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综合类 > 正文

推树五种新风 共建文明乡村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来源:-- 2012-09-15 09:07:26 字号:TT

.

胶州市委书记张德平视察乡村文明行动

    近年来,胶州市在率先完成新农村“五化”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省“乡村文明行动”部署要求,全面启动深化了以“洁净之风、德孝之风、互助之风、学习之风、和美之风”为主要内容的“五种新风”推树活动,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和深化提升,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全市广大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一、科

学发展所需,整合提升“五种新风”,全面实施乡村文明行动

    从2007年开始,胶州市以“五化”工程为切入点,率先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09年底“五化”工程实现广覆盖,全市所有村庄完成了硬化任务。随着农村硬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但与此同时,由于农民环保、诚信等公德意识落后,部分村民将以前倒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随意堆放在村头、河边,从垃圾遍村到垃圾围村,农村“脏、乱、差”现象形成新特点。落后的思想观念与现代化的设施形成鲜明反差,于是,胶州市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深入开展“五种新风”推树活动,积极倡树健康文明新风尚。

    从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的“五种新风”推树活动得到深入推进,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全省“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更为我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清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为此,胶州市紧紧围绕“乡村文明行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重点,进一步深化提升“五种新风”推树活动,赋予新内容、整合新力量、创新新举措,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强化保障支撑,扎实推进“五种新风”,形成共建文明乡村合力

    保障机制是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的关键。为此,胶州市以“五种新风”推树活动为抓手,着力完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舆论引导、典型带动四大保障机制,有力推进了“乡村文明行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一)健全政策保障。推进“五种新风”,加快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配合。为此,胶州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牵头,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和42个市直部门、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各项内容,将“五种新风”分解成五大类、24个单项,48个目标,对每一目标又细化成三个不同的评分标准,设置“有不孝行为”、“文明单位(村庄)撤消”两个一票否决条件,保证了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公平。制定下发了《责任分解表》与《考核细则》,将责任落实到全市30多个市直单位、部门,在全市千分制目标考核中拿出112分对镇(办)进行考核,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重资金支持。推树“五种新风”,实施“乡村文明行动”需要资金投入。为此,建立市、镇(办)、村三级联动机制,市财政拿出300万元用于活动开展,以后逐年递增;相关部门跟进,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政策与资金,以“以奖代补”或配发实物的形式支持农村;文明单位(机关)主动与村庄开展共建活动,深化“科室联村”活动,18个镇(办)纷纷行动,设立专项奖励配套资金,支持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文明行动”中,据统计,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吸纳社会资金10多亿元。

    (三)发挥舆论引导。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充分展示“五种新风”推树活动成果,进一步掀起“乡村文明行动”建设高潮,在全市组织开展“五种新风百村行”活动,对全市100典型村庄在《金胶州》报纸和电视台进行集中宣传报道,使“乡村文明行动”建设更加深入持久。同时,先后编发“五种新风”推进情况简报80多期,十几万字,形成了全社会建设文明乡村浓厚氛围。

    (四)强化典型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活动开展以来,各镇(办)涌现出了“五风齐吹”、“以一带四”、“以二带三”等不同模式,各村(居)也涌现“洁净”、“德孝”、“互助”、“学习”、“和美”村庄。为此,我们一方面将全市各级各类、各个行业的先进典型进行整合,建立“乡村文明行动”典型库,结合开展“最美胶州人”评比活动,涌现出“中国好人”马素娟、“救人英雄”管廷江等100多名先模人物。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五百万”活动,推出“乡村文明行动”建设方面的5个标杆镇(办)、100个先进村(居)、10000个示范户。同时,每年召开现场观摩会,一年一个主题,推动活动纵深开展。

    三、注重活动成效,深化细化“五种新风”,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五种新风”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街净村靓,卫生习惯变了。通过深化提升“五种新风”加快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公德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一是健全了环卫长效机制。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投资800万元,对市垃圾处理场进行升级改造,目前日处理能力达到364吨;投资1500万元,配备了30辆垃圾车,投资2000万更新了3多万个防火垃圾容器。总结推出了门前“三包”式、党员包街联户式、村民卫生队式,以及物业公司式等多种环境保洁模式,让农民因村制宜自由选择,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目前,全市726个村建立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334个村庄实现一体化清运处理,村村配有保洁员,城乡垃圾收集率、保洁率、处理率均达到100%。二是构建了生态绿化网络。“五种新风”推树活动进一步掀起了全市上下植树、爱绿、美化家园,绿色生态胶州建设浓厚氛围,近两年,通过多元化投资30多亿元,全社会新造林近5万亩,展现出园林化、多彩化、乡土化的宜居生态新风貌。三是深入推进“四改”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灶、改圈”进程。积极推进城乡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目前覆盖面达到65%以上。市财政补贴1000元开展改厕工程,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84%,无害化厕所年增加4000户。针对农村“三大堆”问题,推广了“柴草集中堆放”、“牛羊集中圈养”等成功做法,合理规划了村居生活垃圾存放区、柴草堆放区等功能区域。在此基础上,设计20套“特色民居”样板,印刷成册向全市发放,广泛开展“卫生村庄”、“洁净之家”等评优创先活动,定期开展“星期六在行动”卫生义务清理活动,劝导和纠正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提高广大群众环境卫生意识。

    (二)德盛孝行,离父母近了。坚持以德孝文化为切入点,推进村风民俗建设,形成了文明进步向上的新风尚。一是制度养老强化德孝意识。实施“一卡两榜三处罚”制度,一卡即养老联系卡,两榜即定期公布孝星榜和不孝榜,三罚即对不养老或养老情况不好的进行处罚,使养老行为有了明确的量化标准。组织开展“德孝进企业”等活动,要求新市民一月为父母办一件事,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村一级,韩家一村每季度定期公布养老榜的做法上了《人民日报》,葛家庄村与村民签订养老协议,胜利村对不孝敬老人的子女扣发年终福利等。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训导,使“德孝”理念得到了充分弘扬。二是社会参与传播德孝观念。广泛组织开展“德孝之星”、“好媳妇”、“好婆婆”、“十佳母亲”、“十佳健康老人”评比,举行“十万学生大感恩”活动,涌现出了山东省好媳妇朱美云、全国孝星姜玉芹等一大批德孝典型。成立“德孝监督小组”等村(居)自治组织,设立专项基金。目前,全市有50多个村居建立了德孝基金会,为老人免费查体、入养老保险。超过半数的村庄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补贴。三是移风易俗升华德孝精神。德孝之风修身塑德,促进了家庭和谐,推动了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市50%以上的村庄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大麻湾三村殡葬老人全部由集体负责,只花260元就可以将老人下葬。

    (三)互帮互助,人见人亲了。以“互助之风”助推乡村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培育和睦友善的新关系,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一是社会互助扬爱心。打造“情满胶州”爱心品牌,使胶州市在全省县级市中第一个成立慈善总会、第一个加入中华慈善总会、第一个义务献血达到20万毫升。打造“周行一善”慈善活动品牌,每周从募集的善款中拿出资金,对10户左右急需救助的特困家庭进行救助,救助标准为每户3000-5000元。截至目前,“周行一善”活动已救助特困家庭5200多户,发放救助金1500多万元,帮助60%的受救助家庭走出困境。二是生活互助增感情。组织开展了文艺演出、才艺展示、团圆宴等邻里互助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阜安办事处以爱心超市和社区QQ群等形式了解居民诉求,管理村成立了全青岛市首家村级互助基金会,对村民进行医疗救助、困难帮扶,成立来已累计募集资金97万元,有100多人受益。全市共有30多个村(居)设立了生活互助基金,生活互助日渐走向常态化、制度化。三道德教育重诚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泛宣传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大力开展“四德”工程,自觉践行互助之风。组织开展“文明信用宣传月”等宣传活动,评选“文明信用户”、“诚信个体工商户”等诚信典型,树立诚信标杆,进一步增强了致富本领,使信用经济、信用产业、信用贷款等彰显出道德的力量。目前,全市每年信用贷款达十几亿元;6万多个农户依托诚实守信这条纽带连接着91家农村合作社、54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四德”教育筑就了信用经济的高地。

    (四)重视学习,街上闲人少了。充分用好各类载体平台,大兴“学习之风”,加强实用知识学习,不断改善生产、生活习惯。一是拓展阵地学文化。广泛建立“农村宣传栏”、“科普长廊”、“读报园地”等学习阵地,打造了630多条特色文化街。目前,改扩建镇(办)文化站15处,村文化站活动室540个,全市“五有”(有设施、有设备、有队伍、有活动、有档案)村庄达650个。二是利用农闲抓培训。扎实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和创业技能培训,对农民提供“菜单培训”,对党员重点进行公德法纪和致富能力培训,对回乡大学生重点提高创业能力,对年轻人重点提高技能,对中年人重点提高担负社会责任的意识,两年来先后举办农村技能培训班410次,受训农民达5.5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人。三是学习文明新知识。以科学、卫生、健康为重点,建设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学习健康知识,编辑出版了《中老年健康知识读本》,在全市免费发放。学习家政知识,在社区、中心村广发开展家政知识巡回讲座。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完善未成年心理健康网站,开通专门热线,加强未成年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现代文明健康新知识。广泛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和“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县)市”。

    (五)铸和尚美,群众更快乐了。“铸和”即加强平安村庄建设,“尚美”即加强文化惠民建设。着眼于此,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根本落脚点,全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广大群众在服务均等中分享更多实惠。从解决群众期盼最热切的“水电路医教”入手,两年内投资23亿元扎实办成22件实事,今年继续投资20.5亿元开展实事工程建设。多元投资33.5亿元加大基层教育建设,有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契机,将全市50万城乡居民纳入社保范围;完成全部镇卫生院改貌达标和717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成电气化村庄562个。广大群众在统筹共建中感受更多安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两年投资8000万元用于市、镇、村“三级平安网络”建设,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90%以上的镇(办)、95%以上的村(居)达到平安创建标准,在青岛市社会治安安全感、满意度电话测评中,连续三年青岛市第一。广大群众在走出家门中传递更多快乐。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中国秧歌之乡”本土文化品牌,拥有胶州秧歌、胶州茂腔两项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八角鼓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弘扬秧歌文化,积极推进秧歌进学校、进村庄、进企业活动,创建庄户剧团,充实专业队伍,组建23人演出“轻骑队”,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演出300场。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目前,全市村村建有秧歌队,庄户剧团50支。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广泛的组织活动,中国舞协将胶州作为中国秧歌节的永久举办地。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