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要闻焦点 > 正文

文州大地上的即墨印记——青岛市即墨区与陇南文县东西部扶贫协作纪实

2019-09-12 17:05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9月12日讯 (通讯员 李化宗 曹延光)文县古称文州,与即墨一个依山而生,一个向海而兴;一个是秦岭深处的“陇上江南”,一个是黄海之滨的“千年商都”;一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一个是山东省综合实力强区。两个千里之隔、山海相望的城市,由党中央加强东西扶贫协作的“红线”紧紧联系在一起。

2017年,按照上级关于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统一部署,山东青岛与甘肃陇南结对帮扶,确定由即墨区对口帮扶文县。2017年,即墨与文县签订对口协作战略框架协议,在农业扶贫、工业经济、劳务协作等8个方面开展帮扶协作,开启了携手奔小康的新征程。

两年以来,两地主要领导每年至少一次互访交流,党政机关互相派员挂职,始终保持密切的各层次往来。即墨区更是把与文县的扶贫协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按照“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东西部扶贫决策部署,不断加大资金支持、人才支援、产业合作、公共服务等方面支持力度,帮助文县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贫困县摘帽步伐。

消费扶贫——让特色农产品告别“深山久藏”

文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耕地面积仅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9%,一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独特的区位和环境,不仅造就了“山上雪花飞舞,山下桃红柳绿”的旖旎风光,也培育出纹党参、茶叶、花椒等食药用价值极高的特色农产品,其中纹党参作为文县特有产物,种植历史悠久,是党参中的极品,这也让文县有了“千年药乡”的美誉。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文县农特产品遭遇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经过两地共同研究,确定将消费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借助即墨的消费优势和市场平台做好“线上”“线下”两篇文章,让文县农特产品步出深山进入千家万户。

“线上”,利用互联网搭建电商平台,让产品从田间地头走上网络货架。一方面,用专业服务培育电商主体。开设“东西帮扶电商人才培训班”,聘请专家现场演示网络营销实操,手把手传授技巧。对有能力、有意愿设立网上店铺的农特产品经营者,成立服务团队及时跟进,“一对一”辅导在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并举办“云端会客厅”,邀请专家对市场定位、品牌包装等提出指导意见,帮助精准营销。另一方面,用搭车营销拓宽产品销路。利用“即供商城”这一山东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实施区域直通车计划,开设文县品牌专区,让文县农特产品利用“即供”品牌影响力、高质量的客户资源和完善的服务系统,进一步打开产品销路。借助即墨国际陆港对外开放桥头堡优势,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向国外市场推广,将文县农特产品加入“卖全球”行列。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办培训班108期、培训电商人才9601名;2018年,新增注册农产品电商92家,线上销售额突破4.6亿元,文县被商务部授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

“线下”,让特色农产品走出秦岭大山,到东部沿海地区占领市场。一是在即墨古城设立首个文县农特产品专卖店“印象文县”,配套5间、300平方米网点,免除三年租赁费用,并按照文县当地白马文化风情装饰布局。精准选址换来了市场口碑,开业当天销售额便达到7万元,供货订单接连不断,每天营业额均在万元以上。二是借助即墨特产供应链布局,在青岛市最繁华地段免费设立400多平方米“来自大山深处的问候”文县产品专柜,迅速嵌入青岛高端消费领域和供销网络。三是协助文县特产参加国家、山东省、青岛市级各类农特产品展会,以及青岛·陇南名优特产展卖周等东西部扶贫协作活动,享受与即墨企业同等扶持待遇,帮助文县农特产品树立区域品牌,提升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知名度。

产业扶贫——有的放矢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文县缺少制造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劳动力技能水平不高,项目引进存在较大困难。即墨区将本地产业需求与文县群众增收有机结合,累计投入3600余万元“量身打造”产业扶贫项目,加快形成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民变工人,扶贫车间打开“脱贫通道”。即墨是知名的“纺织城”“商贸城”,生产需求大,产品销路广;文县贫困群体多为留守人员,单纯依靠农内收入仅够温饱。围绕将贫困人口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两地合作建立起“企业+车间+贫困户”模式,由即墨联系优质纺织企业、农产品经销商提供订单和劳动技能培训,投资1100万元在文县各乡镇选点建设标准化扶贫车间并配套最新设备,优先吸收当地贫困群体务工,让贫困群众既当农民又当工人,挣钱、顾家、务农“三不误”,一年四季都有收入。目前,文县已建成扶贫车间19个,包括8个农产品加工车间、11个纺织车间,带动贫困户146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90人,带动人均增加年收入5000余元,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态变产业,资源特色绘就“脱贫亮色”。绿水青山是文县最靓的名片。如何让生态底色转变为产业特色,是摆在双方面前的重要课题。考察发现,文县中药材产量大,水资源丰富,具有产业化潜力。即墨广泛动员本地企业到文县投资设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其中,青岛鸿德盛中药饮片公司已与文县企业建立药材对口采购合作关系,计划投资400万元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年底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安置就业近300人;即墨国有公司计划投资近2000万元,与文县企业联合建设年产量10万吨的饮用水厂,就地取材生产高品质瓶装水向全国发售,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民生扶贫——守望相助书写“山海情长”

受制于经济发展条件,文县公共资源覆盖不足、下沉不够,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需求十分迫切。东西部扶贫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帮扶协作,不仅要通过产业合作实现自我造血,更需要通过民生领域互动交流,输送更多优质公共资源,厚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支医支教送服务。在卫生领域,选派6名医疗专家到文县支医,邀请文县地区12名医生到即墨进修,并组织4家医院与文县4家医院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当地医务人员和医疗结构提高诊疗能力。在教育领域,选派6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到文县支教,邀请文县30名教师到即墨进修学习,并组织8所学校与文县8所学校结对帮扶,带去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元文化知识,帮助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转移就业送岗位。走出大山,致富之路才能越走越宽。为让更多文县人到即墨“淘金”,即墨区专门设立“驻文县劳务协作工作站”,组织即墨企业到文县举办大型招聘会6次,提供就业岗位3800余个、签约就业230人,仅去年就现场签约130余人。同时,协调海联金汇等即墨上市企业到文县就地常年招工,已累计吸收63人来青稳定就业。

社会参与送温情。东西部协作扶贫不是政府的“独角戏”,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去年5月,即墨非公经济人士到文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捐赠电视机20台、折合约10万元;6月,即墨企业、社会组织等为文县铁楼小学等学校学生捐赠衣物2000余件、鞋400余双;即墨北安街道朱家后戈村与文县桥头镇宅子坪村、营上建设集团与文县桥头黄家村建立结对关系,帮助村庄壮大集体经济……灾害面前更能体现出两座城市兄弟般的情谊,近年来文县接连发生“8.7”“7.11”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即墨均第一时间发出慰问,并提供200万元救灾资金,帮助文县渡过难关。

七月的高原,万亩纹党参随风摇曳,预示着丰收的年景。我们欣喜地看到,扶贫协作一年多来,文县累计脱贫119个村、6.9万人,贫困人口由7.7万人减少到0.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6.58%下降到4.38%,2019年将实现脱贫摘帽。跨越千山万水,两地协作的深情厚谊每天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演绎升华,脱贫攻坚铿锵步伐比任何时候都坚定有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