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女子59岁方知自己是领养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7-14 07:13:18 字号:TT

  59年前,一批襁褓中的孤儿带着饥饿和希望来到青岛;59年来,在“青岛妈妈”、“青岛爸爸”的无私关爱下,他们健康成长;59年后,这群孩子变成了老人,落叶归根的思绪缠绕着他们,可是——

  核心提示

  1953年一场洪水过后,江南鱼米之乡顿时成了泽国,随后的几年内,数万名襁褓中的婴儿因生活所迫,被辗转送往外地,其中数百名孤儿来到岛城,被岛城爸妈收留。时至今日已然过去59年,昔日襁褓中的婴

孩,如今已是年近花甲,牙齿或已松脱,两鬓或已斑白,未曾谋面的亲生父母年过七旬,日夜思念着亲儿归来。此时若不寻亲,父母儿女恐终生不得相见。早报继1998年后再次启动江南寻亲,为岛城的江南孤儿们寻根。

  一个守了44年的秘密

  讲述者:59岁的江南孤儿张秀玉

  对59岁的张秀玉而言,人生的前44年,她过得如此平静和幸福,她的父母、邻居、亲友都小心翼翼地保守着她的身世之谜,她跟其他的青岛孩子一样,幸福地上学、结婚、生子。直到1998年,母亲病逝,伤心欲绝的父亲恐怕人生无常,他哪一天撒手人寰,爱女张秀玉会在世上孤苦无依,这才向她坦露了这个在心底埋藏了44年的秘密——她不是他们亲生,而是当年的一名江南孤儿。

  44年从没人提及身世

  “如果不是我的老父亲非常郑重地、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保证,我真的不敢也不愿意相信,为我付出一生心血的父母,竟然不是我的亲爹娘。”昨天,记者来到抚顺路张秀玉的住处时,这名59岁的大姐正在伺候86岁的养父吃饭,自从母亲在1998年去世后,张秀玉每天都要来陪伴老父亲,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报答养育之恩,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张秀玉记得,她从小就患有很严重的支气管炎,每次犯病都会是在阴雨天或者是深夜,她趴在父亲宽厚的背上,听着父亲一路小跑的喘息声,被送进海泊河附近的医院。长大后她回想起童年,有时候也会犯嘀咕,父母从来没有动过她一根指头,她之前以为这是因为自己有病、身子弱,现在才知道父母对自己如此疼惜的真正原因。

  “我小时候也曾偶尔听邻居们说起过,谁家谁家的孩子是抱养的,但邻居看到她后,总会立即转换话题。”张秀玉称,这些好心的邻居们和她的父母亲人们,一起小心翼翼地保守着她的身世之谜,后来她上小学时,海泊河发过一次大水,她家搬到了抚顺路,她周围再也没有邻居知道她的身世。

  感念养育恩未曾寻亲

  “听我的父亲后来回忆说,她长大工作、结婚成家前、直至生下孩子,父母都曾经讨论过,是否要将她的身世告诉她,但最后他们还是舍不得这个从小养大的女儿。”张秀玉称,1998年她母亲因病去世,离世前曾经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母亲去世后,父亲看到她悲痛的神情,联想到万一他自己哪一天也“走”了,没有兄弟姐妹的女儿孤零零的,这才向她说出了她的身世。

  “我母亲离世后的10多年里,我不忍心看着父亲孤苦一人,一直没有心思寻亲,反而是我的父亲,一直帮我在收集着报纸上各种寻亲的报道。”张秀玉称,现在她已从单位退休,夜深人静时也总会想,自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的亲生父母是什么人,有没有兄弟姐妹,他们会不会也在寻找她。在父亲一再催促下,张秀玉来到了早报读者接待室,希望早报能够帮她寻找亲生父母。

  电视中发现寻亲端倪

  “大概在今年3月份,我在农村的亲戚给我打来电话,说是凌晨1时左右,看了山东台的一档节目,说是一名江南的老太太来山东寻亲。”张秀玉告诉记者,她觉得这可能是条寻亲的线索,但看电视的亲戚说不清楚是山东电视台的哪个频道播出的哪个节目,张秀玉联系了山东电视台,但始终没有音信。

  她原名叫毛来娣

  讲述者:张秀玉86岁的养父

  “女儿被抱回来那天,我还在单位上班,是孩子的母亲和邻居高阿姨去海泊河边上的保育院里接的孩子。”已经86岁的老父亲回想起当年的情况,显得很是吃力,他告诉记者,他记得很清楚,1953年的4月15日,他下班回家看到妻子抱着一个婴儿坐在床上,那个孩子虽然瘦瘦小小,但眼睛特别的亮,被妻子抱着不哭不闹,他一眼就认定这是一家人。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夭折,他和妻子都很悲痛,是这个女婴给了他们无数的欢乐。他后来才从妻子处得知,这名女婴是从孤儿院认养来的江南孤儿,听说是因为南方发大水,无锡很多家庭把小孩丢给了孤儿院,这些婴幼儿被送来了青岛。他现在还模糊记得,孩子的原名好像叫做毛来娣。“孩子来我们家时身上什么都没有,小衣服都是保育员自己做的,我还记得孩子身上有张婴儿照,可能是孩子百岁的时候照的。”张秀玉的父亲回忆说,孩子被抱回家时已经四五个月大了,这张照片是寻亲的唯一线索,但因为多年前海泊河发大水,他们仓促搬家,这张照片已经找不到了。

  江南孤儿:

  请与我们联系

  寻亲,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我们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如何,但想想可能已经遗憾终生的亲生父母,想想亲人相见时的快乐与幸福,为寻亲而尽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值得的。50多年前的 “江南孤儿”们,你们是否也在寻找着自己在江南的根。早报愿意为你搭建江南寻亲的平台,如果您或者您的家人就是“江南孤儿”中的一员,或者您能够提供相关线索,欢迎拨打早报寻亲热线82888000,或者直接到太平路33号早报读者接待室,我们将期待您的声音。

  记者多方打探发现——

  当年的档案“失踪”了

  带着张秀玉的嘱托,记者来到了所有孤儿寻亲的原点,当年收留他们的儿童福利院,时隔50多年,当年的孤儿是否还有档案留下,这些档案会不会成为他们寻亲的重要线索?但遗憾的是,这些旧档案早已经不见踪影。

  儿童福利院:没有接收档案

  “我们市儿童福利院是1998年建院的,之前一直是社会福利院的一个分支,当年的老档案并没有移交给我们。”记者首先找到了位于青大一路的青岛市儿童福利院,档案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或当年的 “江南孤儿”找到儿童福利院,希望能找到当年的孤儿档案,但都无功而返。

  社会福利院:旧档案没得到妥善保管

  记者随后找到了青岛市社会福利院,机要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江南孤儿”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究竟有多少孩子被送来岛城,现在已经很难考究。当年的工作人员缺乏档案意识,大部分的孤儿档案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后来发生过水灾,还发生过一些社会变故,很多档案被焚烧,到现在能收集到的档案资料已经寥寥无几,而这些仅有的资料也已经在1998年移交给了新建院的市儿童福利院。这些年陆续有孤儿来寻找档案,但已经无从寻找。

  唯一知情者:因病已神志不清

  “很多当年的知情老员工都已经去世了,没有去世的也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记者随后求助于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的人事部门,两名工作人员为记者翻找了离退休员工的登记簿,逐一给这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老人打电话寻找线索。“当年我还在部队服役,后来才转业到社会福利院,你可以去问问朱老师,他来得比我早。”“我也是后来转业到社会福利院,你可以去问老王。”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努力回忆着,寻找着当年的知情人,但可惜的是唯一一名可能知情的老员工,却因病已经神智糊涂,根本无法提供线索。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