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老人寂寞孤独多患心理疾病 不肯看医生因没面子

来源:青岛日报-- 2013-01-14 05:59:01 字号:TT

看心理医生感觉“没面子”

  近日,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出现了“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的新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再一次引起社会关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空巢家庭的寂寞孤独”、“离退休前后生活急剧变化的焦虑”、“单调乏味闲暇生活的空虚感”等心理问题正困扰着我市很多老年人的生活。但对这些心理问题,很多老人意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甚至产生了 “心理问题等同于有精神病”的误解。

  解决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除自我精神慰藉外,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序推进。

  “空巢老人”走入心理困境

  “就我所接触的老人来看,他们的现实精神生活不容乐观。”1月5日上午10点,在位于四川路70号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接待完当日第一位咨询对象,杨有仑一脸忧虑:“如今城市老年人的衣食之忧基本解决,精神需求的满足更加重要迫切。”

  作为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讲师、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本职工作是律师的杨有仑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有十多年。受市南区民政局邀请,去年10月23日,杨有仑心理咨询工作室在该区示范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成立。60岁

  的张翠琴(化名)老人也是一名来访者。老伴多年前去世,和女儿女婿分开住已有五年,一个人住着三室一厅的房子,她倍觉孤单寂寞。两年前从一家事业单位退休后,她更是不适应,终日郁郁寡欢。

  “退休后从原来的社会角色退出,陷入被边缘化的深深孤独感中。亲情体验的缺乏更让这样的空巢老人格外感觉寂寞。”杨有仑说,现在60多岁的这代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国家鼓励生育的出生高峰期,其下一代却多为独生子女,成年后多离家外出谋生,形成空巢家庭。张翠琴的心理困境有很大的代表性。

  杨友仑开出的药方是,作为子女,应该更多地关爱已年老独居的父母,另一方面,老人自己应积极地走出家庭,以再就业或志愿者的形式在社会舞台上继续发挥余热,收获更加灿烂的生命价值。

  多与社会、与他人互动交往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在与社会、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实现的。”杨有仑讲述了一则名叫《相约星期二》的故事。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14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老师死后将其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一个失能老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度过最后时光,给无数读者带来长久的感动,实现自

  己的生命价值,像张翠琴这样体力和精力仍比较旺盛的老人完全可以继续老有所为、老有所用。你是工人,可以给邻居打个铁壶;你是教师,可以辅导家境贫困的孩子……在国外,70岁的服务员、空姐并不鲜见。80岁的志愿者也很平常。”杨有仑说。

  “老年人面临的心理困境还有很多。”杨有仑说,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易怒、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焦虑感。日常活动场地缺乏,文体娱乐活动参与率低,以看电视、打牌为主的闲暇生活单调乏味,也会带来精神的孤独。此外,人到老年,躯体衰老迹象多了,亲友离世者多了,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离生命终点越来越近,会有一定的不安全感。尤其是丧偶老人,会格外感觉孤寂。而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复杂。如此种种老年心理疾病和障碍会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诱发或加重各种躯体症状、疾患,甚至导致绝望自杀。曾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自杀身亡的人群中35%为老年人,老年人已成为我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

  把心理问题等同于有精神病

  杨有仑的心理咨询工作室不大,十多个平方米的房间里,三四把竹藤椅摆放在茶几旁,一张可以躺下的轮椅用作催眠疗法,旁边会播放柔和的音乐。工作室的服务对象是照料中心和附近社区的老人。采取预约制,每次咨询约50分钟。

  “老人到了这儿,这儿就是他的舞台。咨询开始前,我会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并告诉老人哪些问题我可以有所帮助。我的主要任务是倾听和点拨。”杨有仑说,他很想帮助更多的老人,但让他烦恼的是,很多老人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他们

  并不承认这一点。近三个月来,咨询工作室只接待了不到30位老人。

  市老龄办调研处处长王少梅也有同感。“我去过市南某社区的心理咨询中心,去那儿做咨询的多半是家长带着孩子。很少有老人去。很多老人觉得去看心理医生很没面子,他们甚至把有心理问题等同于有精神病。”

  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目前这样专业面向老年人的心理咨询机构在青岛并不多。“而且,这些机构多存在于养老院、律师协会中,比较分散。人员也并非都是专业出身。”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同昌表示。

  “当老年人出现自身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危机时,来自外界的及时、有效的援助、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杨有仑说,建议在社区、养老院等机构设立老年人聊天室、心理关爱站等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的日常普及教育,通过家庭、社区、养老机构、老年学校、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广泛深入地向老年人传讲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

  多头参与的系统工程

  “除了心理援助,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还包括在全社会弘扬尊老爱老的关爱氛围、改变老年人无用的错误观念。更重要的是,为老年人走向社会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促进其再次融入社会,达到自我实现。”杨有仑说,在这方面,国外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在美国,有一个庞大的志愿者组织,名叫“退休和老年志愿者活动计划”,其中大多数人的年龄在70岁以上。他们在数百个非营利组织中从事义务劳动,包括医院、休闲中心、养老院、社区、教堂等,也负责社会治安、公益服务、教授计算

  机课程等,有的人甚至一周工作40个小时。对老年志愿者来说,这样的活动使他们的休闲生活更显充实和富有意义,同时也起到了身心治疗的作用。

  位于日本千叶县柏市丰四季台住宅区的“小羊园”是2011年10月开业的一座特别养老设施,现有90%需要护理的老人入住,他们实施让退休老人适当劳动的“分享工作”项目,雇佣40名老人在这里工作。作为专业护理师的帮手,他们负责照顾其他老人、做餐馆服务、种植蔬菜等。老人的工资是每小时800日元。就业的老年人可减轻正规护理师的负担,并提高护理质量。

  “以上的两个案例对我市的养老机构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而且非常容易操作。”杨有仑说。

  “老年人心理健康工程需要民政部门、老龄部门、卫生部门等各方支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多头参与,有序推进。”刘同昌说。

  让人欣慰的是,“建立包括‘加快老年人文娱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在内的老年人精神关爱体系”,已作为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写入了《青岛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我市130多万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和超过50%的空巢家庭的老人,这是一个好消息。

  “在家庭和社会支持之外,自我精神慰藉对老年人的心理呵护也很重要。凡事想得开,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的持久源泉。”王少梅说。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