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本站公告 > 正文

乡村诗歌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向——第三届“中国乡村诗歌高峰论坛”在平度举行

2018-08-24 22:10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8月24日讯(通讯员 宗绪昌 王晓伟 李珊)8月24日上午,第三届“中国乡村诗歌高峰论坛”在平度都市星联大酒店举行,此次论坛由《诗探索》编辑部、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平度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平度市委宣传部、平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平度市古岘镇人民政府承办,春泥诗社、平度市播音主持朗诵艺术协会、青岛丰联酒店有限公司协办。

这次论坛由《诗探索》作品卷主编、著名诗人林莽主持,邀请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诗歌版本研究专家刘福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院长、评论家张艳梅,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评论家王士强,诗刊社编辑室主任、诗人蓝野等评委嘉宾,梁久明、白庆国、陈小虾等第三届“诗探索·春泥诗歌奖”获奖诗人以及近百名诗人参加论坛。这次论坛嘉宾研讨主题是:“乡村诗歌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向——结合评审本届获奖作品谈谈当前的乡村诗歌”,获奖诗人发言主题:“结合自己的获奖诗歌谈了对乡村诗歌写作的体会和思考。”

刘福春说,面对乡村发展,人们的感情也日益复杂化。而这种复杂的变化,需要我们用诗歌表现出来,大家的表达越来越宽泛,感情也非常真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诗歌表达,要与大格局接轨,他认为,乡村会越来越好,乡村诗歌也会充满希望。

张艳梅作了题为《现代性视野中的乡村诗歌》的发言,她说,乡村生活从衣食住行到价值伦理都在发生改变,作为独立的生命所在的‘乡村精神’也在变化,所幸诗歌能够表达个人体验和时代共鸣,而我们都在关注乡村、关注诗歌,她认为,乡村诗歌未来的发展路径在于要带着认同危机去寻找个人表达,避免空洞化、同质化、共性化。

梁久明在谈到自己的诗歌《把马牵回来》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乡村切不断的根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过往的生活中,那是对人、对事、对物的热爱、体贴、关怀,虽艰难困苦仍心怀良善和悲悯。我以自然亲近的语言,以与人说话或与自己说话的语气,写细小的事物,让物回到物本身,且在具体的语境中焕发出光芒。

农民诗人白庆国说,乡村即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根,也是乡土诗歌的根。我的诗歌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关注个体生命以及事物本身,乡土的品格是质朴的真诚的,那里有友善和睦的民风民情,是我创作的源泉。感谢中国多意,圆润的汉字,用诗歌留下我们时代的记忆。

来自福建的陈小虾选择用诗歌的方式去记录生活,她说,这是一个漫长的捡拾回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诗歌的“洗涤能力”。诗歌写作的过程是个发现、捡拾、反刍和自审自省的过程,它让我从时光海里挑拣出经过岁月沉淀清洗后的我,会在诗歌中寻找到一个蝉声阵阵却百无聊赖的午后,还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内心深处坚不可摧的信仰。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