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老年打工者:72岁仍要干 在外21年挣40万

来源:青岛日报-- 2013-03-12 13:06:02 字号:TT

老年打工者:72岁仍要干 在外21年挣40万

  眼下,劳动力市场仍然活跃着。招工的、找活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个特殊人群显得很扎眼:他们头发花白,身躯佝偻,衣着简朴。

  明明72,非说65

  当招工的问王新河多少岁时,他总是回答说,65岁。而实际上,他今年72岁,已经在外打工21年。

  靠着这21年在外打工的积蓄,王新河为三个儿子娶上了媳妇,还完了家里欠的十二万元的债务。算下来,他这些年为家里挣了近40万。

  

王新河的家在江苏连云港灌南县,家里种了一亩半的地,老伴在打理着。

  在这次出门前,他的几个儿子都劝他不要再外出打工,可是王新河觉得,只要自己还能动,和孩子要着吃,心里就不得劲。

  去年,王新河曾经在一家盐场干了三年。每天的工作就是拉着耙子在盐场里耙盐。每个月包吃住,能拿2100块钱的工资。后来,盐场的人知道王新河已经70多岁了,说什么也不再留用,还给他买上了回家的汽车票。可是王新河并

  不“服气”。他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干几年。“工地去不了,看个大门总是能看的。”然而,在场上转了几圈后,他没有发现有招看大门的。从早晨8点走出旅馆,到下午三点,王新河在不大的市场里走了十几个来回,由于不识字,他只能问别人需不需要看门的。几圈下来后,他累了,坐在一个小吃摊前休息起来。

  “我得赶紧找到活,不然一天住旅馆要8块钱,一天吃饭要10块钱,一个月就要600,这是吃老本。还不如不出来在家拿着村里发的160块钱的养老金呢。”

  借钱给儿买房,老爸打工还债

  张有田今年60岁,平度市仁兆镇人,穿着鞍钢集团的蓝色棉袄,脚上踩着一双新做的布鞋。

  “我儿子在东北的鞍钢工作,他的工作服旧了就给我当棉袄穿,挺暖和。”看到有招工的问他会不会电气焊,他这样解释:“我不是鞍钢退休的,我只会出大力,是种地的。”

  张有田来青岛已经5天了,工作却一直没有着落。张有田和妻子在家有5亩地,种的姜和大蒜,还有一些庄稼,他想在农忙的时候,可以请假回家忙活,可是雇主们却希望他是长工,不要随便请假。“蒜薹要5月底收,玉米要8月份,每次怎么也得请半个月的假回去忙活。”

  对于自己这个年龄,张有田感慨不服老不行。3年前,一编织袋100斤的大蒜,他不费劲就能扛在肩膀上,可是去年收蒜的时候,他扛了几编织袋蒜后,竟然闪了腰,在家躺了一个多月才好。

  问道为什么要出门打工,张有田说:“儿子单位集资买楼,一共20万我出了5万,还有三万块钱的饥荒。”

  张有田算了笔账:靠着自己和老伴土里刨食,是怎么也还不上这个钱的。

  除了看大门、养牛、养貂等活计外,其他工作基本上都要求年龄在50岁以下。有个罐头厂招分拣员,月工资3000元,张有田动了心,可是被“50岁以下”的条件卡住了。

  “再找不到,就回家帮着邻居养牛去。”张有田说,他的一个邻居发展了个养殖场,里面有150多头牛。年前曾经找过他,每个月给他2400块钱,可是考虑到面子的问题,他拒绝了。

  可是,现在他想明白了,只要能够拿到钱,给儿子多攒点,给自己和老伴多存点,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都不重要。

  哪里能挣钱,就往哪里去

  62岁的高德光,家在临沂河东区郑旺镇,大年初三就来青岛找活。

  高德光从45岁出来打工,到现在已经17个年头。每年就在家过三十、初一、初二两天,一到初三便急着往后赶。“俺那口子在俺闺女8岁、俺儿4岁的时候就没有了,两个孩子是我拉扯大的。我的孩子都结婚早,他们一结完婚,我就出来了。”

  17年来,高德光去过东北、到过四川,甚至连新疆都去走了遭。用他的话说,哪里能赚钱,他就去哪。活也干了十几种:养海参、养鲍鱼、出海打渔,到盐场晒盐,到林场伐木,到工地当小工。只要是他能干的活,都干了个遍。“咱们是庄户人,有的是力气。”

  高德光最不喜欢的活就是养殖的活。他曾经养过牛,凌晨4点就要起床,给牛备料,掏牛粪,一天要喂三遍,一个人管一百只牛,等到忙完后,已经是夜里十点钟了。“一天工作16、7个钟头,受不了。”至于养猪养鸡,高德光也有经验。“养鸡、养猪都是自动化,不用费力,到了点一按按钮,就有机器自动操作。”可是这个工作也并不轻松,鸡和猪容易得瘟疫,一场瘟疫过后,老板就把责任推给干活的,按照死的鸡和猪的价值,来扣他们的工资。有一年,高德光干了一年,才拿到2000块钱。

  由于长年在外打工,高德光的儿子将他的老房子以一年1000块钱的租金租了出去,所以回老家后,高德光只能在儿子家落脚,难免与媳妇产生摩擦。每年过年,高德光总要把自己一年的积蓄分给两个孩子,儿子多一点,女儿少一点。去年,他攒了2万块钱,儿子分了1万5,闺女分了5000,自己身上就留了1000块钱的应急钱。

  至于将来,高德光说他不愿意多想,家里就自己一个人,村里每个月发60块钱的养老金,儿子也为他买了养老保险。他希望儿女们能念着这些年他对他们的好,在他走不动的时候,养他的老。(贾臻)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