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综合类 > 正文

“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行动方案答辩现场实录

2019-05-30 09:45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2019年5月27日青岛日报2版截图

聚焦制高点,集合精锐力量着力突破 

——青岛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行动方案答辩现场实录(摘登)

5月26日晚,“15个攻势”的第7场答辩——青岛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行动方案答辩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会堂举行。本场答辩主答辩人为牵头市领导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副答辩人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姜波、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华为产业发展集团副总裁燕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卞成。

答辩中,主答辩人借助PPT演示和音视频素材,对作战方案进行深入解读,明确了“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的目标任务,全面介绍了“7+N”攻坚战的具体内容,阐述了7个专项行动。部分市级领导同志,受邀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部分区市和部门负责同志提出问题或意见建议,答辩人逐一解答或回应。

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我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大家一起探讨。

一是在这个攻势中,需要坚持好三个导向,即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找清楚问题是什么?我们到底要做什么?然后定期梳理调度,考核结果,才能把攻势真正地落细落小落地落实,不能光喊口号。

二是关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和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产业在青岛的发展问题。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的载体,也就是硬件,比如集成电路、传感器、芯片、机器人等;另一方面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软件产业,比如视觉技术、智能语言、大数据、深度学习、超级计算等。在这些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技术、产品、设备等领域,我们能做什么、要做什么,需要好好梳理。比如集成电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不过在软件领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这是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问题;在人工智能广泛快速应用领域,我们也需要抓紧研究推进,因为人工智能能够大大提高效率、质量,进而提高效益。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本身加快发展应该怎么做,包括在本地企业培养和招商引资两个方面,都要认真梳理研究。

三是在列出的重点攻坚任务中,更要坚持好三个导向,特别是问题导向。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家电、船舶海工、传统支柱产业、食品饮料等行业,都要对标先进,找出问题,对着问题研究一个一个的具体措施,迅速做大规模,不能光指方向、光提要求。

薛庆国:关于第一个方面,我理解是怎么落实的问题,这不是工信局一家能做到的,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第二个方面谈到集成电路,山东特别是青岛,智能家电这么多,需要大量芯片,但是我们“缺芯少面”,工信部叫“振芯铸魂”。在这项任务上,青岛有好的产业基础,有责任也有能力担负起为国家作贡献的职责,但也要面对现实。集成电路产业链非常长,晶圆、硅片需要窗口期,我们做不了,但我们可以做测试封装。近几年,我们已经引进了这几项,现在在谈的两家企业也都很有特色。

姜波:孟市长点了很多,回头逐项落实好。补充一点,关于人工智能自身的发展问题,正如清宪书记讲的,是两条腿:一个是自身,包括基础硬件,这个我们现在有一些,比如海信的光模块、东软载波、鼎信通讯的载波芯片等;再就是基础软件,我们也有几家企业,比如海信陈维强很早就开始研究算法,也包括中译语通、旷世科技。但是青岛最大的优势,是制造业的应用场景,把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我们这个攻势的核心。

关于人工智能硬件方面的“缺芯少面”,我们也在逐步弥补。

孟凡利:另外,大家要高度重视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广东、上海等都制定了相关的计划,想要抢占先机,这一点上青岛是有优势的。特别在终端产品上,我们有海尔、海信两家企业,硬件方面优势明显,要加快研发进度,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关于内容方面,过去是我们的弱项,但现在西海岸新区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近些年市里和国家有关部门交流也比较密切,有很多改革试点的机会,各部门、各区市一定要积极推进,把硬件优势和软件内容嫁接好,助推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

市政协主席杨军:我的建议是,人工智能既是新科技又是新产业,在融合本地高端制造业的同时,要注重培育壮大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有一个对比数据,2018年青岛电信业务总量是568亿元,而深圳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622亿元,是青岛的3倍。多出来的1000多亿,多在哪里?有什么差距?我认为可能多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定位导航、大数据产业、深度神经网络系统、物联网等,我们可以通过电信业务总量对比,找出差距,补齐短板。

我的问题是,通过这个攻势,在今后四年将促进我市工业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各增长多少?因为当下青岛的投资、工业增加值增速是较慢的。青岛GDP要再翻一番,需要靠“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

薛庆国:目前为止,青岛规上企业是3572户,过百亿的企业有14家。2018年,青岛工业增加值是4137亿,占GDP的34.5%。但是2008年的数值是占GDP的46.2%,十年间下滑了11%点多。2018年苏州是44%,深圳是38%。按照工信部说法,青岛这样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占比应该超过35%。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深圳、苏州都制定了制造业土地规模的红线,确保每个区市工业用地的规模,要不然来了项目也没有地方落。

姜波: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我们这个城市就是靠制造业起家的,确确实实需要从上到下把制造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红线问题,像上海这样的金融城市、国际大都市,都提出来“要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它的制造业占比底线是25%,所以青岛的制造业占比绝对不能低于1/3。制造业占比十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有我们的主观原因,核心还是大项目少,投资少。我们近几年就没有投资50亿以上的大项目,2014年以后只有北汽新能源和一汽大众两个大项目。这么多的行业门类,唯有汽车是连续十年保持增长的,就是因为有大项目支撑。在考核上也应实事求是,要大幅提高大项目的落地投产,提高大项目的考核比重,对先进制造业大项目要加分。

关于具体的指标,每个产业里面都说了,但是总的没有,我们回头要做一个总体测算。2018年青岛工业增加值相比2012年,6年增加1000亿。在此前,我们的测算是,到2022年再增加1000亿,也就是说之前6年增加1000亿,我们用4年再增加1000亿。现在看,我们觉得还是保守的。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立杰:关于制造业占比下降,现在回头看,我们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青岛到了后工业时代,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考核上第三产业发展的比例逐渐加大,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引导,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接下来有一个问题,“青岛金花”一直是标志性品牌,大家耳熟能详的“五朵金花”是青岛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重要支撑。近两年,我们连续举办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海军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制造业培育更多更好的青岛“金花”方面有哪些考虑?怎样进一步提升青岛品牌的影响力?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

薛庆国: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一个城市的影响力有几个方面: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在这些方面,青岛的“五朵金花”给城市带来了荣耀。而在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方面,更多新的“金花”应有所体现。这方面工信局做了大量调研,列了很多有可能培育出来的新青岛“金花”。

姜波:改革开放之初,青岛持续培育“五朵金花”,“五朵金花”为城市带来了荣耀,也是青岛工业的骄傲。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家,也是青岛的品牌。有很多人问有没有新的五朵金花,有没有新的品牌?其实也有,比如中车四方,比如行业的隐形冠军,但是总体上感觉影响力没有那么大。我们分析主要还是跟青岛的产业结构有关,因为“金花”的市场认同大多集中在消费品领域,我们的工业领域比较难以形成知名度。另一个原因就是青岛没有抓住上一轮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风口,我们没有BAT,没有那些容易成为独角兽的电商品牌。

在这个新的形势下,我们也一直做研究,首先这个“金花”要有产品,要有企业,要有产业链,然后再发展。青岛闯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进而到品牌城市的发展路径。我们重点把前几个抓好,在产品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品牌上,一说到家电就想到青岛,下一步说到轨道交通那就是青岛,再往后一说到新能源汽车首先想到青岛;在产业上,建立海尔海信等大企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梯队。

品牌的培育离不了宣传,青岛制造的系列宣传是工信局和市委宣传部、青岛日报一块儿做的,引起的反响较好。举个例子,青食钙奶饼干就通过宣传,提升了销售额。

另一个培育的重点是电商品牌。在阿里巴巴后台有这样一个数据反映青岛电商化水平差距:在B2C业务上,深圳有3万多家电商,青岛只有2000多家;在B2B业务上,青岛有海尔海信,但缺少其他企业。“青岛是个品牌城市,但是缺少品牌产品”,这句话让我们觉得挺受触动。目前,青岛新闻网正在跟阿里巴巴开展合作,策划打造“产地日”。我们觉得宣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升品牌,关键在于实实在在给企业办事,企业销售额上去了,带来实惠了,产业就发展了。我们要把阿里巴巴在青岛的电商研究平台建立起来,通过宣传带动产业,互相促进。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圣珍:我市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我的问题是,在编制“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方案中,“7+N”产业是怎样选择的?主要基于哪些考虑?

薛庆国:“7+N”包含了青岛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制造业,其中“7”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立足青岛实际,立足产业基础,坚持问题导向。“N”是优势传统产业,像纺织服装,济宁的如意集团短短几年就把最著名的专门投资品牌的投资公司买断了,资本运作使它快速登上了世界顶级的纺织服装舞台。作为有“上青天”之称的纺织大市,这些产业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在攻势方案中,我们主要做强、做大、做优。

做强智能家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三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或者有可能做成世界级的产业。

做大四大产业集群。信息产业,我们正在推进西海岸的芯恩和即墨的矽力杰。生物医药,青岛2018年医药产业产值才130亿,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不应该的,山东省有两个市过了400亿,连临沂也过了200亿。船舶海工,青岛能造很大吨位的船舶,具备基础,但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第四个集群就是包括仪器仪表、机床在内的智能制造装备。

做优重点传统产业。我们考虑突出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的方式,使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高端化工等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迈进。

周云杰:我的体会是,制造业的发展一定要踏上时代的节拍,如果脱离了时代,即便战胜所有对手,也会输了时代。新的时代是什么?是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的转型,青岛有机会成为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海尔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打造上,形成了几个优势。第一,在世界上具有标准的话语权,国际标准三大组织ITU、ISO、IEC都先后授权制定大规模定制的世界标准,这是跟美国、德国、日本企业竞争得来的。第二,已经形成了跨行业、跨领域复制的模式,在服装、建材、纺织制造方面都已经展开跨文化、跨领域复制,快速扩展。第三,青岛有制造业基础和品牌优势。阿里解决了人和商品交易的问题,腾讯解决了人和人之间社群交互的问题。青岛有这么好的制造业基础,完全有机会做成全球最大、最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燕兴:发展“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一定要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形成产业的竞争力、领导力、号召力,才能把整个产业做大。

像围绕着超高清视频产业、VR产业,可以打造一个端到端的产业链。从前端的拍摄设备,到内容制作所需的编辑软件和服务,以及后续的机顶盒、电视机,这个产业机会是巨大的。中国把这个产业链打通的城市还不是特别多,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机会窗,把产业链做强,产业空间非常大。光视频编辑产业就有4000亿美金的产业空间。

产业领导力体现在能不能引导产业的方向,能否制定产业的技术标准。我们开一次产业大会,把产业大咖都请来,形成话语权,这对做好产业领导力是非常关键的。

产业的号召力怎么来?企业是主力。我的建议是率先在市场应用起来。只要有好的应用场景,对整个品牌的提升,对硬件软件的集聚都非常好。

另外,人才培养要聚焦战略。比如中国的光谷,原来只是小小的武汉研究院,20年时间就围绕光电子一件事做出6000亿产值,它的光器件、光缆在中国占60%的份额,在全球占到20%的份额。所以人才培养,一定要看大学的专业设置,看研究院。

副市长栾新:“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这个题目非常好。制造业是我们的强市之基,高端制造业和人工智能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高端制造业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则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我提两个建议,供参考。

第一个建议,无论在人工智能本身技术的发展,还是在工业制造的应用上,都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前几天有媒体报道了一份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里面提出,中国人工智能的产学研结合,与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相比是落后的。人工智能需要硬件支撑,但最主要的还是软件,是硬件支撑基础上的软件设计。各种算法的研究在中国各个高校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是有些成果的。怎么能把这些好的成果应用上,把这些好的成果做成产品,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建议,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VR/AR……都炒得非常热,我建议,大家先把概念弄清楚,再开始做。有些地方还没有明白概念,就开始推出某某小镇,这不仅让很多专家学者笑话,也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

市政协副主席李众民:我市制造业历史悠久、技术雄厚,是全国第九个、全省第一个工业总产值过万亿的城市,在家电、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先发优势。但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这些产业没有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比如家电产业,青岛本地配套大约是40%,而合肥是70%;海工装备产业,我市多是制造组装企业,而上海长兴岛的海工产业基地,不仅产业链条完善,还拥有众多知名品牌;汽车制造业,青岛本地配套率大约是30%到50%,重庆则达到了80%。对我市部分高端制造业领域核心配套缺失问题,将如何布局?

姜波:产业链配套一直是制约青岛打造产业集群的薄弱环节。这中间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产业生态打造不到位,包括土地、资源、人才、日常生活等等。现在各领域往往都是各行其是,搞人才的搞人才,搞创新的搞创新,搞产业的搞产业,在招商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互动。

具体来说,对龙头企业重视不够,是原因之一。龙头企业来了,自然会带动很多上下游企业。下一步,我们工信局要贯彻好清宪书记讲的,对龙头企业要开绿灯、“吃小灶”,让它们感受到我们对它们的重视,通过它们以商招商,打造完整产业链。

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不仅重视龙头企业,还要重视龙头企业的“总部”。产业配套,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特点,比如新能源汽车,配套跟着整车走,整车达到了一定的产量,配套企业自然就来了,但船舶就不是,用什么样的发动机、柴油机,什么样的高端配套,是船东说了算。还有一种受体制影响,比如轨道交通,中车四方配套率低就是一个例子,许多配套是由中车总部安排。我们觉得,提高产业链配套,要抓住关键环节,抓整车、抓龙头,还要抓龙头企业总部,要对企业总部定期回访。

周云杰:我们以前没有太多研究本地配套率的问题。上个月到合肥调研,我们比较了一下,我们在合肥工业园的本地配套率超过70%,青岛的老园区在40%左右,西海岸新园区为70%多。

提高本地配套率,涉及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要发挥链主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平台作用,在青岛老园区,我们想把高附加值的、智慧家电的世界级中心放在这儿,这样一来就不单纯是简单的生产制造,而是变成一个平台,集聚效应更大;二是要研究解决好为什么青岛的成本比一些地方高,通过跟合肥比较,我主要发现三方面,一是不管在当地买地还是租地,青岛比合肥贵20%;二是用工成本,特别是技术工人的用工成本,青岛大概也比合肥高20%左右,三是在合肥蓝领工人比较好招。

中船重工725所研究员、教授级高工付洪田:中船重工725所是中船重工在青岛的一个公司,主要从事船舶处理设备、船舶海水淡化设备、船舶海工设备的研发制造。这些设备主要跟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对海洋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公司这几年快速发展,销售收入成倍增加,80%的市场来自海外。发展中我们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土地资源紧张,产能扩充受限。青岛有什么样的政策能够更好地支持快速发展中的企业?

薛庆国:你们的产品我有所了解,科技含量非常高,非常独到。为了支持快速发展的企业做大做强,去年到今年,市里出台了很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今年出台的技改政策,添置设备补贴由过去的8%提高到16%,价值比较高的设备可以补贴到600万元。列为青岛市当年的十大重点项目的,可以最高补贴到2000万元。

姜波:企业快速发展中遇到产能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两条途径破解。一条是往外走,像你们企业,在崂山没有地方了,可以到其他区市去;一条是企业内部挖潜,把自身现有的空间用足。当前,省里正在做亩产效益评价,其核心就是用地集约,投资强度、税收都要以亩均论英雄。走哪一条路都可以,但一定要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栋华:我来自医药研究单位,特别关心人工智能的应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顶级的世界学术杂志已经发表了一系列用人工智能开发药物的报道,青岛也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薛庆国: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也是青岛的一张名片。但是在产业转化、产品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去年年底,省委、省政府把超级计算机落户在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这将对药物的研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政策支持上,近日青岛已经制定了“蓝色药库”计划,很快就会正式推出,有很多很具体的政策。

姜波:生物医药产业,我们的体量太小,最大的企业年产值也只有15个亿,相应的研发能力就太有限了。像一类新药,就是用钱铺出来的,资金是关键的核心问题。怎么办呢?一方面政府要全力以赴,积极扶持;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琢磨着用市场化手段拓宽发展空间,要用好基金,用好各类市场化的资源。

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李玉霞:目前,机器人正在从单纯的工业领域向国防安全、医疗辅助、助老助残、灾难救援、科学考察、家庭服务领域迅速拓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机器人,正在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引擎。青岛市下一步关于新一代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有何打算?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的作用?

姜波:我们的攻势方案里提到,实施智能制造装备迭代升级攻坚战,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培育壮大机器人产业,包括工业机器人、特殊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目前在青岛,已经聚集了一些研究院所和企业,但是产业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真正的核心技术,不仅是青岛机器人产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都面临的问题。您作为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又是全省唯一的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创新中心的负责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的机会,要用好您在研发方面的资源。我们将会同科技局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促进成果的转化,比如用好相关基金。

当前,我们也正在全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改造,其中首先就是机器换人,我们可以探讨是否可以优先使用自己企业的产品。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人工智能,要有更全面的视角,不仅要关注制造过程,而且往前要关注设计过程,往后要延展到运用过程以及维修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运维的整体解决方案。

它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或者难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解决方案,是平台性的技术,也是跨专业、跨系统的技术;另一个是专项技术,比如机器人、大数据,甚至5G通信技术。不管是平台技术还是专项的核心技术,都需要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这一点非常重要。

再提一点关于轨道交通的建议。在青岛,轨道交通资源是非常集聚的,利用好这一资源,对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很多创新型技术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应用场景,而应用场景恰恰就是青岛的优势所在。建议政府在轨道交通总体规划里面,专门规划出几条线路,按照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的城市开发模式,建设具有在全行业、全国甚至全球具有引领作用的智能运维示范线,从前期的智能设计到智能制造、智能运用到智能维护,涵盖整个全生命周期的示范线,而不是仅仅把车造出来,或者只实现自动驾驶,而是在全过程、全生命周期,从出生到报废都能体现智能化的模式,创新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

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芝涛:海信在2012年就开始全面实行智能化转型,从原先单一的制造业,实现智能终端智能服务的战略布局。当前,我们正以平台思维和生态思维做产业转型,发展超高清视频最能体现这一点。超高清产业不单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也是互联网企业的产业升级,涉及到前端的内容制造,涉及到内容传输,涉及到内容存储、网络带宽、网络芯片,涉及到终端本身的芯片,又涉及到终端的升级。利用好这次超高清产业的发展机遇对青岛相关产业发展影响重大。在这里,我的问题是青岛应该如何打造超高清产业示范基地?

卞成:作为产业来说,不光是超高清视频产业,还有其他的产业,一般要通过战略、政策、项目、产品的组合来形成突破。青岛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5月9日在广州超高清视频大会上,青岛发布了市级行动计划。

同时,发展超高清视频,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内容制作。我们正在根据先期公布的方案,谋划超高清视频产业创新中心,包括内容聚合、分发平台,目前正在洽谈内容制作基地。

燕兴:青岛一定要把超高清大旗举起来。广东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势头,因为它联合工信部、联合广电总局连续搞了两年的产业大会。青岛的超高清潜力也非常大,在技术方面有很好的积累,可以积极引进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组织形成自己的优势。

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很符合青岛制造强市的战略,我要提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7+N”当中,前面的“7”,每个产业都有明确战略定位,但是后面的“N”,老的传统产业,没有写定位。建议也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是成为产业引领者还是跟随者?第二个建议针对橡胶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轮胎都是朝阳产业。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产业的作用,对老橡胶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不仅可以提升我市整个橡胶产业特别是轮胎制造的水平,而且使我们的优势更加明显,同时也可以促进整个高端橡胶特别是轮胎装备产业的发展和整个轮胎生态体系的建立。

青岛矽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华:青岛如何发挥出本地市场优势,促进集成电路的发展?扶持政策如何?

卞成:青岛集成电路企业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下,有了一点起色。下一步,我们将在崂山区打造“青岛芯谷”,包括引进歌尔等龙头企业、集成电路的设计企业,搭建产业平台;同时,在即墨引进制造项目,包括矽力杰半导体项目、已经动工的惠科晶圆半导体项目;在西海岸积极推动张汝京的晶圆制造项目。

政策方面将设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这也是设计企业最关心的,包括人才的引进和平台建设都将考虑进这项专项基金里。

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安:青岛纺织业曾有“上青天”的美誉,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但是,随着近几年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和市场日益竞争,产业发展面临种种阵痛。请问政府有什么举措持续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

薛庆国:现在青岛市纺织服装是355家规上企业,帽子产量全国第一,占40%。梳棉巾销售占全国的75%,蜡染布国际市场占有率30%。我们把纺织服装拆开看的话,产值将近一千亿,下一步要加大时尚、创新方面的探索,谋求更大发展。

青岛容大高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燕:青岛在软件领域,在全国一直不算很领先,一直也在找自己的“点”。现在一说大数据,肯定是贵州;一说互联网,肯定是杭州;一说物联网,是无锡;成都应该是游戏做得比较好。青岛是什么呢?今天我看到了人工智能,我觉得特别兴奋,非常好。如果咱们把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作为双轮驱动发展,青岛的软件业是有希望的。

海尔是软件领域的国家百强企业,也是青岛的龙头企业,我的问题是海尔如何用好COSMOPlat这个抓手,发挥引领作用,带动青岛众多中小软件企业共同发展,打造青岛市中小软件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周云杰: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很好的话题。海尔过去是传统企业,现在在软件方面也做了很多布局,特别是工业互联网方面。未来,我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带动软件升级:一是开源开放平台,我们有一个增值分享机制,鼓励软件合作伙伴一起共建共创平台,共享平台成果,特别在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标识解析等方面,有很多合作空间;二是通过平台带动我市工业企业上云,实现转型升级;三是我们希望通过海尔的COSMOPlat加上我们的平台,培育一个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以及一个独角兽、两个准独角兽。未来,我们希望做生态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市政府副秘书长于冬泉:我有一个建议,在对人工智能产业进行布局时,要同时结合大数据产业进行融合布局。硬件是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和软件是人工智能的关键,而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肥料”和“食物”——从某个角度讲,人工智能是由数据“喂”着。刚才讲到应用场景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在进行人工智能改造的时候,很难解决数据的问题,所以需要加强对大数据产业与人工智能产业的融合布局、融合发展。

我的问题是,海尔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有何战略布局?因为我了解到,海尔突破传统制造,成功进入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这样真正的高端制造业。海尔是如何走出这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的?

周云杰:关于海尔在生物医疗的布局,一方面我们作为家电企业,想要做生物医疗,特别是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方式,就不能封闭在自己的系统里面。所以,我们提出一个重要观念——世界是海尔的人力资源部,因此,我们注重整合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高端资源。

在思维方式上,很多人看到大数据,而我们更关注大数据背后用户个性化的“小数据”,以及用户体验过程中的细分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机会。比如在生物医疗方面,怎么从血液全流程做到血液零浪费;怎么不打错疫苗、不取错疫苗等。

吸引一流人才的最好方式,不是给最好的待遇,而是给他们提供创业机会和事业平台。他到海尔的平台,拿的工资不一定比国外多,但是一旦创业成功以后就会有很好的结果。

市南区委书记华玉松:“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的确立,为制造业走向高端指明了方向,必将使高端制造业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我建议,攻势方案能够在全市层面顶层设计基础上,对各个区市发展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的布局进行统筹,加强规范引导,形成区域联动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良性发展生态。市南区将继续发挥好已经培育形成的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为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近期,我们在青岛研究院专门拿出一个楼宇做人工智能的研究,并落户了两家人工智能企业,目前在谈的还有新兴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等7个项目。

市发改委主任李刚:对于攻势方案,提两条补充建议。一是建议在方案中增加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的投资增速、在整个制造业投资当中的占比等方面的数据。有可比性的数据支撑,方案可操作性会更强。

二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业是主阵地,是“第一战场”。目前,全市打造的956现代产业体系,光制造业就占了12个。攻势方案确立了“7+N”产业,主要是基于已有的成规模、有基础的优势产业,因此建议方案再凸显一下前瞻性,比如生命健康、仪器仪表、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等,与我市已有的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衔接好,切实做到相互补充、融合发展。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胡义瑛:这个方案定位非常清晰,任务明确,为我市下一步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奠定基础。作为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我们将配合主管部门,一方面做好人才引进服务,另一方面动员全市资源做好人才配置安置服务。

提两点建议:一是关于生物医药。建议我市在制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内容里要有中医药的内容。中医药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位于澳门大学,我们可以争取跟澳门大学合作,在中国北方建立中药合作的研究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

二是关于轨道交通装备。这是我们的优势,但人才支撑尤为关键,建议提前谋划,争取在“十四五”规划期间,能够尽早把青岛轨道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纳入议事日程,为下一步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基本人才的支撑。

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高善武:提一点建议,在这个方案的七个专项行动中,建议在“智能赋能”行动里加一条“支持工业电商平台建设”,优化制造业供应链和销售生态体系。青岛垂直B2B互联网平台发展的都不错,下一步,可以借鉴找钢网、找塑料网等平台模式,关注和支持青岛工业电商平台的发展。支持这类电商平台的发展,也能缓解大家提到的产业本地配套不足的问题。

李沧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友玉:提一个建议,在市级层面上,能否根据各个区市不同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来规划每个区市的产业发展方向?每个区市可以有几个重点发展产业,但是不能面面俱到;相互之间可以有交叉,但是不能过度交叉。这样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免各区市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同时也可以避免各个区市之间的相互竞争;二是可以集约发展,节约配套资金的重复投入;三是可以提高资源和产业的集聚,形成规模效益、产业链和产业生态。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一是顶层设计,必须上升到市级层面,由市级组成团队进行研究论证;二是鼓励政策上,应针对不同区市的发展方向给予不同的倾斜力度;三是考核,要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给予不同的分值。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王锋:首先提一个建议。整个方案当中提到了完善人才集聚机制的保障行动,其中大多是针对专业人才、创业团队等。而从青岛过去的经验来讲,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一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后“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可能也是需要关注的领域,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对于新的企业家的视野、专业能力、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组织和运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提个问题,整个方案当中特别提到产融结合问题,对于传统的高端制造业来讲,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是适用的,但是我们这样一个攻势方案还是需要继续完善金融服务方式,丰富各种金融工具。对于“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如何对接资本市场,能否再具体展开阐述一下?

薛庆国:15个攻势基本都涉及到资本市场的内容,没有资本市场作为支撑,攻势起不到放大作用,也没有保障。随着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的召开,创投风投“青岛十条”政策的推出,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但是,没有产业做基础,没有新的领域做支撑,有了钱也不敢投。

对于如何将青岛产业布局到华为的产业链当中,请燕总从创投方面为下一步整个产业发展提点建议。

燕兴:我们在下午讨论VR产业,说到处于早期阶段的产业会有很多技术创新点,比如人机交互、近眼显示等,这些创新点非常适合创业公司。创业公司没有资金,还有风险问题,在加拿大、爱尔兰创业公司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风投创投确实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也建议在青岛建立这样的创投风投机制来支持创业者。青岛刚开了创投风投大会,这个趋势非常好,后续会对新兴高科技产业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带动。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