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节会类 > 正文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残疾人家庭生活日益滋润

来源:青岛早报-- 2012-10-02 10:54:04 字号:TT

  要不是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要不是社区服务越来越人性化,要不是社会各界对我们越来越关心,我们夫妇俩是不敢要孩子的,也不敢奢望现在的幸福生活。

  ——夏小兵

  1996年,23岁的盲人夏小兵和几个同学租住在没有水电的老屋中,每天扛着一张按摩床,到街边靠为他人按摩为生,那时候的日子充满艰难;2010年他通过网络与双腿残疾的孙纬娜相知相爱,并且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有了自己的家,他开始

品尝到生活的甜蜜;2012年,可爱的儿子欣欣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开心果”,他拥有了以前不曾想过的天伦之乐……在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夏小兵坦言现在的生活有时也辛苦,但是在生活中他多了一份淡定,多了一份直面困难的勇气。

  现场

  盲人也能网上“冲浪”

  昨天上午10时左右,记者来到夏小兵位于汶上路的家,敲门后夏小兵乐呵呵地将大门打开,紧接着虎头虎脑的欣欣从门缝中探出头来,被社区工作人员隋女士一把抱在怀里。“你看看,这小家伙多么可爱,在我们这一片他是数一数二的小帅哥!”隋女士笑着说。听到隋女士夸奖孩子,夏小兵和坐在床上的孙纬娜都露出了骄傲的笑容。套二房子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桌上有八大峡街道联合爱心企业送来的婴儿奶粉,储藏室里还放着社区工作人员刚刚送来的花生油、肉食礼盒等物品。最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双目失明的夏小兵有一台 “盲人电脑”,他熟练地通过电脑搜索存储在硬盘上的老照片。

  “不要说孩子,就是现在这样的日子,10年前我想都不敢想!”夏小兵感慨地对记者说。回忆起以前的往事,他脸上轻松的笑容也逐渐被凝重的表情所代替。

  家庭档案A

  夏小兵:

  “冰窖”“蒸笼”都经历过

  夏小兵出生时就双目失明,从新疆回到青岛定居后,被父母送到了青岛盲校学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盲校的宿舍是没有暖气的平房,到了冬天特别冷,夏小兵感觉就像是冰窖,晚上洗完脸把毛巾挂在架子上,第二天就冻成了冰棍。

  毕业的前两年,盲校现代化的宿舍大楼拔地而起,他也在暖气房中过了两年舒坦生活。毕业后,要强的他没有回到位于李沧区的父母家中啃老,而是和几个同学在栈桥附近合租了一处老房,白天扛着按摩床到街边摆摊挣钱。租住的房子没有水电,夏天如同蒸笼。一开始他的生意不错,后来一些身体健全的人看到有利可图,与他们抢生意,这不但使他们的收入大大减少,而且因为社会闲杂人等混入按摩队伍带来了诸多治安隐患,这种路边按摩摊最终被执法部门取缔,夏小兵也第一次体会到失业的苦涩。

  家庭档案B

  孙纬娜:

  好吃的从来不敞开了吃

  今年35岁的孙纬娜因为有父母的悉心照顾,青少年时期并没有受太多的苦。双腿残疾的她非常懂事,家里有好吃的,从来不敞开了吃,而是留下一部分给家人。在衣服和首饰方面,她也从来没向父母提过任何要求。电脑是孙纬娜的好朋友,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台好电脑,但是因为年迈的父母电脑知识有限,第一次给她买的电脑配置很低,电脑慢得让她无法忍受,但只要父母在眼前,她从来没有表现出来。“父母已经为我做了那么多,不忍心再让他们为难。”孙纬娜对记者说。

  家庭档案C

  小欣欣:

  特殊家庭的幸福希望

  2009年,孙维娜和夏小兵经人介绍认识了,两人感觉都还不错,于是就采用最流行的网聊方式谈起了恋爱,2010年登记结婚。

  考虑到孙纬娜的特殊情况,她所在的单位借给她现在居住的房子作为婚房,二人住的问题解决了。去年,孙纬娜怀孕了,要不要这个孩子也曾在两人的亲朋好友间引发了争论,最后夏小兵坚定地表示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小欣欣也因为父亲的坚持而来到了这个世上。“有孩子就有生活的希望,以前生活很苦,现在我有信心把孩子带大。”夏小兵说。

  盲人的明白账

  多重保障使生活有底气

  夏小兵坦言,如果还像以前单纯靠街边摆摊生活,他也许会结婚,但是不一定有勇气要孩子。但是从2003年第一次领取低保金开始,他的生活越来越有保障,这也是他敢要孩子的主要原因。

  夏小兵告诉记者,他的第一笔低保金是110元,勉强够一个人生活,现在社区为他们一家三口办理了低保手续,每月可以获得1400多元的低保金,他和妻子每月还领取残疾人补助,这样3人的固定收入近2000元。有了这笔收入保底,夏小兵在孩子出生后没有外出打工,而是在家中照顾孩子和妻子。等孩子能送幼儿园了,他可能还要找一份工作。

  除了经济方面没有太大的负担外,夏小兵表示现在越来越人性化的社区服务也让他们省了不少事。刚结婚的时候,低保档案在云南路街道的一个社区中,每次办理低保确认手续时,夏小兵要背着孙纬娜前往。两人转入汶铁社区居委会后,居委会不管啥事都是上门服务。

  八大峡街道办事处还经常联系爱心企业为特殊家庭送来爱心礼物。去年冬天,街道办事处还为夏小兵送来了一台“盲人电脑”,这份意外的惊喜让他兴奋了好久。

  社区让他们踏实

  康复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八大峡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科长徐明告诉记者,针对管区残疾人多的特点,街道和社区不断加强残疾人康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组织8个社区的残疾人联络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指导员,对残疾人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按照“肢体、视力、听力、语言、智力、精神残疾”实施分类管理。在掌握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后,建立信息、方便服务、医疗优惠“三卡”,记录残疾人基本信息,康复服务项目和电话信息。各社区还为残疾人设立康复训练场地,配置全套康复英派斯健身器材;为社区建立残疾人工作站、康复站、康复活动室;联合第九人民医院成立社区全科诊指导残疾人家庭康复工作。“生活在这样的社区中我们感到踏实。”夏小兵感慨地说。

  新闻链接

  11亿建残疾人服务中心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残疾人42万左右,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每月都会领取残疾人补助,其中市区内一级残疾每人每月发放270元,二级残疾每人每月210元,三级残疾每人每月180元。市政府在今年全市新增民生项目中,决定将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提标扩面,在原来补贴标准基础上再提高30%,同时将范围扩大到低保边缘残疾人,全市两级财政年度专项投入达到了8600多万元,将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对规范化达标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我市给予其居民家庭生活用水、电、气、暖费用同价优惠待遇;对新建的规模化残疾人托养机构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按照托养规模分期分别给予80万元到150万元不等的奖励;对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采取直补的形式,给予每人每月800元到1000元的安养补贴资金,直接补贴到托养机构,实现了残疾人托养政府买单。也正是因为这些具有青岛特色的残疾人托养工作模式,我市在今年5月份获得全国首批“阳光家园”示范区称号。

  此外,青岛市制定的“千万平米”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方案也在今年6月中旬出台。根据该方案,我市将在2016年前,投资11亿元建设市、区、街道三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其中青岛三区五市各完成建设一处区市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鼓励青岛市内四区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在12区市共完成60个街道(镇)残疾人之家建设。(撰稿摄影 记者 王寿林)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