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救助青岛流浪人一起过暖冬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11-27 07:15:03 字号:TT

救助青岛流浪人 一起过暖冬:8旬老太寒风中乞讨

    近日,青岛气温持续下降,外出市民加上了厚厚的衣服保暖,在家的市民则享受着集中供暖带来的温暖和舒适。但此时也有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蜷缩在大街小巷的某个角落里,获取些许的温暖。昨天晚上,记者兵分两路,对青岛一些流浪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进行了集中探访。一些流浪人员的身体已经难以承受寒夜的侵袭,面对记者采访,在表达自己不幸的同时,热心市民的救助也让他们中的一些人感动着、温暖着。

救助青岛流浪人 一起过暖冬:8旬老太寒风中乞讨

    昨晚7时50分 地点:威海路 82岁老太沿街乞讨

    昨天晚上7时左右,记者来到威海路上,路边不少摊主已经摆好了摊,很多市民在此逛夜市。记者走到威海路和四平路交叉口附近时,一名老人正沿街向路边的行人乞讨,她头上戴了一顶棉帽子,两鬓露出的头发也已经斑白,眼睛里还有被风吹出来的眼泪。身上穿了一件黑色的棉袄,左手拎着一个黑色的袋子,但可以看出里面的东西并不是很重,而右手则端着一个铁盆,里面放了路人给她的四五块钱。当晚的风有些大,寒风中的她显得有些站不稳。

    当记者要询问她的情况时,她显得有些胆怯,并且耳朵也有些聋了,记者要说好几遍问题,她才能听清楚。经过详细询问,记者了解到,她姓王,今年已经82岁了,来自临沂。她的老伴一个月前得了重病去世了,她的儿子嗜酒,因为这个,儿媳也和她儿子离婚了。但她的儿子不仅不悔过,还变本加厉起来,对家里面的事基本上不管不问,让老人感觉有些无依无靠。

    老伴去世后,她跟着在青岛打工的老乡来到青岛,她的老乡身体还比较好,经常到台东一带捡一些纸盒子、塑料瓶子等垃圾,卖些钱用。王老太本来也想干这个活,可是年龄实在是太大了,身体又不好,根本就干不了,只能是向别人讨要一些钱,买点吃的。“现在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能有个馒头吃,我就很知足了。”王老太告诉记者,现在她和老乡住在一块,但具体在哪个地方,她却说不出来,只是每天晚上她的老乡捡垃圾回去时,把她叫上。当记者提出她为什么不去救助站时,她说,自己这样跟老乡生活在一起挺好的,不想去麻烦别人了。

救助青岛流浪人 一起过暖冬:8旬老太寒风中乞讨

    昨晚8时30分 地点:威海路步行街 热心店员感动“犀利哥”

    随后,记者又来到威海路步行街,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但有一个人却显得有些独特。他的头发和胡子都有些长,看起来是有一段时间没有修剪了,脸上也有一些脏东西,嘴里还叼着半支烟。上身穿了两件棉袄,但已经很脏了,手里拿着刚从垃圾桶里捡到的纸盒子和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面是一些行人扔了的垃圾,脚上穿了一双白色的休闲鞋。他沿着步行街中央的垃圾桶,一个一个地翻,但并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之前捡到的纸盒子和塑料袋也扔到了垃圾桶里。有时候他还停下来,站在路中央,用手盖着耳朵,眼睛看着前方发呆。

    随后,记者试图靠近他,刚一开口说了一句话,他就警惕地远远地躲开了记者,此后只要记者稍一靠近,他都会躲着记者走,根本就不理会记者对他说了什么。“他在这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也曾问过他的情况,但他基本上是不怎么回答,有时候回答了,也不知道他说的什么。”在步行街上摆地摊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几乎每天晚上都可以看见他,来回往返于步行街的两端,从垃圾桶里面捡一些东西,但是谁都不知道他晚上在哪里过夜,更不知道他是哪里人。

    “这是我们店里客人吃剩的菜,还没怎么动呢,你拿去吃吧。”一家饭店的服务员小张拿着一塑料袋的饭菜递给这名男青年。拿着这袋饭菜,男青年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不再刻意地抵触周围的人,“谢谢大姐啊,你真是好人。”男青年一个劲地向小张道谢。“剩下的饭菜扔了也就扔了,看到好的我就给他们留下,谁愿意这个样啊。”小张说。

救助青岛流浪人 一起过暖冬:8旬老太寒风中乞讨

    昨晚8时10分 地点:海泊河公园 干活受伤被工头抛弃

    在海泊河公园内的一处公共健身场所,几名市民正围在一起踢毽子、打羽毛球,尽管天气寒冷,但公园内此时依旧是热热闹闹。4名蓬头垢面的流浪者此刻正蜷缩在公园内一处平台的四个角落里,靠着平台和地面之间的些许落差抵御寒风。盖着已经露出棉花、表面被油污沾染的“油亮亮”的薄棉被,几名流浪者尽全力让自己睡着,那样就可以暂时忘记寒冷,但即使从头盖到脚,还是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冻得怎么也睡不着。

    记者上前询问,一名流浪者大徐显得很友好,为了不失礼,原本蜷缩在被窝里的他迅速爬起,笔直地坐着和记者交谈。大徐的口音显示他的家乡就是青岛周边的某个地方,对于这一点他也不否认,只是不管记者如何询问,大徐都不愿意说出自己家在何方。“哪里还有什么家啊,早没了。”在记者连续的询问下大徐只说了这么一句,便再不愿谈与自己家乡有关的事。

    为何会沦落到露宿街头,谈起这一点,大徐便又打开了话匣子,“都怪那个混蛋工头,我受了点伤,他就把我甩到一边,推得干干净净,现在连人都找不到了。”大徐指着自己已经扭曲变形的双脚说,自己原本在青岛市区打零工,两个月前一个姓刘的工头找到他让他去工地干活。在一次绑脚手架时,大徐不慎从3楼跌落,造成双脚严重骨折,再也干不了重活,“现在干活时间一长,脚就跟刀割一样疼。”之后找了几份工作,对方都以大徐“偷懒”为由将其开除。

    “等我脚伤好了,一切就都会好的,这段时间也多亏了一些周围的好心人,有些人还经常来给我送吃的,没这些东西我可能早就饿死了。”大徐声音颤抖着说。尽管对自己的将来仍很有信心,但面对缺医少药的实际情况,大徐那已经扭曲变形的双脚能否恢复劳动能力让人担忧。

    昨晚9时30分 地点:淮阳路救助站 救助站的日子让人留恋

    来到淮阳路救助站,刚进门,一股暖流扑面而来,寒意在这一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救助站孙科长告诉记者,进入11月份以来,每天救助站都安排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确保接到群众反映后能够第一时间赶到,救助街头上的流浪人员,目前救助站每天都能接收10名以上的街头流浪人员。来到救助站的人能够确保不受冻不挨饿,还能受到定点医院医护人员的照料。

    在救助站的宿舍内,已经82岁的范大爷正和两名新来不久的“室友”聊天,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话来说,范大爷已经是这里的“老主顾”了。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全程面带微笑,友好地回答记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受到儿子拒绝赡养、女儿突然离世等多重打击的老人。“我住在这里快一个月了,从来没有人撵过我。”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睛有些湿润。据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范大爷的祖籍在东北,儿子却拒绝赡养他,之后老人辗转来到莱西,住到了女儿的家里,但过了没多久,女儿便去世了,女婿不久抛弃了老人,之后老人无家可归,便在街头流浪,接到群众反映后他们将老人接进了救助站,现在他们正在帮老人联系户籍所在地,看能否为老人找到一个安度晚年的地方,但现在没有任何单位愿意给老人提供一个安置的地方。

    昨晚10时20分 地点:海泊河公园 为流浪人员发放冬装

    “他们中的有些人不愿意来到救助站,无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就是不能把他们劝来,这也是让我们很头疼的。”孙科长告诉记者,一些流浪乞讨人员担心到救助站后会被遣送回乡,而一些精神异常者不仅拒绝进站,甚至还会对劝说的救助站工作人员拳脚相向,这也使工作变得难办。

    为了让一些拒绝进救助站的流浪人员度过寒夜,晚上10时20分,记者带着救助站提供的棉服和棉被等来到海泊河公园等流浪人员聚集的地方,向露宿街头的流浪者发放。“今天晚上总算能暖和一点了。”拿着棉被和棉服,不少露宿街头的流浪人员说。

    【链接】 暖冬行动诚邀你我他

    “我们的救助本着‘救助自愿,无偿救助’的原则。”救助站孙科长告诉记者,凡是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并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都可以获得救助。“救助站除了提供食物和住宿外,还将帮助其与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对在救助站内突发疾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救助站工作人员称,为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冬,市救助管理站启动了以流浪未成年人为主要救助对象的冬季主动救助集中行动,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进行巡逻救助,力保街面没有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未成年人挨饿受冻。市救助管理站还公布了24小时寻人救助热线电话:84851591,市民发现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者,可拨打早报热线82888000反映,也可直接护送到市救助管理站,或告知其向公安、城管、民政等部门求助,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记者 王晓先 于滈 见习记者 王世锋)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