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报道之二
在宿舍,他们是学生的朋友
———青大辅导员关爱学生思想生活纪实本报记者赵笛
; “在办公室看见辅导员,总有上下之间的距离感,觉得他们是老师。但当他们进入宿舍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就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师兄师姐。”青岛大学文学院的刘耀琳一脸微笑地评价自己的辅导员。
这不仅是刘耀琳自己的感受,许多学生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亲切”,是他们在评价来到自己宿舍的辅导员时,最常用的一个词。
据青大学生处副处长崔洪林介绍,1998年,当宿舍的管理权限从该校后勤部门转到学生部门之后,辅导员进宿舍这项制度就开始实施。7年的时间,进宿舍已经成为青大辅导员们的一种自觉,而这项工作也在学生和学校辅导员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
金铧是2003年开始在青岛大学担任辅导员的,现在是该校国际商学院的高年级学生辅导员。只要没有其它公务,金铧总愿意到学生宿舍里转转,看看学生们生活上、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和学生们聊聊心里话。
由于她带的学生中大四学生比较多,帮助学生调整求职期间的心态成了她工作的重点。班上有个内向的男生,因为性格原因多次求职碰壁,一度极为自卑。金铧在宿舍与学生交流中知道了这件事,就多次找这名学生谈心,帮助他分析求职碰壁的原因,并请来有经验的同学帮助他掌握求职中的语态举止等技巧。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恢复了自信心,也顺利地找到了工作。
“像这样的学生,他不会到办公室找辅导员去谈自己的心事。只有通过进入宿舍,才能真实全面地了解到他的实际情况。”金铧说。
多年来,青大一直坚持一项制度,就是新生辅导员与新生在学生宿舍共住一年。几年下来,青大四分之三的辅导员都有过与学生“同居”的经历。“宿舍就是学生的家,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宿舍里觉得有依靠,有家的感觉。”辅导员杨海波的观点也代表青大许多辅导员的心声。
金铧和杨海波都说,辅导员进宿舍是项制度,要按制度做,只要有责任心就行了。但要把这项工作做好,还要有爱心,有专业知识。
心理问题是辅导员们进宿舍后遇到最多的问题,虽然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很多学生并不愿意走进心理室,他们更愿意找辅导员交流。如何更好地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青大在2004年对全校辅导员进行了一次全面培训,通过让辅导员掌握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辅导员进宿舍,受到冲击力最大的当然是学生。文学院的刘鹏飞还记得自己刚入学的时候,对于自己专业的情况和就业前景一片茫然,而帮助他解决这些疑惑的正是与他们同住的辅导员老师。到了大三,面临考研的种种问题,帮助他解决的仍然是经常来宿舍聊天的辅导员。令他更为感动的,还有辅导员老师帮助他解决助学贷款的事:“我是从湖南山区来的学生,在家里的时候从没接触过电脑。来到学校要上电脑课,因为没有任何基础,大一的时候电脑课没上过。根据学校规定,有不及格现象不能申请贷款。”了解到刘鹏飞的实际情况后,他的辅导员一边帮助他补习电脑,一边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刘鹏飞不仅拿到了助学贷款,还凭借自己优秀的学习成绩成了一个学生干部。
对于学生而言,辅导员的点滴爱心,他们都会铭记在心。刘耀琳一直记得一件事:一次隔壁宿舍一个女生半夜11点突然发起高烧,一群女生束手无策,想来想去,试着给辅导员打了电话。结果辅导员马上赶到了宿舍,把这名女生送进了医院,还给她垫付了医药费。“当时辅导员和我们说,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我们有什么事,可以随时随地找她。”
刘耀琳还告诉记者,平时辅导员经常来宿舍聊天,“她来之后,就往床上一坐,大家围在一起聊天。都是聊家常,感觉特别随意,就是那些平时很内向的同学,在宿舍和辅导员聊时都会放得很开。”她说:“她就像我们的大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