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青岛头条 > 正文

青岛老兵李文波南海守礁21年 老母病逝跪甲板痛哭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2012-05-28 13:41:36 字号:TT

李文波在永暑礁。(郭承清 摄)

永暑礁上的菜园采用无土栽培技术。(陈俨 摄)

     李文波平度老家: 守礁21年没在老家过一个春节

    平度市崔家集镇河北丁家村是李文波的老家。5月19日,记者在此见到了他的弟弟李文涛。

    “那时候我们家都很支持他去当兵,谁知他一走就很少回来了。我印象中他好像只回来过不到5次。自从1991年去了南海,就没能回家过春节。”李文涛说。

    2005年,李文涛的母亲病逝,可部队太忙,李文波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老太太临走时最念念不忘的就是他,就想看他最后一眼再走。”

    李文涛说,李文波上一次回家是2011年,中国海洋大学请他回来做讲座,可他只在家住了一宿就走了,兄弟姐妹几个都没在一起吃个饭。

    李文波每个月给老家打电话,多半是关心家人,从不抱怨海岛上的艰苦生活,更不提自己获得的荣誉。“他有次说要去北京领奖,我感到很意外,这才知道他在部队干得这么出色。”李文涛说。

    从“海上猫耳洞”到“海上花园” 李文波讲述守礁生活21年变迁 

    “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出门看大海,入夜听涛声。”一首打油诗,诉尽南沙守礁官兵曾经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国海军驻守南沙已逾20载,如今守礁官兵过着怎样的日子?5月21日,记者采访守礁21年的南沙守备部队永暑专业队工程师李文波,请他细数南沙守礁生活的变迁。

    从睡草棚、铁皮屋到混凝土高脚屋

    大众网-齐鲁晚报:现在南沙守礁官兵的住宿条件怎样?

    李文波:礁上的住宿条件现在已得到极大改善。以前守礁时,住的是第一代高脚屋,用木板、竹竿、草席和油毡搭建而成,面积只有几平方米,官兵们称之为“海上瓜棚”、“海上猫耳洞”。后来改成第二代高脚屋,这种高脚屋以钢桩作柱,铁皮当墙,可以防风浪,稳定性也大大增强,但一到酷暑季节,铁皮屋内就酷热难耐,像火炉一样。  我们现在住的是第三代混凝土高脚屋,与前两代相比,生活条件已是天壤之别,称得上“海上花园”。有宽大的储藏间,有篮球场,每个房间都装有空调。从变着法吃罐头到顿顿有青菜

    大众网-齐鲁晚报:在礁上多久补给一次,能顿顿吃上蔬菜吗?

    李文波:在南沙守礁有两方面改不了:一是高温、高湿、高盐的气候改不了;二是吃的方面难以改善。现在虽然补给多了,但是青菜搁不了几天就烂了。最初守礁时,上礁不到一周,就无法吃上带叶的蔬菜。等到守礁后期,大家只能变着法子吃罐头。

    现在南沙守礁也顿顿有蔬菜了。2010年,永暑礁“四防”菜地动工,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种了各种蔬菜。菜园入口处有副绝对,上联是“无土运土无菜种菜无中生有”,横批是一个字“园”,至今还没有对仗工整的下联。

    不仅如此,从2010年起,南海舰队为每批守礁官兵增加了一次中途补给,这样官兵在礁上也能每天吃上新鲜蔬菜水果。从千里寄信到能上网能打手机

    大众网-齐鲁晚报:守礁的生活肯定很寂寞,平时守礁官兵怎样跟陆上的亲人联系?

    李文波:礁上流传一首打油诗:“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出门看大海,入夜听涛声。”这就是我们守礁官兵以往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第一次上礁时,礁上只有一台电视,只能收到中央一套等几个台。那时与陆上亲人联系也没有电话,只能写信。由于补给船几个月才来一次,往往几个月没有一封信。等补给船把我的回信从南沙带到湛江,再从湛江寄到宁波的妻子手中,就已是几个月以后了。

    此前礁上的娱乐活动也很单一,就是钓鱼、打篮球。礁上用水紧张,运动完只能擦一下身子。

    大众网-齐鲁晚报:如今在永暑礁有手机信号和电视信号吗?

    李文波:2010年,南沙岛礁开始有了移动通信基站,现在南沙所有岛礁及附近值班舰船都能接收到手机信号。除了手机基站的建成外,每个礁上的电脑全部实现联网。

    现在,礁堡上的每个房间都安装了液晶电视,能收到几十个电视频道,手机每月能免费打400分钟,淡水洗澡也有了保障。(记者 曹思扬)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