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不给本科生上课,就无法获得晋升职称的资格。日前,青岛大学推出的“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人才工程”明确规定,要想进入该人才工程的教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而且至少是3个学分即48个学时的课程。 将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教师的评价体系,国内高校中并不多见——
—此前我国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中,教师的职称晋升大都将科研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谈到为什么将教学纳入评价体系,青大人事处处长李军说:“我们认为科研与教学之间可以进行量化对比。从理论上说,两个智商相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内,付出同样的劳动量,虽然他们一个从事科研,一个从事教学,但他们取得的成果应该具有相同的价值。” 从这个宗旨出发,青大此次出台的制度规定,特聘教授人才工程各层次人才实行动态管理,业绩评价计算近5年的教学绩点、科研绩点和总绩点。总绩点由人才基本数据绩点加教学绩点加科研绩点构成。由于有教学绩点的存在,这意味着只搞科研而不讲课的教师将不可能进入特聘教授人才工程。李军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越来越多教师走上讲台,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但强调教学并不意味着忽视科研,李军表示,在新体系下,只搞科研,不搞教学;或是只搞教学,不搞科研,都无法获得特聘教授资格。青大教务处处长夏东伟对此的解释是,高校教师传授的是最前沿的知识,不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就无法站在最前沿,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另外,科研也包括了教学理论的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理论研究所出版的论文、专著,也都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除了将教学纳入评价体系外,对评价体系进行量化是此次青大推出的人才工程的一大特点。科研方面,科研成果、论文、专著根据不同的层次被换算成不同的绩点;教学方面,上课课时,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科研方面,科研成果鉴定将不被换算成绩点。对此,青大科技处处长韩光亭表示,学校今后只认具体的科研成果,如论文、专利、获奖等等,科研成果鉴定只能代表这个成果被几个专家认可,而学校要求的是社会更广泛的认可。 据悉,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人才工程岗位分为五个层次,所有各层次人才都将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本报记者赵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