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触摸青岛发展的蓝色脉动 青岛蓝谷高质量投资项目纷至沓来

2021-11-24 10:15 来源:大众报业
分享到:

鳌山湾畔青岛蓝谷,是青岛主动服务“海洋强国”建设而打造的国内唯一的海洋特色高科技研发和产业集聚区。

11月23日,由青岛市委网信办指导,青岛蓝谷管理局、青岛市中小企业网络文化发展促进会主办的“见证蓝谷”媒体大v行活动举行。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青岛蓝谷,实地探访入驻科研机构和企业,触摸青岛海洋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蓝色脉动”。

image.png

科创高地:汇聚52家国字号科研机构

“我们这个实验室,主要想回答4个问题:可燃冰是什么,藏在哪里,怎么开采,以及开采过程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彦龙博士带领记者参观了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记者了解到,我国第一个从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模拟研究的实验室于2001年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建成。当年,该实验室成功合成天然气水合物并点燃。2012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被正式批准建设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2017年,在该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下,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近年来,该实验室先后承担各类天然气水合物项目60余项,近5年来自主研发各类水合物模拟实验装置30余套,获国家授权专利120余项、国际专利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年8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从青岛市区正式搬迁入驻蓝谷园区。

以可燃冰研究为代表,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创新,是青岛蓝谷的底色和底气所在。自2012年成立以来,青岛蓝谷紧密围绕服务海洋强国发展大局,将“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作为重点方向,先后引进建设了全国唯一、世界第七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全国唯一、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国家深海基地等52个“国字号”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海洋水下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70余个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

这些海洋领域“国之重器”,在青岛蓝谷诞生、汇聚、频创佳绩: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汇聚、科学技术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大探索推进力度,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一流海洋科研机构并跑的态势,若干研究方向具备了领跑优势;国家深海基地打造面向全国具有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深海科技馆、大洋样品馆和国家潜航员训练馆,保障了“蛟龙号”可在全球99.8%海域开展深海探测,极大提升了我国自主研发深海重大装备的能力,辐射带动了深海推力器、浮力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有海洋科技“航母”之称的大洋钻探船建设项目在蓝谷获批立项,瞄准国际前沿,规划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万米钻采船,将成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查开发与大洋科学研究的大国重器……

转化福地:技术交易成几何倍数增长

“如果你想做海水淡化,那么来我们这个‘超市’,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全链条、专业化服务。”走进大工(青岛)研究院,刚刚“开业”不久的海水淡化成果产业化工业超市,以独具匠心、务实全面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让人耳目一新。

据大工(青岛)研究院海水淡化技术经理人袁首介绍,该超市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在海水淡化技术及工程方面的雄厚基础而建。针对海水淡化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共性需求,超市对每条技术路径的每个环节,从药剂、仪表、阀门、高压泵到能量回收、维护除垢,再到技术转移、融资服务,都提供了现成技术方案和产品以供挑选,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这是青岛蓝谷为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而搭建的又一专业化平台。作为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之一,青岛蓝谷聚力打造精益创业的集聚平台,多措并举持续搞活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速从创新资源集聚期向产业发展期迈进,在发展中逐步探索出科技成果转化的“蓝谷密码”。

例如,创新机制释放院所活力,通过“研究院+产业平台公司+成果转化公司”模式,各研究院孵化公司累计超过60家,开展成果孵化收效明显;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由大工(青岛)研究院等机构组成专业队伍,面向即墨区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需求调研,历时6个月征集200多家企业需求,面向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发起“揭榜挂帅”,常态化推动需求解决,目前已推动61项项目达成合作,签约金额达到1.27亿元;启用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海检集团等10余家重点院所、企业的400余台套、价值超5亿元设备入网,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收费共享,从而大大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率。

多措并举之下,青岛蓝谷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逐步成长为一片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福地”:2020年蓝谷技术合同交易额近9.5亿元,是去年的6倍,其中在青岛市范围内完成的技术合同交易金额约4.98亿元,占总体52.4%,成几何倍数增长;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连续两年翻番,高企增长124%,研发投入增长131%;获批全市首个海洋领域国家级孵化器,实现即墨和蓝谷“零”的突破;获得省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省博士后创新基地、专精特新等多项荣誉称号。

如今,按照“蓝色、高端、新兴”的产业方向,青岛蓝谷正对特色产业进一步整合聚焦,构筑起以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技术装备三大产业为主导,以众创服务、高端服务、金融三大产业为支撑的“3+3”产业体系,形成蓝色优势和蓝色引擎。

投资沃土:高质量投资项目纷至沓来

科技创新实力雄厚、成果转化独辟蹊径的青岛蓝谷,呈现出元气满满、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吸引了一大批社会企业和民间资本前来投资兴业。

坐落在鳌山湾大管岛、小管岛之间的“蓝谷1号”近海测试科研平台,便是社会力量踊跃参与蓝谷建设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该平台由青岛蓝谷海上测试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成,是青岛市目前唯一一个市场化运营的海上科研测试平台。

11月23日一早,记者从青岛蓝谷鳌山港码头乘坐快船,向着蔚蓝的大海进发。船行大约15分钟后,便清晰看到矗立在大海之中的“蓝谷1号”——四根巨柱托住一个方正的三层平台,平台底部离海面有七八米,一侧是四层回转楼梯,供上下使用。

“这里有最真实的海洋环境,建成启用仅2个月,我们已先后承接了来自多个重点科研机构的无人船拖曳、水声设备、水下传感器、水下无人机等项目和设备的试验测试。”青岛蓝谷海上测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世水说。据介绍,“蓝谷1号”已确权总面积为380公顷的海域,水深从12米到19米不等。这片不受航道等因素影响的确权海域,可为海洋装备、设备测试以及海洋科学实验提供真实自然的水下、水面以及低空资源,协助解决海洋仪器装备由样机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助推海洋技术装备产业发展。

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是另一家到蓝谷投资发展的企业。作为青岛市唯一一家将海洋产业作为主业之一的国有投资公司,国信集团自2012年开始布局海洋产业,历经多年探索实践和战略培育,按照“科技+资本+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快打造从苗种研发、海洋牧场、陆基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深远海养殖到加工、仓储、贸易的全链条、一体化产业聚集发展平台。

“依托蓝谷科技创新优势优势,国信集团发起并联合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青岛蓝色粮仓公司等单位开展科技攻关,合作研发建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全封闭游弋式大型养殖工船项目‘国信1号’。”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张驰介绍说,该养殖工船去年12月启动建造,目前已完成半船漂浮,将于今年底出坞下水并开展设备及系统调试,预计2022年4月交付运营。

投资项目纷至沓来,青岛蓝谷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蓝谷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8%,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7.8%,限额以上贸易业销售额增长39.3%;新增市场主体1200余家,较去年同期增长31.3%,累计达到6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长49.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24%;利用外资增长26%,货物进出口增长31%。

眼下,又有一批投资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11月5日,青岛蓝谷四季度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青岛啤酒科技研发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基地)等总投资106.45亿元的14个项目集中开工。从海洋科研、海洋技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到基础设施、民生配套,多点多领域项目集中开工,青岛蓝谷正向着“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发展目标全力奔跑。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