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三星频曝“黑屏门” 三星客服和消费者“躲猫猫”

来源:济南时报-- 2012-07-12 09:34:55 字号:TT

    

    徐女士花12000多元买的三星液晶电视出现黑屏 记者郭尧 摄

    11日,本报新闻热线82061110接到了15条有关三星“黑屏门”的投诉。截至目前,本报接到的投诉总数已达27条。三星方面仍未正面回应产品是否有技术缺陷,只是称已反映给了相关部门。三星对于“黑屏门”事件的处理态度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不满,他们纷纷指责三星不积极面对投诉,玩“躲猫猫”,不愿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投诉爆发

    一天接15条“黑屏门”投诉

    本报对三星电视“黑屏门”事件连续报道后,又接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投诉电话,仅11日一天就接到了15位消费者的电话。

    住在三箭如意苑的杨先生说,他家的电视是2008年7月购买的,型号是LA46A550,这台电视花了13000多元。一开始新房子还没有装修好,直到2008年11月安装好开始使用,在2012年6月出现黑屏的现象。

    记者看了一下,在这15条投诉中,电视的购买时间跨度为2006年到2009年,以46吋的居多,其次是40吋的,都是刚出保修期或出保修期不久,其中14台是有关液晶电视的,还有一台是等离子电视。

    11日下午,在普照园小区的温先生家,记者见到了三星等离子电视,这台42吋的电视开机后,屏幕中间出现了两条直直的黑线,下面一条比上面一条粗一些。文先生说,电视是2006年9月买的,看了两年多坏了,2009年5月维修人员上门来看过,说换一个屏要7000多元,都能买一台液晶电视了。

    极端个例

    2万多元买的电视1000元退机

    11日接到的投诉中,最贵的一台电视是郑女士购买的,2007年5月,郑女士买了一台50吋的液晶电视,当时花了23000多元。

    郑女士说,电视买了3年多就坏了,当时刚出保修期几个月,电视屏幕出现花屏,打电话给客服说维修要花好几千元。“后来又找到卖电视的商场,经过他们和三星协调,三星方面同意给退机,最后就给了1000块钱,连电视带发票都给拿走了。”“我们家的电视现在扔到储藏室了,12000多块钱买的,最后三星连150块钱都不愿给。”住在历山北路附近的徐女士说,他们家的电视是2008年5月买的,是46吋的液晶电视,看了一年多就坏了,当时就打了客服电话,维修人员来了后要了30元上门费,由于没找到发票,就说要花三四千元换屏。徐女士说,他们没让修,就花4000多元买了台国产电视,现在看着还挺好。那台12000多元的电视就一直放在储藏室里。

    新增“病情”有的“白屏”,有的图像倒着

    10日本报接到了3名省外消费者的投诉,在11日投诉的消费者中也有一位来自省外,苏州赵女士称,她家的电视出现“白屏”。

    赵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电视的型号是LA46A550,这台46吋电视是2008年11月购买的,2012年6月出现了问题,刚过保修期几个月时间。她家的电视不是黑屏而是“白屏”,虽然也有图像但是根本无法正常观看。“我从微博上看到你们的报道后,就立即打来了电话,想和你们山东的消费者一起维权。”

    “黑屏门”曝光后,除了苏州的赵女士投诉遇到“白屏”外,家住幸福街的刘先生也投诉了一个新“病情”。刘先生说,他家的三星液晶电视是2009年买的,看了两年多就出问题了,电视图像开始模糊,一开机图像是倒着的,关机后再开机才能恢复正常。

    “打客服电话一拖再拖,后来又说要换件,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刘先生说。

    【三星客服】

    是否质量问题,还要“等相关部门答复”

    截至目前,本报一共接到了27条有关三星电视的投诉,基本都是屏幕出现了问题,而且大部分购买的时间和型号都比较接近。因此,消费者们怀疑,三星液晶电视出厂时存在技术缺陷。

    对于产品到底是否有技术缺陷,记者多次向三星厂家反映,但三星方面一直没有正面回应。三星所委托的公关公司也只是称会反映给厂家,但也没有任何结果。11日下午,记者再次致电三星客服热线,一位自称客服负责人的男性工作人员说,他们已经把问题反映给了相关部门,这个部门的人会作出答复,但具体时间并不清楚。“能给我这个相关部门电话吗?他们可以先介绍一下目前的进展,什么时候会有结果。”记者问。“我会让他们跟你联系。”这名男性工作人员答复。但截至截稿时,记者仍未收到任何答复。“三星就是在玩躲猫猫,不愿正面回应消费者的投诉。”一位消费者表示。

    天天315,有事您说话:青岛新闻网网友维权在行动

    网友维权热线:0532-68873738或维权QQ:1400-845-847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