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揭秘民俗艺人:吹糖轻松赚千元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3-01 07:41:55 字号:TT

揭秘民俗艺人:草编吹糖一天轻松赚上千 糖画一周能学会

    萝卜元宵糖球会上,日客流量均在20万人,1300多个参展商贩赚得盆满钵满。在喧嚣热闹的场景中,那些或集中或散落的老手艺人同样品尝着“财源滚滚来”的快乐。

    据组委会不完全统计,在萝卜元宵糖球会文化街主会场,来自北京、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40多名老手艺人及摊子穿梭在人流中。在海云庵主会场,除了统一安排的民间工艺展销街外,散布在各个街道上的“老手艺摊”更是翻了番。

    草编艺人:既赚钱,又逛了名胜

    “俗话说,‘荒年不饿手艺人’,这两年,还真灵验了!”来自河南商丘的草编艺人张庆福今年60岁,他从皱巴巴的口袋里抽出纸卷烟,慢悠悠地拈了拈,说出这样的感叹。

    别看张庆福慢悠悠,他背后却是春节后5个民俗节会排着队等着他“赶”。“初三就出门啦,前两天刚从济南大明湖庙会赶到青岛,萝卜会结束就去糖球会,下一个据点是潍坊,还有两个南方的节会在排着……”张庆福能用毛竹叶编织出数十种动物,完工一个只需三五分钟。

    “青蛙、龙、蛇、蚱蜢、蜻蜓……你随便点,我基本可以编出来。一个10元,呵呵,一天能卖100多个。”张庆福这次来青岛有些“失算”:三年前,他就慕萝卜会、糖球会之名而来。“今年萝卜会人更多,我带了200多棵毛竹叶,4天的萝卜会基本用完了,该去买一些,或者让家人送过来……还有糖球会呢,那里的场地大,游客更多!”

    张庆福一辈子种地为生,他感叹,40岁时闲来无事学的一门草编手艺竟让自己在年老时有了生活奔头和乐趣。“这手艺让我这个农民从土坷垃里‘钻’出来,一边忙着赶会赚钱,一边逛逛名胜古迹。”非农忙季节,张庆福游遍了大江南北。他笑言:“这个手艺也是一张‘门票’。”

    吹糖艺人: 正月里来“花开两朵”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在萝卜元宵糖球会上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孔德鹏喊了一嗓子,然后咳了咳,埋头吹起他的糖人:用小铲取一点儿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扯、捏,然后用嘴衔着,吹起泡后又迅速放到木模内,再用力一吹,静止一会儿,再用苇秆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两三分钟,一只“愤怒的小鸟”便大功告成。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称‘吹糖人儿’。据说,刘伯温是这一民间艺术的祖师爷。”孔德鹏是个25岁的小伙子,原籍山东德州,现与父亲常年在王府井小吃街“安营扎寨”,靠着刘伯温传下来的吹糖手艺谋生计,还得了个北京民间艺人协会会员的名分。

    去年,孔德鹏慕名来到萝卜会和糖球会,并赚得腰包鼓鼓。“‘吹糖人儿’虽然是小本生意,在这样热闹的庙会上,一天赚个上千元不是难事儿。”孔德鹏今年就与父亲合计:正月里“花开两朵”——老孔镇守北京,小孔出击青岛。

    只看那小孔提着简易的挑子在萝卜会上,哪里人流大就扎哪儿,他提的挑子下面是一个带架子的长方形柜子,柜子的下面放置一个半圆形的开口木圆笼子,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

    孔德鹏虽然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吹糖人儿”,但对爷爷、父亲的这一“看家本事”还是多少有些瞧不上眼儿。“最近几年,我改变了看法。”他嘿嘿笑着,“我们在王府井小吃街的摊位是固定的,也是免费的,政府兜底支持。现在,从事老手艺的可不都是白发苍苍,年轻人多了不少……”

    糖画艺人: “阵地战”结合“游击战”

    40多分钟,张国武甚至抽不出空抬抬头、伸伸脖子,透口气儿。

    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小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缓缓流出,迅疾手往上一提拉成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画”在了大理石板上,再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出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完成了——在萝卜元宵糖球会上,29岁的张国武重复着上述动作,但累并快乐着。

    张国武出马萝卜元宵糖球会,算是“游击战”了,平日里,他主要在劈柴院“扎根儿”。“从4月底开始,劈柴院热闹起来,我的生意也跟着热乎起来,这种热乎劲儿能持续到‘十一’黄金周。到了冬季,那就‘凉菜’了。”9年前,张国武偶遇一位糖画老师,用一个星期学会了这门手艺,“喜欢这种手艺的乐趣,学时并没有当饭吃的念想,偶尔兼职画糖画,也就是‘玩’。在青岛也是做其他的行业谋生。前年,我感觉到这门手艺有市场温度了,因此,决定改行专做糖画。”

    张国武对青岛的老手艺市场充满期待:“老手艺的确能唤起一些人尘封的记忆,也有怀旧的情绪埋在里面。但是,我们要清楚认识到,老手艺的客户群可不是本地人,而是游客。青岛是旅游城市,我相信用这门手艺可以在青岛闯出一片天地。”

    民俗节会主办方:老手艺当“主角”尚需时日

    在前几年的萝卜元宵糖球会上,老手艺的角色多是那“敲边鼓”的,凑个热闹、造个气氛。没想到,今年他们在市场上把“鼓”敲得越来越响了——每日赚个上千元并不难,可谓是“老”当益壮。萝卜元宵糖球会组委会负责人对此颇为感叹。但是,当被问及“能否让这些老手艺担任‘主角’,像萝卜、糖球、小吃摊位那样参加招商?”这位负责人认为,“还需时日。”

    据了解,在萝卜会上,主办方曾腾出古玩城邀请老手艺参展,甚至力邀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来捧场,但是,效果低于预期。“过不去人流,民间工艺品也卖不动,参展的也就打‘退堂鼓’了。不少老手艺人更愿意散布在萝卜、糖球、小吃的街道上,跟着人流销售手工艺品。”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老手艺的市场效应还无法与糖球这些商品比肩!

    老手艺在萝卜元宵糖球会上的“热销”,是否意味着其正在“枯木逢春”?

    “老手艺的产生与发展从来都与需求息息相关,有了市场需求才能有手工技艺的存在……”当被问及老手艺的生命力问题时,青岛民俗学会几位民间艺人不谋而合给出了这样的认识:“老手艺能否走出‘故纸堆’,关键在于具备两个字:需求。”

    热销条件:

    与百姓生活接轨

    吹糖艺人孔德鹏跟着父亲闯北京,他对老手艺有这样的认识:“‘在全国对 ‘非遗’推波助澜的大氛围里,老手艺这些年的温度噌噌地升,但得有一条件:接近百姓生活才行。那些‘宅’在大院、僻壤里的,或者让人有陌生感的,或者博大精深的老手艺,那还是很难接地气的,这些老手艺要闯市场得有股钻牛角尖的劲儿,也得有坐冷板凳的耐力……”

    解本华自从专职做面人,就在民间艺人群里从生面孔变成了熟面孔。群里你一言我一语的思想碰撞,也驱使他思考老手艺“如何走出故纸堆”又“如何避开束之高阁的命运”。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老手艺,一些商家也看到老手艺的价值,愿意为老手艺提供展销平台。但是,老手艺人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完全依赖保护,那就是一潭死水。走市场,那才能搅出一汪活水。”解本华认为,老手艺缺乏市场,意味着丧失了传承的根源,“连生存都是问题,何谈创新和发展?”老手艺走出“故纸堆”,首先需要在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是一声叹息!”

    生存关键:

    需多露脸儿

    在劈柴院里从事糖画行业一年多,张国武就从商业布局上悟到老手艺的“生命源”:“老手艺不能玩单打独斗,也需要像商场一样扎堆儿。”他同时认为,按照市场规律,竞合能鞭策老手艺闯出新市场。老手艺扎堆儿,可以形成销售的磁场,也可以逼着艺人们修炼内功。萝卜会、糖球会的销售情况就是例子,老手艺聚在一起,做得好的、样式多的,自然卖得就好。那卖得不好的一定会回去琢磨着改进手艺。各种民间手艺展示的舞台多一些,或者提供更多的露脸机会,有利于老手艺的传承。

    其他民间艺人同样有这样的希望:“只有让更多人接触到老手艺,才能理解和喜欢上老手艺。不妨尝试在人流密集地段允许老手艺人进行展销,可以规定时间和区域、设定标准,这样,既能为老手艺人提供机会,又能增加一些文化味道。”

    春节前后,万达购物广场里搭建了“民间工艺活态展示馆”,解本华等数十位民间艺人就在那里边做面人边销售。“‘活态’传承是对遗产最好的保护,像杭州,做到了老厂房和老遗产的有机结合。”

    传承路径:

    政府“领唱”,民众“合唱”

    有数据显示,我国传统职业已消亡3000个,在保护“非遗”的呼吁中,不少人感觉到: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已成为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程。

    作为家族里吹糖艺术的第六代传人,孔德鹏认为,抢救确实刻不容缓,但是,要“非遗”不成为“非常遗憾”、老手艺改变“青黄不接”的状况,需要客观、主观条件都具备才能实现。“政府‘扶上马’重要,‘自救’更为重要。老手艺能在市场上流通起来,做到商品性生产,年轻人看到了老手艺存在的商机,不用撵着就会主动接手,传承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要想让‘绝活’不变成‘绝唱’,就要形成‘政府领唱、民众合唱’的气氛。”做葫芦烙的民间艺人李春丽感觉,“不少老艺人并不具有市场营销的能力,这就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倡导民间力量不断介入,这无疑也是老手艺得以传承的一条出路。”

    民间艺人:

    莫把自己当“艺术家”

    “一些老手艺开始吃香了,在市场上卖得也真不赖。我们做老手艺的,也常被邀请去做表演,出场费也有几百元。不过呀,手艺人可不要认为自己就是大师、艺术家了,那样就爬上高台下不来啦。做民间手艺的,在过去就是走街串巷,吆喝着赚碗饭吃。只有明白这个,手艺人的手脚才能勤快,才能愿意天南海北地闯闯。”草编艺人张庆福说,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儿甚嚣尘上,老手艺跟着 “沾光”开始受到追捧,有不少老手艺入列“阳春白雪”,越是在这个时候,手艺人越要放低心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被吹得飘飘然,只有放下身架,才能有魄力闯出市场。

    青岛民俗学会:

    老手艺复苏要区分对待

    关于老手艺的保护、传承问题,青岛民俗学会的民间艺人们认为:不能“一刀切”,需要分开对待。

    对那些在现代工艺冲击中仍具有顽强生命的老手艺,政府可以针对影响其竞争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采取政策性保护,或搭建平台牵线搭桥,使之健康发展。

    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丰富工艺内涵的老手艺,如果因为管理机制落后或者经营不善,导致停产倒闭的项目,则可以采取扶持性保护措施,在资金上予以支持,使之逐步恢复元气。

    对那些没有市场需求但有一定价值的老手艺,政府就要“变而不通则养”,建议政府投入资金,对濒临灭绝的传统手艺和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艺人进行具体的传承保护,并对老手艺进行搜集、整理、归档,也可整理到博物馆里留存。(张华)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