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节会类 > 正文

青岛 向着宜居幸福

来源:青岛日报-- 2012-10-31 09:26:08 字号:TT

    每项城市荣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辉煌。

    它标注着一座城市当下的精彩,也析解着城市的过去、指向着城市的未来。

    7月,2012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正式发布,青岛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对一座城市来说,这是一份最为温馨的荣誉。

    什么是幸福城市?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这样予以定义:城市市民主体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

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

    什么是幸福城市?

    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这样生动诠释: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宜居幸福城市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建设一个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科学发展道路的明确指向。它彰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要求,体现了共建共享的执政追求,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内心期待,突出了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近年来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宜居幸福城市的建设既有奔腾的湍濑,波澜壮阔,慷慨激昂,又有安澜的大川,默运潜移,日新其景。

    宜居幸福城市的壮美画卷,就是一幅科学发展的壮美画卷。

    宜居幸福——城市发展的民生底色

    一座城市发展的最终指向,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千万民众。

    这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理念。

    让城市更宜居、让人民更幸福,就是对这一指向高瞻远瞩的科学谋划,就是对这一宗旨至纤至悉的精准定位,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和彰显。

    这一理念,是对旧有观念的荡涤,也是对惯性模式的扭转。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迅速、拥有相当经济基础、已经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的城市,如何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的平均数下,看到隐藏着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的城乡差距,看到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不平衡,这是一个十分现实和紧迫的战略课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经之路,就是更加注重宜居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百姓幸福感受。

    这一理念,是对利益格局的重整,更是对执政思路的再塑。

    作为一个已步入城市化快速成长期、经济社会转型攻坚期、群众政治参与活跃期、思想文化多元碰撞期的城市,直面这些阶段性特征,更亟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多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更好地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发展,源于对矛盾的解决;发展,来自对时代的回应。

    正是以对时代风云的出色驾驭、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提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未来怎么走、走的方向是什么”的重大问题,树立了青岛发展的崭新高度。

    城市发展指向的腾越,铺就浓重的民生底色。

    以人为本是这一底色最斑斓夺目的色泽。

    继2011年如期完成近年来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市办实事之后,今年2月初,市政府公布了2012年要重点办好的10件实事,共投入61亿元惠及民生。3月底,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项目投入力度,新增6件民生项目,全市城乡235.4万人(次)因此受益。

    市办实事件数的增多,增添的是民生投入,增加的是民生责任。

    宜居幸福,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也不见多少惊天壮举,但每一步都直抵民心、温暖民心、凝聚民心。

    今年上半年,全市城乡新增就业21.1万人,连续第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翻番,已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391套,开工建设96所村镇幼儿园……年初,市政府仅实施教育、医疗、文化、民政等社会事业设施即达千万平方米,安排民生投入就达163亿元。

    这两年来,在经济严峻复杂的形势下,青岛发展越是千头万绪,市委市政府越是关注民生,一件件民生实事加快实施,一项项惠民政策密集出台,绵绵不绝发力,件件惠民给力,不胜枚举。

    仅9月以来,惠民政策频频出台: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意见》,推出18条措施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首次向7.5万户城乡低保家庭发放生活用品,财政投入6000万;5451套保障房集中入市,为我市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铿锵足音,传递出宜居幸福城市的关怀和温暖。

    带着这份温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入城市基因;

    带着这份温暖,科学发展正孕育着朝气蓬勃的希望。

    宜居幸福——社会管理的创新底蕴

    只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才能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宜居幸福”的城市理念,切中社会转型肯綮,内生社会建设动力,以民生指向导引社会领域创新,以观念更新助推现代化格局调整,成为这座城市社会转型创新的灵魂。

    有人说,最艰难的改革是对改革者自身的改革。

    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创新执政理念、改革管理方式,运筹帷幄、科学理性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加快构建“一个格局、五个机制”的同时,政府、社会和市场各归其位、各尽其责,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宜居幸福城市建设夯实根基。

    “效能革命”风雷激荡:掀起新一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会战,行政审批时限再提速30%,阳光政务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政府行政流程提升再造,服务型政府建设全力加速。

    “重心下移”强力突破:对高新区、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下放36项涉企审批权限,对七区五市下放市级行政审批权,推进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整合下沉到中心村和社区,更好地服务基层和群众。

    “思想风暴”疾风劲吹:“六个提倡、六个反对”深入人心,“庸懒散慢拖瞒”治理扎实推进,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蔚然成风,政府工作不断加速、提升、创新、增效、落实。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几年更多了一些 “杀出一条血路”的激情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推动青岛社会建设波澜壮阔的行进,奏响高亢激昂的时代乐章——

    城乡差距明显,是青岛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难点,涉面广、问题多、困难大。

    对此,青岛市委市政府吹响“全域统筹”的号角,一举将县域镇域发展纳入全市蓝图。

    8月底,我市出台发展县域经济21条政策措施,其含金量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七区到五市建设‘园中园’、发展飞地经济”、“实施强镇扩权改革”等举措,战旗猎猎、振奋人心,县域镇域发展的要素环境为之一变。

    1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培育和建设列入实施日程,全市一半以上的农民由此将真正从农村转移出来,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基本一样的待遇——《关于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意见》的出台,催人奋进,进位争先,青岛广大农村第一次真正拥有了现代社区的意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社会管理的创新方向,也是宜居幸福城市的必具特征。

    这同样是青岛近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为进一步体现困难优先分配原则,青岛申购保障房由摇号改为打分;5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设近日拉开序幕,突破市内四区的概念,推动市区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统一整合管理权限,创新食安管理模式,强化市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市长亲任食安委主任,立志让青岛成为“食品最安全城市”;开展了“三民”活动,市政府部门负责人向市民代表集中述职,让群众成为监督评价的主体……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青岛更注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

    有学者评论,近几年,青岛实现从行政管制到公共服务的理念创新,在社会管理中,社会组织和民众越来越成为参与的主体。

    社会管理突围、突破、突变,为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强力引擎。

    青岛,正在实现着现代城市意义上的和谐转型。

    宜居幸福——文明之都的内在神韵

    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精气神”。

    一座宜居幸福的城市,就应该是一座洋溢着“精气神”的现代文明之都,一座被相互之间的爱包围的城市。

    正是在宜居幸福的指向下,青岛市委市政府将塑造城市“精气神”高高置于城市灵魂塑造的位置。

    2011年11月2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青岛出租车司机发扬“红飘带精神”的事迹。在观看报道后,27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向青岛市交通委运管局及全市出租车司机师傅致信表示感谢和敬意。信中说:多年来,青岛广大出租车司机师傅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敬老爱亲的有形和无形的“红飘带”,向全社会传递着爱的温暖,成为岛城新的亮丽名片。青岛是一座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更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不仅拥有企业知名品牌,更拥有“微尘”、“红飘带”等爱心品牌。让我们齐心协力,在每一位青岛市民心中系起属于自己的“红飘带”,更多地关爱他人,传递温暖,在心手相连中凝聚起道德的力量,共同建设我们宜居幸福的现代化青岛!

    这种表扬和激励,实际上是对城市道德建设、文明建设的最鲜明倡导。此后,“红飘带精神”在青岛进一步发扬光大,“红飘带”进社区、“红飘带”助老扶残在青岛蔚然成风……

    2011年12月19日,本报在头版头题发表了署名“纪之”的短评《为善良鞠躬》。这篇充满了感情的评论,再次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温馨的故事,这座城市关于爱的故事——

    年轻的母亲李丽丽,为治好四岁儿子鑫鑫的疾病,与丈夫推着红薯车,沿街叫卖了三年,为的是凑够那6000元的手术费。《青岛早报》的记者将这一感人的故事用文字、用图片告诉我们大家之后,立即引发了善良青岛人的爱心大传递,救助大接力,爱心捐款从四面八方送到了李丽丽那冻得红肿的双手上。红十字会送来了捐助人的定向捐款,慈善总会带来了治病的救命钱,城管队员仗义疏财,送钱的市民找李丽丽找得好辛苦……更有数不清的普通市民,义买李丽丽的烤红薯,10元、50元、100元,他们扔下钞票,不问价钱,不称重量,不要找钱,只是为了帮帮这对坚强的夫妇,救救可爱的小鑫鑫。每每读着这些报道,人们的眼睛一次次湿润,眼泪一次次滴落,青岛人浓浓的爱意,将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化得柔软而滚烫,这是青岛人用大德用爱心唱响的又一曲声震云霄的爱的礼赞……

    这个小小的镜头,透视着这座城市特有的追求和内在的品质。

    当网络上在为“扶还是不扶”争辩之时,青岛的解放军战士照样四次跳下窨井舍己救人,青岛小伙照样跃入惊涛骇浪中抢救落水者,青岛的的哥的姐们照样见义勇为——看到老人跌倒,的姐慕春华没有犹豫,宁可不做生意也要管这“麻烦事”。她这样说:“见死不救,我良心上过不去。”

    这是一名的姐的良心,更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而“红飘带精神”、“微尘精神”,古道热肠、急公好义、扶弱济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都是这座城市滚烫良心的展现。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仰望终生: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

    社会转型、时代进步离不开道德风尚的引领,社会发展少不了道德这股“正能量”。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宜居幸福城市建设,固然有“市容环境整治大干300天”这样的大手笔大动作,更多的却是“文明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起于微末的嬗变,就在这“润物细无声”的变化中,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蝶变。

    正是基于这种大手笔的城市治理和孜孜不倦的城市文明塑造,2011年,青岛以最高分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道德之美,美在平凡。我们发现,越来越多感人故事中的“英雄”,就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善举义举由心而生、自然而发,这看似普通的举动却标志着“道德高地”建设的走向和刻度。

    “感动青岛”人物是我们这座城市“精气神”的体现、道德高地之巅。

    而细细观察这几年的“感动青岛”人物,最鲜明的特点也是“群体”在不断增多——感动着我们的正由一个个人演变成一个个群体,这些灿若星辰的群体隆起了道德的高地,成为享誉全国的公益品牌。

    就个人来说,感动是一种本能;就一座城市而言,感动则是一种品质。

    宜居幸福,就是在这种品质中绽放的我们这座城市最美的表情。

    (执笔 本报记者 张 玉)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