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2023-07-10 15:25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柳宾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最深厚的文化基因,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也指向思想观念、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等。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文化自信的根底,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滋养,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资源和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直到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意识形态、人文精神、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根脉和根本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文化是延续和传承文明最重要的载体,而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又是由现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诸多任务和问题所决定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只有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任务、制度保障、研究阐释、保护整合、教育引导以及内外传播等多种方式进行多重机制联动,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根深叶茂、行稳致远。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也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卓越贡献。但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西方国家逐渐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与之相比,明朝中后期,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交流几近中断,加之腐朽的封建统治,又错失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机遇。尤其是以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社会逐步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深重的国家和民族危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事实证明,无论是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良运动,还是作为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辛亥革命,均没能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更没能完成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艰巨任务,说明上述种种“主义”均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仁人志士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暗夜中的中国终于见到了曙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反复对比和艰苦实践,成功开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找到了一条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只有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等思想观念贯通起来,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等社会信念融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以诚待人、讲信修睦和信约自守、力戒奢华等共同价值观念汇通起来,才能不断取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胜利。

以文化“两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也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同年12月,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两创”要求。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第一次将传统文化作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两创”由此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针。“两创”方针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演进中,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保障。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要以“两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以“两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的正,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正;守中华文明的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协调的、能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内容和文化因子,在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赋予其当代价值和全人类价值,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能展现时代风采和恒久魅力。

以“两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用人民群众既喜闻乐见又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并融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其普世价值。另一方面,要以推动当代文化繁荣为取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两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洋为中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世界是多彩的,文明也是多彩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积极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在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华新文化,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