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节会类 > 正文

小山村家家有本幸福经

来源:青岛早报-- 2012-10-10 10:53:41 字号:TT

  核心提示

  上世纪90年代,胶南市藏南镇长阡沟村因为村穷人穷,很多村民争着跑出去,原本千余号人的村庄仅剩300多人;5年前,村里引进几家生态观光公司,村民将地租出去、再到公司里打工,摇身一变拥有双重身份。村民渐渐富裕了,在外地打工的也开始“回流”,甚至很多外村人都抢着想把户口迁过来,为此村里不得不制定严格的政策来限制。

  “村里共有接近4000亩地,全租出去了,现在

家家户户都是‘房东’,人均收入过万元。我们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未来会更好。”村书记丁福秋昨天告诉记者。

  曾经大半村民被逼走

  走进长阡沟村,你一定会被这里清新、秀丽的环境所吸引,这个村坐落在藏马山南麓、陡崖子水库北岸,由散落于山谷中的5个自然村组成,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空气和幽深多姿的湖湾组合成优美的自然风光,是青岛市级文明村。”春观百花夏赏水,秋观红叶冬赏雪”是对小村的精辟诠释。“据传,清乾隆年间臧姓人家从琅琊台迁此立村,因地处狭长山沟,故名长阡沟。”丁福秋告诉记者。

  “我在村书记任上已经干了接近30年,对这个村庄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了解得最清楚。”丁福秋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长阡沟是个大村,那时村里有300多户、1100多口人。“后来实行了大包干,我们村这位置不行,路不好走,地里又不长庄稼。因为穷,村民找个媳妇都难,很多村民都被逼走了,上世纪90年代,村里常住人口还剩300多人。”丁福秋说起这些往事深深地叹了口气。

  引进企业迎来大转机

  “进入新世纪,很多企业都向乡村旅游业发展,村委感觉这给我们村带来了转机,因为我们这里地处美丽的藏马山下,距离陡崖子水库也不远,是个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好地方。”丁福秋说,2001年冬天,村委开会讨论认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太差了,进村的土路走拖拉机都难,更别说大型车辆了,必须修建道路。从2002年起,村委发动村民将进村路拓宽到6米。“没请施工队,全部是村民出义务工修起来的,大家都穷怕了,为了过上好日子,干劲可大了,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出份力,这点我很感动。”丁福秋说。

  路修好了,再加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村周围陆续建起十几座水库和塘坝,招商引资的资本就有了,丁福秋和村委班子开始考虑往这里拉客户。“青岛地区有山有水的地方多得很,凭啥让人家到你这个地方投资?我觉得靠三心:诚心、恒心、信心。”丁福秋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起,他们先后引进3家企业。“这些企业有搞观光旅游的,有搞生态农业的,不但需要地,还需要大量劳动力。一下子就把我们村近4000亩地全用上了,村民摇身一变成了‘房东’,还可以到公司里打工,这日子跟做梦似的好起来了,去年人均收入超过一万元,是6年前的一倍。”丁福秋说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

  村民人人配上了手机

  “目前村里有小汽车20多辆,电动车百余辆,几乎人人配手机,家家户户电器齐备。”丁福秋说,村里现在统一给村民缴纳合作医疗费、有线电视费,逢年过节给家家户户发米面油。

  村民富裕了,享受到的福利还这么高,小日子越过越滋润,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也回来了,一些原本已将户口迁出去的人也打算迁回来,甚至一些外地人也在打算迁进小山村,对此村委研究决定一切按制度办事。“只有三种人可以在村里落户口:嫁过来做媳妇的、村里人生的孩子、村里姑娘招的女婿,其余人一律不接收。”丁福秋说。

  过上像城里人的生活

  对长阡沟村未来的规划,是村民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他们对此都充满期待。“大约在明年底,我们村东面将盖起来一片5层楼房,等里外收拾停当了,全体村民就会搬进去,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社区生活。”丁福秋说,他们的社区配套将非常齐全,超市、酒店、公园、幼儿园、卫生所、商业街等一应俱全,届时村民生活会很方便。“等住上楼后,我们会开设一处老年公寓,设置健身室、棋牌室、门球场地等,让社区里的老年人有个事干;另外,我们将考虑给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投养老保险,组织优秀社区居民外出旅游。”丁福秋告诉记者。

  ■人物一·荐世强 67岁

  老两口年收入近4万元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刚把地租出去那一阵子,我天天睡觉醒来后,先用手狠掐一下自己的大腿,才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说起小村的变化,长阡沟村67岁的村民荐世强感慨颇多。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村图书室里翻看一本种植蓝莓方面的书籍。“我现在在村南的一家生态蓝莓公司里上班,还是一个小班长,每天上两班,也就五六个小时,每月工资1300元,还能休两天假呢。”荐世强告诉记者,他的老伴也在这家公司上班,老两口加起来,仅工资这块收入每年就接近3万元。“俺家还有11亩地,平均每亩800元钱租给这家公司了,这么算起来,一年的收入接近4万元。”荐世强说着算着,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这几年日子好过了,攒了一些钱,赞助俩女儿每人买了一辆面包车。俺和老伴骑电动车上班,每人一部手机。”荐世强说,比如说,有时他在老伙计家里唠嗑,到吃饭时间了,以前老伴会屁颠屁颠地去喊他,现在打个手机就搞定了。“有次我就在邻居家下棋,老伴都懒得喊了,直接打手机让我回家。”说到这里,荐世强哈哈大笑起来。“以前单纯种地的时候,那日子可就惨了,平均一亩地年收入不到一千元钱,跟现在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还得感谢我们的村委班子啊。”荐世强说。

  ■人物二·臧传富 54岁

  在外打工不如回来上班

  54岁的臧传富曾经长期在外地打工,2008年返回村里,在一家生态公司干起了护林员。“不出家门就当工人挣钱,以前我连想都不敢想。”臧传富告诉记者,1984年,他从部队退伍后,在村里种了几年地,连个媳妇都说不上。“没办法,就去胶南市区打工,好歹是个工人了,混上了个媳妇。”臧传富说,结婚生子以后,压力就大了,在家种地养活不了老婆孩子,无奈之下,他只能撇妻离子,常年在外打工。

  “干过的活太多了,建筑工、搬运工、车间工人,就连垃圾清运工我都干过。”臧传富说,在外打工一月挣2000元左右,还要租房子,生活费也高。一年下来,剩不下一万元钱。2008年,臧传富家的地被占用了,妻子进公司上班了,一个劲地让他回来。“刚开始我还不情愿,回来后才知道还是在家门口上班好,不用租房子,吃喝都在家里,算起来纯收入不比在外面低,还可以和老婆一起上班,太阳落山双双把家还,感觉现在是神仙一样的日子,我太知足了。”臧传富说,村里像他一样半道回来上班的,至少有100人。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