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时政类 > 正文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来源:新华网 作者: 2015-07-08 09:53:38 字号:A- A+

     [编前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春望》道尽战争的悲凉与挣扎,一寸山河一寸血,战争,是人类集体的苦难!肉体的伤口容易愈合,而心灵的创伤却在人类记忆里留下了永恒的疤痕。历经半个多世纪,世界已天翻地覆,但新世纪的玫瑰并没有、也不应当使人忘却法西斯的浩劫。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之际,特别推荐十部关于抗战的纪实作品,其中或是个人回忆、或是史料研究、或是虚拟再现,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段段惊心动魄、腥风血雨的抗战历史,更知先辈仁人牺牲的价值,更感和平安定的可贵。

     重温,是为铭记历史!

     铭记,是为历史不再重演!

    穿越历史硝烟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抢救式采访20位90岁以上高龄抗战老兵以他们有代表性的亲身经历,在有生之年讲述抗战爆发后北京城鲜为人知的故事,再现那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也为八年抗战留下一份珍贵史料。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殖民统治,带给北京的创伤刻骨铭心,在血与火洗礼中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永载史册。《亲历抗战——20位抗日老兵的口述》就是用口述方式再现北京抗战史,真实、鲜活地记录那段悲壮却光荣的历程。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困难的。困难在于,77年的沧桑已将多少历史的亲历者化作永恒,他们英勇、独特的抗战经历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飞逝,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记忆或许会因着历史的久远和生理机能的衰残而越发模糊。本书的生动和精彩,完全源之于这些抗战亲历者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丰富、生动和精彩。因为这是一幅国人都应知晓、永远不可忘却的悲壮历史画卷。

    [文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春望》曾使多少人感动不已,而“家书抵万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在沟通思想、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其他交流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家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等元素于一体,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不可否认,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编辑推荐]

    一寸山河一寸血

    尘封七十年的抗战细节震撼再现

    117 幅作战地图翔实还原惨烈悲壮的硝烟战场

    走近正面战场,重识那些陌生的战役,重现被遗忘被忽视的历史真相

    本书从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记述,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军民全面抗击日寇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本书内容翔实,不仅有作战前的敌我情势分析,各部队的部署情况,亦有战后经验教训之总结,并配有珍贵的作战要图,是研究抗日战争不可缺少的史料。抗日战争,是中国集体的苦难。对于那段从未被忘却的记忆,时至今日,我们真正了解多少?事实那么近,而真相却那么远。历史面前,谁也不会被错怪。

    [文摘]

    敌自盘踞我杭州、吴兴、宣城、芜湖后,以师老力竭,且我游击奇兵,时出掩袭,故蛰伏不敢动。又惧我洞晓虚实,往往故作军运,以眩耳目,图以是胁我,藉护京沪路交通,并以主力,移扰津浦线。时敌分三路扼要点,陈兵据险:富阳、余杭为一线,吴兴、宣城为一线,湾沚、芜湖为一线。沿富春江北岸,有敌约万余,驻富阳、杭州、留下一带。其主力为铃木旅团(司令部设凌家桥附近)、牛岛师团(司令部在杭州城内)。余杭有步炮联合之敌,约千余人。第十二师团长山田,率步兵四千,驻吴兴。天戢联队千余驻武康。久留米师团第四十八联队部千余驻孝丰、安吉,山木联队约二千,驻和平镇、李家港。宣城亦有敌二千人,第十七联队部约八百人驻湾沚。第六师团之第三十三联队约千余,驻鲁港。福田部队约六千人,附骑兵两团,炮二十余门,驻燕湖。互作呼应,横亘皖浙。我知其有觊觎第五战区意,决出击余杭、吴兴、宣城、芜湖,以拊京沪路之侧背,且断其京杭路运输,使敌兵力移转,有所顾忌。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突然传来的枪声震惊了北平城,标志着中国历时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正式打响。已经被日本欺凌了半个世纪的四万万中国同胞们喊出了“保卫河山”的豪言壮语,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尊严。

    在八年的浴血抗战中,既有平津、淞沪、南京、武汉等令人沮丧的一泻千里,也有平型关、台儿庄、万家岭等振奋人心的捷报传来。在每个战场上,一大批爱国将领前赴后继,英勇殉国,也有一大批将领智勇双全、指挥有方,带着自己的部下们打出了漂亮的伏击战、歼灭战。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历史丰碑上。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普通民众为抗战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中有逃难者、商人、学生、间谍、黑帮大佬……这些人与那些声名赫赫的抗日将领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完整画卷,为我们纪念这八年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精神提供了不朽的见证。

    《我的河山》系列书正是从会战、幕后、人物这三个角度出发,高视角、全方位地铺展抗战时期艰苦卓绝、风云诡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融入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专家的最新观点,反映了抗战时期抗战正面战场的各个方面,再现了正面战场的战场、幕后、人物,解密了抗战时期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涉及抗战各个时期各个领域,通过精心打造,成就一部通俗抗战百科全书和抗战史图像志。

    [文摘]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南京保卫战前国军的心理真实写照。蒋介石遂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调集14个师10余万兵力防守南京。这些刚从淞沪战场退下来的部队,还没来得及整补休整,就又踏上了保卫南京的征程。

    经过3个月的淞沪会战,日本尽管胜果辉煌,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此日本参谋本部并没有制订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而是让增援上海的日军“凯旋回国”。然而日本中下级军官不愿就此罢手,他们叫嚣“血不能白流”,在日军第10军军团扩大会议上达成决议:“全军独断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击。”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参谋本部于12月1日下达占领南京的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至此,南京保卫战正式拉开帷幕。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组织专家学者撰写,以客观的立场、翔实的史料,立体式呈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日战争史,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巨大牺牲、作出重大贡献。本书还充分采用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发掘的新观点、新史料和新数据,对于近年来在抗战史问题上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作出有理有据的阐释和回应。

    本书论述简明扼要、文风清新朴实,并穿插部分珍贵历史图片,彰显可读性和现实感,是更好了解认识抗战历史的优秀读本,也是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教育的重要教材。

    [文摘]

     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前6年局部抗战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区,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后8年的全国抗战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举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

    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是局部抗战的兴起阶段。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于次年1月28日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以配合和掩护日军在东北的侵略行动。面对日本的大规模侵略,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及其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先是在东北采取不抵抗政策,继而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妥协退让,致使日军轻易实现了侵占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的企图,并迫使中国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在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和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政治主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率先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积极支持中国军民在各地的抵抗,直接参与、推动并主导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灭绝人性、丧心病狂,各种残暴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对中国人民进行骇人听闻的屠杀、迫害、奴役和摧残,犯下了累累法西斯暴行,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残暴、最丑陋的黑暗一页。

    南京大屠杀,是对日军侵占南京后所犯屠杀、奸淫、纵火、劫掠等暴行的统称,是日军侵华暴行中最野蛮、最凶残的典型事件。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达到迅速灭亡中国的目的,公然无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驻北平丰台的中国驻屯军一部,在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深夜零时许,日军声称演习时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方的拒绝后,即向中国守军发起攻击,并炮轰宛平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此开始。中国驻军第29军一部被迫奋起抵抗,全国抗战由此爆发。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对日本的侵略迅速作出反应。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编辑推荐]

     《抗战纪实:丛林之虎》讲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第18师团疾速占领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然后进入缅甸,和中国军队展开第一次丛林交锋,中国军队失败。由于第18师团战功卓著,日军南方军司令部将其誉为“丛林之狐”。中国军队新38师和新22师退入印度后,刻苦训练,于1943年春展开复仇之役。当时,驻扎在缅北的第18师团和驻扎在滇西的第56师团,都隶属于日军第15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曾告诉师团长田中新一“你们第18师团被誉为丛林之狐,但是这支中国驻印军极难对付,乃丛林之虎,万万不可等闲视之。”将中国驻印军称为“丛林之虎”,由此而来。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全面详尽记述中国驻印军作战经历的书籍。

    书中所有情节和细节,都来自于当事人的讲述和史料记载,真实再现了当年抗日战争的惨烈和悲壮。

    [文摘]

     在所有国民党军的将军中,孙立人是一个另类。

    孙立人的前半生轰轰烈烈,御敌抗日,创造了国民党军中最好的战绩;后半生遭到蒋介石诬陷,身陷囹圄,关押长达33年。

    据说,蒋介石见到手下将领的时候,最喜欢问:“你是黄埔几期的? ”因为蒋介石当过黄埔军校的校长,所以,他对所有从黄埔走出来的人,都以导师自居。

    而孙立人不属于黄埔系,也不属于国民党员,所以蒋介石一直视孙立人为异类。

    1945年,缅北战役结束,艾森豪威尔邀请孙立人赴欧洲考察。孙立人向蒋介石告假,蒋介石竟然酸溜溜地问道:“为什么没有邀请我去?”他认为能够和艾森豪威尔地位对等的,应该是他,而不是孙立人这样一个小小的军长。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编辑推荐]

     由崔永元领衔团队编纂的图书《我的抗战》呈现了纪录片的原貌,展现了历史画面的原生态魅力,同时逾越了电视表现“不可为”的边界,还原了编导们深为憾惜地割舍的精彩内容,在电视初编的大量资料基础上,做了颇有历史深度的延伸。

     全书由300位抗战老兵真情讲述,由一个个独立的抗战故事组成。首次将战俘、伪军作为历史正面叙述的主角;重新为中国空军、文艺抗战者、情报工作者、修路民夫、知识分子等找到了合理的历史位置;描述了抗战过程中的爱情、友情、亲情;呈现了正面战场的22次重大战役,以及敌后战场的几次辉煌战斗,包括百团大战、松山之战、平型关战役等。震撼再现战争画面通过这些普通亲历者的细节讲述,还原最真实的抗战八年,纠正一直被误读的历史,表达战争中丰富的人性。

    [文摘]

     1944年4月17日夜,日军在开封方面渡过黄河,19日占领郑州;5月1日,日军攻陷许昌,25日洛阳失陷。5月下旬,日军以14个师团的兵力发动湖南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2个军共约40万人,在空军(飞机181架)、友邻战区支援下,以一部依托湖北通城东南山区、湖南新墙河南岸、沅江和益阳地区的既设阵地,节节抗击,消耗、迟滞日军;主力分布于浏阳、长沙、衡阳及宁乡等要地,相机歼敌。

    6月2日,军事委员会致电第九战区:“饬薛长官转各总司令、各军、师长,上下一致,争取最后胜利。并规定凡命令固守地点,不得擅自撤退,违者照连坐法治处。……令固守长沙(岳麓山)、浏阳、衡阳三要地。”

    6月14日,日军占领浏阳;16日,日军对岳麓山及长沙市发动总攻,18日15时,长沙失陷。随后,东、西、中路日军从三面包围了衡阳。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殖民统治,带给北京的创伤刻骨铭心,在血与火洗礼中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永载史册。《亲历抗战——20位抗日老兵的口述》就是用口述方式再现北京抗战史,真实、鲜活地记录那段悲壮却光荣的历程。

    本书抢救式采访20位90岁以上高龄抗战老兵以他们有代表性的亲身经历,在有生之年讲述抗战爆发后北京城鲜为人知的故事,再现那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也为八年抗战留下一份珍贵史料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困难的。困难在于,77年的沧桑已将多少历史的亲历者化作永恒,他们英勇、独特的抗战经历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飞逝,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记忆或许会因着历史的久远和生理机能的衰残而越发模糊。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光荣的。光荣在于,我们这些晚辈后生可以与当年或金戈铁马或潜伏敌后的老兵面对面,默默陪伴、静静聆听、深深忆念。

    [文摘]

     川岛芳子过生日那天,我们准备实施暗杀。我记得很清楚,那天言菊朋父女同台演出,她包下了戏院二楼,但一楼还正常对公众开放。们买票混了进去,可戏都开锣了好一会也没见她来。后来突然一阵闹闹哄哄,川岛芳子穿着长袍马褂,戴墨镜,被人们前呼后拥地上楼坐在正中前排,我们一扭头就能看到。我们在等机会,结果还没散戏,也就不到半个小时吧,她突然起身走了。我一听哗啦哗啦人走的声音就赶快追下去,但追下去已经晚了,她已经上了汽车跑了,刺杀行动没搞成。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编辑推荐]

    《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40师抗战纪实》作者与第140师许多尚在的老兵多有接触,私交甚好,有机会面对面交流。《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40师抗战纪实》许多内容来自老兵的口述。老兵们当年闻义赴难,朝命夕至,以血肉筑长城,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心仍坚如磐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的精神。他们不是英雄,谁是?为英烈立传,为英雄正名,是《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40师抗战纪实》的着眼点,亦是作者的心愿。黔军部队打不垮、拆不散,先后参加了中条山阻击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在抗战主战场上屡立奇功。黔军序列中,第140师是一支较特殊的部队。它曾因阻击红军入黔而留下“双枪兵”的恶名,又因在抗战中是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最后撤守的部队,在第一、二次长沙会战中独当一面,屡建奇功,得到蒋介石明令褒奖。作者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抗日战争史著述,采访了原第140师的老兵,获得了老兵口述第一手资料。

    [文摘]

     写一个战场容易,因为仅局限在一个空间一段时间。写一支部队难,要牵扯很多战役的背景介绍和描写,简则不能达意,繁则主次难分,因而很难把握其分寸。

    第140师属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序列,其前身为黔军王家烈第25军所部的侯之担教导师。1935年经中央整编后,被正式纳入国军序列,其番号先为新编第25师,后改为第140师。

    有着黔军血统的第140师入列中央军序列后,由于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派系之争,一直处在夹逢中生存,并不断改变从属,在战场上到处找“婆婆”,先后参加中条山阻击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冬季反攻战、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师长也不断更换,先后由沈久成、王文彦、宋思一、李棠、毛定松等担任。第140师在抗日战场,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屡建功勋,从第一战区、第五战区,不断转换战场,最后成为了第九战区的骨干力量。但这支屡建奇勋的抗日部队,在抗战胜利后却被撤销了番号。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编辑推荐]

     1953年,“法兰西守护神”戴高乐将军退出政界、隐居乡间。此后,他耗费数年心血完成《战争回忆录》。这部回忆录以第一人称撰写,是他从个人和法国的角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性回忆。

    《战争回忆录》共分三卷:第一卷名《召唤》,叙述的时间从1940年起,到1942年年中为止。第二卷名《统一》,从1942年年中起,到1944年为止。第三卷名《拯救》,从1944年8月起,到1946年1月止。在《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将军代表了虽然有过战败和投降历史,却仍不失其价值的一个真正的法国。

    在《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批判地审视整个“二战”历史的行动,经常思考当时他是否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从而对过去的行动重新评估。此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更是所有怀抱经世济民思想的有识之士必读之经典。

    [文摘]

    1941年8月开始了一系列狙击德国士兵的事件。第一批被杀的有:一个刚从地下车站上来的少校军官、南特城卫戍司令、波尔多的一个军官和巴黎塞宾莱大街上的两名德国兵。别的暗杀也跟着开始了。为了报复,德国人枪毙了几百名人质,将好几千名爱国者关进监狱,随后又把他们送出法国。

    10月23日我在广播中说:“德国人被法国人杀掉是完全自然和完全正确的。如果德国人不愿死在我们手里,他们应该只待在家里……既然他们没有能够征服全世界,他们就一定不是俘虏就是死尸。……但是战争必须有策略。战争只能由负责作战的人来领导。……目前我命令在沦陷区的人不要公开地杀害德国人。唯一的理由就是:作为报复,敌人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地大批屠杀我们目前被解除武装的战士。另一方面,只要一到我们能够进攻的时候,我就会发出你们期待已久的命令。”

穿越历史硝烟 回眸国殇之痛——十部抗战纪实作品推荐

[编辑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事件,战火遍及所有有人类定居的大洲,超过50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全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遭到严重摧残。而且,二战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未衰退,它的遗产是理解当今世界难以绕开的话题,而它壮阔而又悲怆的战争画卷也始终冲击着后人的心灵。

     本书作者约翰·基根是当代著名军事史家,长期任教于世界顶尖军事学府,在军事理论领域很有建树,本书亦是二战战史中的权威著作。本书以二战战事本身为关注点,从战争中的技术与人性两个角度进行了结构分明、层次清楚的叙述。在地域上把战争分为东线、西线、太平洋战场,分别按照时间段加以叙述。首先关注领导人所面临的世界政治环境、他们的战略困境及其决策给战争进程带来的影响。同时他对每次重大战役都做出了相当详细的叙述和点评,对二战中出现新的战争形态,如装甲战、航母战、坦克战、空降战、城战等均以相关战役加以阐释。

     [文摘]

     闪电战(Blitzkrieg)是个德语词汇,不过在 1939年前德国军队并不知道这个词。这是西方新闻记者的杜撰,他们使用这个词来让读者知道,在三周时间内,德国在与装备不良、数量又少的波兰军队进行陆战、空战时,在速度和破坏性方面的某些特性。然而,正如德国将军们自己欣然承认的,波兰战役并非是对军队战斗力的公平测试。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纳粹德国国防军比不上旧的帝国军队——这种看法使希特勒在11月 5日召开的帝国总理府 (Reich Charreellery)会议上对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 yon Brauchitsch)将军大发雷霆——行动缓慢的波兰步兵师根本敌不过古德里安(Guderian)和克莱斯特(Kleist)的机械化先头部队。闪电战恰当地描述了波兰遭遇的战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叮当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