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所机构累计培养人才5330人!外来高等教育机构“融进”青岛城市肌理

2021-05-14 10:24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分享到:

大学因城市而生,城市因大学而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走进青岛,带着先天的“优势基因”慢慢融入青岛城市肌理,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和谐共生。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已有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等21所高等教育机构(不包含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落地运行,集聚高层次人才753人,累计培养人才5330人,孵化企业200余家,年度营业额超过7.3亿元……高等教育机构虽然并不进行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但是他们的先天优势在于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成果“落地快”,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文化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日前,“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发展联盟”筹备会议举行。17所新引进高校参与其中,共同制定联盟公约、确定机构设置等。联盟成立后,将深入挖掘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优势,推动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融合,搭建多方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平台,实现新一轮高等教育机构与青岛的“携手共舞”。

高层次人才集聚

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智力”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微电子微纳加工研发平台实验室内,长江学者赵巍胜身穿实验防护服,正带领团队学生进行微电子实验。他领衔的北航青研院微电子研究院,已取得多项技术突破,部分技术完成成果转化,成功运用在了青岛的高新技术企业当中。

实际上,像赵巍胜这样,随高等教育机构来青的高层次人才不在少数,仅北航青研院就汇聚了一大批北航及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专家团队,包括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3人、其他国家级省市级高层次人才13人,博士学历50人,占35%,硕士及以上学历84人,占64%。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作为最早在青岛落地运行的高校研究院之一,已经形成了以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顶尖人才领军,以科研助手为骨干,以研究生为主体的18个多层次科研团队。

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已先后组织300余名教授来青考察交流,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一流的城市更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一流的人才。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落地运行的21所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已集聚人才1287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53人,当中不乏众多行业“大腕”、顶尖学者与专家团队。未来,随着更多高等教育机构在青布局,将会有更多的高精尖人才与青岛结缘,在青岛扎根,充盈青岛城市“大脑”。

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助力城市产业集聚升级

去年12月以来,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杜宗良几乎没有离开过青岛。他耕耘多年研发的无溶剂涂料技术进入了产业化与应用阶段,“首站”就选在了青岛。为了成果尽快落地,他几乎“常住”青岛。

天大青研院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王树新教授则在青岛与天津之间上演“双城记”。去年,“海燕-X”水下滑翔机下潜10619米,打破水下滑翔机的潜深世界纪录。他的团队研发的新型万米级轻型水下观测系统功不可没。据天大青研院理事长刘耀昌介绍,天大青研院落地青岛后,逐步锚定了海洋工程与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能源与资源利用、生物医药等与青岛产业升级密切的专业。

校地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必然路径,他们各展所长,寻找与青岛最契合的创新模式。川大青研院已形成了“以院促研、以研立企、以企养院”的发展模式,孵化、引进科技和服务型企业17家,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16个,创造直接间接产值近2亿元。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正探索依托该校优势资源实行“双基地”模式,打造产业导向型研发、创新型人才培养、产业化深度融合的科教产融合创新平台,重点推进“复旦心血管器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岛)”、“一带一路”与自贸区创新智库等项目落地。

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密切青岛重点产业需求,通过研发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带动了产业链条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响应双创政策,开展创业孵化,实现了产业聚集,推动了青岛特色行业发展。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生)院、东北财经大学青岛金融研究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创建科研平台77个,孵化企业200余家,年度营业额超过7.3亿元;科研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服务2109次,累计共享实验设施1864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留得住的高精尖人才

高等教育机构来青,实现了高端人才的引进。同时高等教育机构主要侧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的培养,又实现了高品质“造血”。据介绍,目前新引进高校已累计培养人才5330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864人、非全日制研究生2600人。同时,还为青岛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委托培养人才8549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天大青研院的做法值得点赞与推广。该校与青岛市的重点企业联合开展工程博士培养,目前已招收16名学员。“工程博士主要是海尔、海信、中车、海克斯康的技术骨干或技术负责人,他们不脱产参与学习、科研,结合企业课题做博士论文,这样不仅可以把学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搭建起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还可以为青岛培养一批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今年学校计划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范围,在青岛招收15名工程博士。”刘耀昌说。

实际上,各个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在学科设置与青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上下功夫,着力培养行业特色鲜明、层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以“扎根崂山、服务青岛发展”为根本宗旨,北航青研院三年来招收和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61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8人、博士研究生30人。康复大学(筹)校园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交付,目前已与山东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联合招收了26名博士研究生。复旦大学也正在推动与青岛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

搭建在青高等教育机构联盟

打造青岛未来发展“人才红利”

目前,青岛的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类型丰富、特色各异、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高等教育机构引进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效果明显。但也必须要看到,有很多关系需要理顺,有很多工作还需要细化、优化,不仅要扩大规模,还要提升质量。“青岛还应加强对引进高校的宏观指导,以更好服务于青岛产业发展。”岛城一所高校研究院负责人如是说,同时建议在高等教育机构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比如给高层次人才以事业编制支持。“因为各种原因,高校落地有时也遭遇瓶颈,青岛也还需要快马加鞭。”

针对这些问题,市教育局正牵头组建“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发展联盟”。计划以举办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为契机,推动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发展联盟挂牌成立。联盟成立后,将充分发挥在高校引进、高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好用好“高校客厅”和“结对高校联合育人”平台,发挥重点大学在青分支机构人才和创新优势,推动引进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青岛的需求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和高技术支撑。

对于发展,青岛思路清晰:将在校地融合发展上进一步做大做深做实,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内涵发展。我们栽下了梧桐树,引来了金凤凰,更希望凤凰长久“安家”,将人才红利、创新红利、技术红利进一步释放,为青岛绘就一个更加可期的未来。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