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我与青岛共成长】国外“啃骨头”啃出了美国版海尔大道

2018-09-21 14:11 作者:崔文静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变,GDP突破万亿大关,迈入国际化大都市行列,书写了青岛辉煌,也涌现出一大批书写时代篇章的代表人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8月23日起,青岛市政协文史委、青岛新闻网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我与青岛共成长——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通过人物视角,彰显时代精神,为青岛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青岛新闻网9月13日讯(记者 崔文静)“海尔不在国内吃肉,却偏到国外啃骨头。”谈起海尔1999年去美国建工业园的事儿,时任青岛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对外经济合作处副处长的李建铭记忆犹新。

“那时候,不少人认为海尔会以失败告终,但仅仅几年后,海尔当地采购额就占到了整个美国工厂采购额的50%;2000年,海尔的酒柜和小冰箱被评为全美年度最畅销型号;当地政府还无偿将美国海尔工业园旁边的公路命名为海尔大道,这是美国唯一一条以中国品牌命名的道路。”

不在国内“吃肉”偏到美国“啃骨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提出企业“走出去”战略,青岛出现了“境外投资热”。

“1998年12月,海尔集团青岛电冰箱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找到我,咨询海外投资的有关政策、法规。并说海尔集团要到美国南卡州投资建厂。”李建铭当时在青岛市外经贸委对外经济合作处工作,他挺支持海尔的计划,帮助海尔各处申报。1999年3月26日,海尔获得了国家外经贸部的批准。

那年代,来国内建厂的美国人不少,到美国建厂的中国企业还没有几家。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立第一个海尔工业园时,受到不少质疑。

“海尔等于是不在国内吃肉,却到国外啃骨头、喝汤”,有媒体直言。当时,不少人认为海尔到美国建厂没啥成本优势,会以失败告终。

尽管不看好的声音挺多,但很快,美国在南卡州的海尔工业园就拔地而起了。短短几年后,海尔在美国的发展让不少人傻了眼。

“啃骨头”啃出了条美国版海尔大道

海尔在美建厂后的发展之快,震惊了不少人。这其中,海尔实行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策略。

李建铭对海尔那几年的发展很熟悉。

“1999—2000年,海尔集中精力‘走出去’,其电脑桌冰箱、自由式酒柜、迈克冷柜等产品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2001年起,海尔又把目标投向了‘走进去’,到2005年,海尔的IM、BM冰箱、HUF冰箱等产品成功进入美国主流渠道。”

前两步完成了,海尔开启了“走上去”的第三步。“2006—2008年间,海尔生产出了全球第一台饮料对开门三门冰箱、法式四门冰箱;2013年,又研发出全球四门IM28冰箱等产品。”海尔美国研发中心共研发了4个规格,5个系列,45个型号的电冰箱。

创新产品落地,收益与名誉也随之而来。

目前,美国当地供应商数量达50个,包括像BASF公司、Eemrson公司、HoneyweII公司等国际化大公司。海尔当地采购额占整个美国工厂采购额的50%,每年约1600万美元。

2000年4月,海尔的酒柜和小冰箱被评为全美年度最畅销型号;被美国大连锁店之一评为白电最佳供应商第一名。因为海尔对当地就业做出的贡献,美国海尔工厂获得“社区贡献”和“创造就业奖”。2005年,海尔被评为最佳雇主企业。

此外,海尔美国工业园所在地南卡州的州政府,还无偿将美国海尔工业园旁边的公路命名为海尔大道,这是美国唯一一条以中国品牌命名的道路。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