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
青岛新闻城市档案区市撷英城市印象魅力青岛影像青岛青岛风光青岛概况
青岛破旧老社区的“神奇自运转”
2017-09-25 09:58:45 青岛日报

楼长李继忠(前)在张贴伊春路社区自办的《和谐家园》。杨志文摄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是群众感受、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最直接的地方。

市北区敦化路街道伊春路社区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现有居民4800多户、15600多人,其中老年人多、困难群体多、流动人口多、残疾人多。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一家物业公司的社区,82个楼座个个环境整洁;60岁以上人数3000多人,失能半失能户数210多户,邻里相处和谐,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在这里,遇到问题,党员们就站了出来

伊春路社区两委有5个人。这5个人如果不预约,很难在办公室里见到他们。通常,他们会分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谁家有问题了,他们会第一时间赶到。

已经在社区里工作了7年的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梁瑛有着深刻体会:“群众找到社区里来,不是来听你讲大道理的,他就是看你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不好,他就可能否定你的工作。”

今年8月,因为线路老化,辽源路4号4楼住户厨房起了火,造成了一个单元停水停电停气。听说这个事情后,社区两委的人赶紧到了现场,挨家挨户做安抚工作,并且联系保险公司,统计每户的财产损失情况。因为水管爆裂,整个单元里水流成河。梁瑛把鞋一脱,光着脚就上了楼,逐户询问有没有出现问题。这期间,社区工作人员给每户买了一箱水。第二天六点不到,两委成员又来到现场,直到水电气全部修好后才离开。

居民刘爱连说,天气炎热,又遇上家里停水停电停气,本来心里很窝火,但是看到社区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忙前忙后,再大的火也没了。“我就带头代表单元里的居民表态了,过日子谁家还能不遇上点事?社区为我们居民做的,让我们打心眼里感激。”

伊春路社区党委下设18个楼院党支部,党员750多名。遇到问题,社区里的党员们就站了出来,主动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

2010年开始,社区开始探索“群众议事出题目、党员定事拿办法、党群干事促解决”的“三事制”工作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解决民需、实现民主公正。依托“三事制”社区已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00余件。

“我们社区党员多,这就是资本。”老党员李玉兰说。“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楼院靠近抚顺路批发市场,经常有大型车辆停靠在楼院门口,压坏了刚刚铺设的海绵式地面。我们楼院的党支部在一起开了会,征求了楼院里所有住户的意见,大家一致同意装上挡车柱。”李玉兰说,决议形成后,党支部把决议告诉了社区党委,几天的时间,挡车柱就安装上了。“党员怎么发挥作用给居民们办事,这些小事情最能体现。”

在这里,环境卫生从来不搞突击,功夫下在平时

9月16日,一封落款为“26号大院全体住户(刘仁民执笔)”的感谢信被送到了社区。

信中写到:楼长赵淑玲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热情周到,一心一意为居民服务,她把一颗真挚的爱心,无私奉献给了住户……感谢信从创造干净幽雅环境、住户电话牢记心中、居民有难鼎力相助、上传下达心系居户、邻里之间和睦融融五个方面,认真记录了赵淑玲的“好”。

对此,刘仁民说这封信是全体居民一致商量好要写的,并且,他还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是楼院以及楼道的卫生整洁、健身器材的正常使用,都是已经70岁的赵淑玲每天干两三个小时换来的;另一个是大院里一家住户夫妻两人同时重病住院,赵淑玲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经常跑医院,并且在夫妻俩出院后,她除了送物品外,还每天一登门;第三个是赵淑玲熟知每一家住户的电话,碰到有新邻居搬来,赵淑玲总会主动上门问候,拉拉家常聊聊天。

82个楼座,212个单元,4800户居民,在没有一家物业进驻服务的情况下,社区没有一个卫生死角,邻里和谐相处。伊春路社区能做到这样,居民们心里有一杆秤:那就是有80个和赵淑玲一样的楼组长们,他们把功夫下在了平时,社区里的里里外外都离不开他们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

“在我们社区,环境卫生的维护从来不用突击,都是功夫下在平时。”楼长许青说,社区里的一个传统,就是周六的义务劳动奉献日。“没有物业管理,卫生维护全部要靠自己动手。”许青说,一开始,都是楼组长们带头先干,每天清扫楼道,清理小广告。“时间长了,居民们觉得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挺好,于是都纷纷加入到清扫的队伍里。”

现在,义务劳动奉献日已经成了社区的惯例,每个周末,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都会加入到奉献日的队伍中。有时候怕参加的人太多,楼组长都会在居民群里先发一条“温馨提示”:明天参加义务劳动奉献日的人已经足够了。家里有事情的,身体不舒服的,年龄大的,都不要参加了。

在这里,居民通情达理,好人挺多

老于名叫于凤岐,今年74岁,是社区里的热心人。他眼不花背不驼,走起路来一阵风,笑起来时眼睛会眯成一条线。因为有会维修的手艺,再加上为人热情,邻居们谁家锁和水龙头坏了,电路出点问题,都爱喊他帮忙,“老于”这个称呼也成了大家对他的“爱称”。

老于退休前是青岛碱业负责仪表自动控制的技术工,懂电路电气,所以退休后就成了社区里的义务维修工。因为是老城区里的老社区,所以维修的活儿特别多,再加上邻里邻居都熟悉,老于经常忙得“脚不沾地”。

社区很多电线老化得厉害,有一个单元的楼道灯从一楼到七楼全部不亮了。老于用了一天的时间摸查清楚原因后,自己回家找来了电线,又叫上了今年80岁的老邻居于文青,两个“老于”硬是用了两天时间把一楼到七楼的电线全部换了个遍,还把原来的楼道里的开关灯换成了声控灯。提起这个事情,老于一脸得意:2012年、2013年时,政府进行旧小区改造,当时全部给换了新门。旧铁门换下来后没人要,老于就捡来卖了废品,换来的钱老于每花一分都仔细记着。这不,这次改造线路的钱,就是老于从里面出的。

“我们社区里,这样的人多着呢。”老于说,他有个好伙计叫陈长君,有几次发现有一个住户拉绳子晾衣服。“老陈一打听,原来是这个住户家里挺困难,二话没说就交钱给定了个晾衣架送过去。”老于说,到现在这家人也不知道是老陈帮着买的晾衣架。说到这里,老于的眼睛又眯成了一条线。

社区里这样的人到底有多少?居委会主任梁瑛掰着手指数了半天,说“挺多”:有个叫王连庆的老人,自己患有癌症,但是社区里谁家的桌椅板凳坏了,他二话不说就去维修;过年了,他免费为大家磨剪子镪菜刀;社区里的宣传栏装好后,怕被风吹坏,他自己买来玻璃胶固定好……“太多了,到底有多少不好说,但是你自己可以算一下,我们社区划分为8个网格巡逻,每个网格有6到12个人,他们都是义务巡逻,为社区的安全与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个社区工作做得好,不是我们两委的几个人能力好,而是遇上了好居民。只要真心对居民,一定也会换来居民的真心。”梁瑛说。

青岛新闻 更多
城市档案 更多
区市撷英 更多
电子报刊 更多
茶都信阳 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青岛风光 更多
穿行花海
影像青岛 更多
2015世界休体大会
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