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青岛人吃鲜虾6成靠外援 沿海虾池转养参鲍

来源:青岛晚报-- 2012-08-08 07:39:52 字号:TT

    数量减

    虾汛仍在规模 20年减少近一半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研究员李成林告诉记者,按照对虾的生长习性,每年会形成两次虾汛,由野生的对虾和人工放流的对虾共同组成。虾类从外海通过固定的洄游通道游到前海海水深度大约为10米的地方,形成虾群。第一次是在4月份,对虾在深海越冬之后,随着陆地温度逐渐上升,虾群会通过洄游通道进行第一次生殖洄游,到近海产卵,这时候也是育苗企

业捕捞野生对虾做繁育亲本的好时期。 第二次在8月20日左右,主要在近海沿岸,这里温度比较高,饵料也比较丰富,虾群为了获得适宜的水温和丰富的食物会集中在这里活动。

    青岛是个天然的洄游场,不过因为常年的过度捕捞,野生的虾群已经越来越少,相比之下,丁字湾附近的莱阳、海阳等地沿海区域要比青岛的鳌山湾、胶州湾、以及日照附近海域的虾汛规模大一些。“其实自从上世纪90年代闹了虾病之后,从2000年开始,虾汛的规模就越来越小了,虽然洄游的通道不变,但是虾群数量十年间减少了近一半。8月份因为虾本身活动比较活跃,虾汛比起4月份也比较分散。”李成林说,好在现在每年的虾汛仍然存在,尤其是从实施伏季休渔政策以及人工放流的增加,这两年虾汛的规模又开始有所恢复。

    虾池减少养虾业“退居二线”

    虾病多

    不少养殖户心惊胆战忙退出

    胶南市王台镇岛耳河片区拥有964亩虾池,是目前岛城对虾养殖最大片区之一。岛耳河村村民魏希先是这个片区最早养虾的五个带头人之一。“养虾是个技术活,选苗、换水、投料都有讲究,同样是1万尾虾苗入池,有人一茬能收获110斤对虾,有人却只能收五六十斤。”魏希先告诉记者,养虾好比种庄稼,除了有技术还要靠天吃饭,如果赶上闹灾病,辛苦换来的却是颗粒无收。1993年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虾病爆发让魏希先至今记忆犹新。“那年虾病严重的池子里几乎绝产,之后的五年,虾病虽有所好转,但心惊胆战的养虾户还是纷纷退出了。”

    大升养殖场场长魏振升就是从5年前开始转做虾蟹混养。“虾蟹吃的饵料一样,又不会互相打架,原先一个池子一年就出两茬虾,现在从农历八月十五之后,还可以出两茬蟹子,病害风险降低了,经济效益也显而易见。”魏振升告诉记者,今年初,他又改造了部分虾池准备养海参,“岛耳河这里海水资源特别适于养殖,养虾户们都在寻找更赚钱的产品。”记者了解到,岛耳河片区964亩虾池中,有近一半正在进行或准备改造,养虾规模正在逐步萎缩。

    改虾池

    海参收益高养虾户多改行

    一亩虾池一年的产量不过二三百斤,而改造虾池养海参,平均亩产就能达到五百斤以上,若按每公斤鲜参100元计算,扣除掉生产和折旧成本,亩产利润一年就能超过3万元 在滨海大道王村段南侧,记者见到了正在看护参池的村民老刘。和村子里不少养殖户一样,前些年,老刘一直是养南美白对虾,但是几年下来并没有赚多少钱。而在2009年,眼看着周围的养殖户一家家把虾池改成海参池,老刘一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可是到了年底一比较,老刘也改变了主意,第二年开春就把虾池改造了,秋天就放上了海参苗。

    老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养南美白对虾为例,每亩虾池的产量为200斤,按每斤50元计算,每亩收入在10000元左右。除去饵料、苗种、租金、人工等费用,每亩收益大概在5000元。而养殖海参,每亩每年最少可出产400斤鲜参,按当前每斤大约10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的收益为4万元。去除成本后,每亩最少能赚两三万元。另外,养殖海参比养虾省事,不用天天给海参喂料,而养虾则要根据虾的类型不同,每天投1至4次料,有时候夜里11点钟还要起来喂料。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