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你在他乡还好吗?是否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3-05 06:42:38 字号:TT

你在他乡还好吗?是否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你在他乡还好吗?是否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马德里时间早上8点55分,Ana Liu走出家门,步行6分钟赶到最近的VILLAVERDE BAJO CRUCE地铁站乘车。经过街口有名的中餐馆“金色阳光大酒店”,牌匾上的图案是熟悉的“五月的风”,那来自她的家乡,青岛。

  一个多小时后的北京时间下午5点40分,万海涛开着他的宝马7系经过五四广场。刚把手头的事处理完,他就急匆匆下班赶往东市立医院。去年年底,老母亲住院,只有他和妹妹轮流照看。老婆、儿子都去了美国,家里空荡荡的,常常感到莫名寒意。他木然地看了下窗外,五月的风红色雕塑浸在雾霾中。

  两代青岛移民人就在这样的时空里奇异地相遇了。

  Ana Liu,1975年出生,赴西班牙出国劳务已经16年了。她虽然年纪小,确实第一代移民人。

  万海涛,1963年出生,3年前投资移民美国,如今已拿绿卡。为了孩子学习,老婆跟着去陪读,只剩下他自己留守青岛照看生意,成了孤家寡人。

  他们都是不安分的人,在不同的时期“走了出去”。他们承受着别人的羡慕,也承受着不为外人知道的困惑和压力。让我们走进这两个样本,了解他们截然不同的移民生活。

  第一代移民

  16年没算懂一笔账

  Ana liu一直没想明白:如果当年拿5万元买了房子而不是办出国,今天是不是更幸福?

  Ana liu的中文名叫刘彩莲,20年前在平度郭庄镇的一个村子,也是个颇为响亮的名字。1997年,16年前的春天,刘彩莲风华正茂。当时22岁的她刚刚中专毕业,一家人从平度老家来到青岛,人生的蓝图正在展开,但她却选择了投奔异国他乡。

  不甘当服务员

  刘彩莲虽然来自农村,但家庭条件还算殷实。上世纪90年代,她的父亲来青岛开饭店,把一家人都带到了青岛。1997年初,刚中专毕业的刘彩莲应聘进入青岛海天大酒店,在餐厅当上了服务员。“对一个农村来的孩子,这份工作算是不错了,但我心气比较高,还是没能留下来。”刘彩莲说,当时一个月能挣四五百元钱,而且她父亲还正张罗着给一家人办青岛户口、买房子。但是,偶r然听到的一个“出国故事”却让她的心无法平静。

  “1996年前后,青岛刚刚兴起出国热。有同事的亲戚去西班牙打工,说是一月能挣相当于人民币1万元的薪水。”刘彩莲说,当时听到这个数字,着实让她震惊,相比普遍几百元上千元的月工资,万元可谓天文数字!“五星级酒店是水平最高的服务,我能在中国干,为什么不能出国干?”——这个想法在心中升起后,再难挥去。

  凑了5万办出国

  走,一定要走!刘彩莲一边打听出国的办法,一边回家和父母商量。好在父母比较开明,虽然不舍,但还是同意了,支持她出去闯一闯。但接下来,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中介给出了5万元的报价,再加上其他的费用,接近6万元。那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五六万元,在市南区都能买一套小房子了。”刘彩莲说,父母正是把给子女买房的钱拿了出来,可以说是把家里的老底掏空了才凑出了5万多元。就这样,1997年的夏秋之交,她拿着“商务签证”的护照,揣着换来的2000美元,踏上了前往马德里的航班。

  万元月薪不好挣

  来到马德里后,在同乡帮助下,刘彩莲找到了便宜的公寓房与别人合租,暂时安顿了下来。不过,她也很快明白,想到五星级酒店工作,基本不可能,一是她不懂语言,二是她没有身份,说白了她的商务签证只有几个月,不能在当地打工,而且几个月一过,就是非法居留了。

  “还好,当时西班牙国内本身就缺乏劳动力,对外来黑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基本没人查。”刘彩莲说,语言不通不要紧,还好她能吃苦,刚去的几个人一商量,还是先在华人圈里混。4个人凑钱买齐了全套的炉灶、蒸锅,每天做馒头、包子,卖给华人餐馆。3个人做,1个人送,忙得不亦乐乎。一天下来,每个人也能挣相当于300多元人民币的钱。

  “当时还没有欧元,只有西币。第一个月果真拿到了相当于万把块人民币的西币,心里是真高兴。”刘彩莲说,不过,高兴之余她也清楚地认识到了一点,在这里干一个月的活能顶上国内两个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基本没有休息。万元月薪,其实真不容易。

  省吃俭用寄钱回家

  刘彩莲本分、孝顺、朴素。自己顺利挣到了钱,她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给的2000美金凑好,邮寄回国。

  此后,每月大约1000欧元的收入,她大体是这样支出的:100多欧元用于吃饭、200欧元租房子、三四十元的地铁通勤票……再扣下几十元零花,大部分她都攒下来。一是为了将来买房子,隔三差五,她还给国内的父母寄钱。没多久,“面食合作小组”散伙,她又换了第二份工作,给一个中国商人家庭当保姆,看孩子……

  赶上大赦获居留权

  刚到西班牙3年,刘彩莲就赶上了国王大赦,幸运地拿到了居留权。“当时大赦的条件很宽松,只要雇主把黑工名字报上去,保上险,就能拿到合法居留权了。”刘彩莲说,她顺利地拿到了居留权,结束了打黑工,觉得日子更有奔头了。此后的十几年中,刘彩莲又换了十余个工作:超市收银员、仓库保管员、推销员、出纳……多数都是在华人的中小企业工作,正因为如此,所以换工作比较频繁,多则2年,少则几个月就换一份工作。所幸因为她吃苦耐劳,倒是不担心找不到工作。每月能赚900欧元到1100欧元之间,多年没变化。

  刘彩莲说,她到西班牙十几年,基本除了失业期间,只要工作,每天都要至少10个小时以上。“这是中国雇工最大的优势,欧洲人安逸,爱享受,工作时间短,假期不断。但中国人干的活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没有什么年假,这样一来,就抢走了很多当地人的工作机会,引起当地人不满。”

  成家生子开上路虎车

  2008年金融危机前,刘彩莲的日子过得还不错。2002年,她认识了一家华人餐馆的厨师秦先生,两人都来自青岛,让他们很快熟悉了起来,成了好朋友。不到1年,两人就成婚了。

  2003年,她怀孕有了孩子。女儿的降生更为这个家庭增添了喜气和活力。高兴之下,刘彩莲还和丈夫买下了第一部车:二手路虎越野车,花了2000欧元。

  即便是金融危机初期,一家人也没怎么感到悲观。甚至还在2009年,趁着房价有所下跌,贷款“抄底”买下了第一套自己的住宅,完成了异国置业梦。那套在马德里市区的“三室一厅两卫”公寓房市价12万欧元,加上税费13万。刘彩莲拿5万欧元当首付,贷款买了下来,每个月还400欧元贷款。

  金融危机击碎创业梦

  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改变了刘彩莲的生活。当地失业率越来越高,工作越发难找。失业一阵后,她并不灰心,甚至有了创业的想法。在她来西班牙的十几年,目睹过太多创业成功的传奇了:开拉面馆的成了拉面大王,倒腾小商品的成了大商人。

  2012年春天,刘彩莲和朋友合伙,凑了3万欧元,在马德里盘下了一家200多平方米的小酒吧,但生意很差。因为金融危机的蔓延,让当地人也吃不消了,宁可从超市里买了酒回家喝,也不去酒吧了。为此,刘彩莲想了不少办法,增加中国特色炒菜、饺子,转型茶餐厅,但都无力回天。仅仅3个月,这个酒吧就无奈关门了,留下的是每天亏上百欧元的惨重损失。

  回国还是留守?不惑之年很困惑

  今年春节,刘彩莲没有回青岛,连续两年她都没有回来过年了。记者此前见过她几面,本次采访都是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

  “哪敢回家,去一趟就是几万块钱啊。”她无奈地告诉记者,最初几年回家,她还有点衣锦还乡的感觉。虽说在国外很累,但挣的是欧元啊,给父母塞钱,给亲戚买礼物,回来一趟就要花四五万元。所以,现在她不敢回家探亲了。而且,身边的中国同乡们开始少了。因为很多人今年春节买的是单程票,彻底回去放弃漂泊了。

  她自己何尝不想回家?最近几年她一直犹豫。“老母亲年事已高,亲人都在国内。西班牙的工资多年不动,国内工资年年涨。”刘彩莲早就可以申请加入西班牙籍了,但她一直犹豫着没办。

  留在西班牙只有两个理由,一是女儿的教育,10岁的女儿已经习惯了西式教育,回国不习惯怎么办?还有就是她的房子,13万欧元买的房子现在跌到只有8万欧元,贱卖了心疼,不卖的话每月还贷款又很亏。

  纠结!年届不惑的刘彩莲从未如此困惑。

  假如不出国资产会不会更多

  刘彩莲离开青岛的16年,恰恰是这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看着国内的亲友生活蒸蒸日上,她甚至会想,当年5万多元出国经费留下来在青岛买房子,生活会是怎样?

  “当时湛山、麦岛的房子才1000多元每平方米,普通的市南区才七八百元。五六万块钱可以买个小套一了,要是贷款,买个八九十平方米的房子不困难。”刘彩莲说,现在麦岛的房子可比马德里这套贵多了,如果当时留在国内,可能现在的日子更好过,“资产”更多。但人生不能假设,不是吗?

  如今,最让她欣慰的,是女儿。“她能说3种语言,除了西班牙语和中文,还会英语。”刘彩莲得知记者懂一些西班牙语,还特别举例说,西语中有个“rr”的发音,是舌尖多次颤动发音,她十几年都没学会,但女儿说得倍地道、倍流利。女儿已是她生活的支撑。让她每天工作15小时,仍能坚持;身心疲惫,仍愿前行!

  家庭总是难团圆

  与第一代移民人最大的不同,第二代移民人是带着成功者的姿态去外国的。第一代人去挣钱,第二代人去消费。

  万海涛一家就是第二代投资移民的典型。他是富人,他不是去国外卖劳力,而是拿钱来买一个身份。甚至他也不想入籍,只想有一张绿卡当通行证。因为他父母在这里,生意在这里,“移民不能移家”。3年前,他用投资移民的方式把孩子送到美国,15岁就开始留学。妻子跟着出去陪读了,只剩下他留守青岛。留守一族的滋味,他感触颇深。

  风光的移民支出上千万

  万海涛是一家汽车配件企业的私营企业主。他身上带有60后草莽民企老板的典型标签:精明、善谈、有感染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绝不透露身家数字。看看他的移民账本吧。近几年,美国投资移民大行其道,投资的金额是50万美金,加上各种中介费用,总的投入要350万元人民币。虽说50万美元投资款会返还,但毕竟要占用四五年。这笔投入,万海涛3年前很轻松地拿出来了。

  儿子到了美国,直奔波士顿一家私立学校,一年学费就要五六万美元。为了教育,这笔钱万海涛也不在话下。为了陪读,妻子开始时在当地租房子住。但精明的中国商人怎么会放着便宜房子不买,花冤枉钱租别人房子住呢?很快,万海涛就看中了一套波士顿郊区的大别墅:600平方米,占地六七亩,带花园游泳池,60万美元,距离市区半小时车程。“买!一平方米才6000人民币,比青岛便宜多了。”万海涛说,这套房子买得有点急,但还好从买的时候就没再跌价。更难得的是周边环境好,别墅四周到处都是草坪和小树林,“空气清新、从没雾霾过。”

  这样简单一算,万海涛一家的移民至少支出了上千万元人民币。富人移民的出手阔绰可见一斑。

  移民好办生意没法移

  为什么要移民呢?万海涛告诉记者,移民的想法其实很偶然。近年来,随着生意做大,生活条件好了,万海涛经常带家人出国旅行。国外的生活环境、空气质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看到一些发达国家的著名城市,房价还不如青岛贵,更让他有了出去买套房子的想法。4年前,儿子上初三了。身边有条件的朋友,纷纷把孩子送出去读外国高中,低龄留学。万海涛一家也开始打听留学的事。思考再三,他选择了“移民留学一体化”的方法,投资50万美元全家拿上了美国绿卡,直接把签证的繁琐程序绕过了,“拿了绿卡还有很多便利,出国也方便了”。

  然而,把老婆、儿子送出去,万海涛自己却不得不留在国内。“生意都在国内移不出去啊,现在不干了就开始养老,又有点不放心。”万海涛说,他留在国内,一是照顾老父亲、老母亲,一是打理生意多挣几年钱,“出去定居是迟早的事”。但这个迟早,他也不知道是何时。

  儿子留学走过弯路

  万海涛一家移民的原因,一大半是为了孩子留学。但低龄学生留学,本来就自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差。虽然有母亲陪读,留学之路仍然一波三折。

  “开始咱不懂啊,直接去报的私立学校,花费高咱也认了,但学校风气不好就太说不过去了。”万海涛说,选择学校前他也做过功课:波士顿是教育重镇,世界级名校云集,所以选择私校时他倾向于在波士顿选。这个私立学校收费很高,一年连学费加吃住、校服要五六万美元,他也认了。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学校虽然不错,但中国学生太多,形成了中国学生间的攀比奢侈之风,这让万海涛始料未及。“第一个学年结束放假回家,儿子穿着一身名牌就回来了,给这个买礼物给那个买礼物,香水弄了五六瓶!”万海涛看到这一幕,气不打一处来,“难怪除了学费还花了好几万美元,原来都是高消费闹的。”

  他审问完儿子才知道,这个学校三分之一都是中国留学生,多数还是来自北京、上海、山西的富人子弟,这些学生凑在一起成天玩,不但英语学不好,还竞相攀比花费,今天你请,明天他请。他把儿子痛斥一顿后给妻子下了个死命令,这个学校一天不能待了,回去美国就给他办转学。

  2011年,万海涛的妻子把儿子转到了别墅附近的社区中学,由于他们有绿卡,不用交学费,省下了每年五六万美元花销不说,还远离了其他中国留学生,“一个学校都是当地人,一个华人没有,逼着他说英语,很快水平就上来了。”回顾这个经历,万海涛还心有余悸,他经常提醒身边的朋友,送孩子出去没事,千万问清楚了中国孩子多不多,多的不能去。“不是说中国人素质差,而是中国孩子在国内约束惯了,小小年纪就去寄宿制学校,一下子自由了能不放野马?”

  夫妻无奈两国分离

  分离就是一种失去。其中的滋味只有当局者自知。

  刚把老婆、儿子送出去时,身边的朋友经常调侃:现在你自由了,老婆孩子都不在身边,想干嘛干嘛,按时把钱寄过去就行。万海涛听了,只是笑笑。说实话,刚开始时,他确实也轻松自在了一阵:招待客户想多喝就多喝,喝完接着找地方玩,不用担心回家晚。但是短暂的轻松过去,剩下的就是漫长的孤独。下班回家了,没人做饭。喝多了,自己爬起来倒水。公司的事多了,照顾老人就没时间。“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个人住总觉得冷,虽然有暖气,但走到哪个屋都冷,没人气。”他由衷地说。有时候妻子不放心他,还不时打越洋电话查岗。其实,万海涛何尝不知道妻子的辛苦,“她在那边没朋友,不会英语,多数时间自己在家,做饭等儿子回来。儿子到家了,才能交流交流。”万海涛说,将心比心,他认为老婆更辛苦,“身边连个说话的都没有,我住100平方米的房子嫌空,她自己在600平方米的别墅里是啥感觉?”

  记者采访发现,这可能是很多中国陪读母亲的生活,他们血液里流淌着为子女“抛头颅、洒热血”的冲动,本来就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到了国外更加没了自己的空间。

  老母亲住院让他揪心

  2013年的春节,万海涛本来打算带着老父母去美国过年,和老婆、儿子团聚。让老人开开眼界,再看看自家600平方米的大house。但是去年年底老母亲突发脑溢血,住院一住就是3个月。几个月里,万海涛和妹妹轮流伺候母亲,忙里忙外自不必说。原本定在美国的团聚计划改成了老婆、儿子假期后火速回国。所幸这次儿子回国没让万海涛失望。儿子流利的英语让公司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员工都自叹不如,这让万海涛觉得值了。

  过几天,老婆儿子就要回去了,已经开始订机票。万海涛脸上没表现出什么,但心里难舍。千万身家已有,绿卡身份已拿,他设想的幸福生活何时到来?一家人长久的团聚又在何时?他知道,老父母肯定不会去美国,他要把老人送走,才能去和妻儿团聚。还有他的生意,是全部放下一走了之,还是儿子大学毕业后再回来接班?一切都有可能,给出答案的只能是:明天。

  国人爱移民世界数第一

  近年来,移民的话题从神秘到家常,引起的关注持续不衰。去年年底,我国第一部年度国际移民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对我国国际移民的移出数据分析显示:2010年,我国海外华人华侨数量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对世界几个主要移民国家永久性移民数量超过15万人,其中在美国获得永久居留权人数达87017人,在中国国际移民总数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际外来人口的国内移入方面,截至2010年底,在我国境内有短期和长期居留外籍人员已达百万人,至2011年底,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已有4752人。

  虽然没有官方的数字支持,但做为沿海外向型经济的重镇,青岛人一直不乏走出去的热情。以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外派劳务为例:近年来稳步发展,劳务人员层次不断提高。市商务局王处长告诉记者,去年全年,我市派出劳务人员7629人,同比增长31.1%。其中,派出电子组装、机械加工和海员等技术性劳务人员占比达到34.1%。他点评说,“以前是出去提供廉价劳动,现在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如今的外派劳务越发正规,去国外打黑工已经少了很多。

  投资移民,兴起于2000年以后,可谓是富人游戏。出去的性质也从“挣钱”变成了“消费”。青岛越洋移民刘经理说,不同的投资移民人考虑不同:有的为了生二胎,有的为了低龄留学,有的为了国外生活环境,还有的单纯就是为了拿绿卡出国方便。不过,多数生意人经营的中心还在国内,所谓“移民不移生意”。不过,由于投资移民的私密性,无法统计出确切的数字。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记者采访的两个移民样本,只是众多走出去的青岛人的缩影。他们费尽心思、历经困苦追求美好生活,无论能否得到,都已成为时代的记忆。(记者 刘文剑)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