更多
区市撷英 更多
电子报刊 更多
茶都信阳 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青岛风光 更多
穿行花海
影像青岛 更多
2015世界休体大会
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