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陈振初:做好“公益赋能”这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3-06-05

现实中,大家对“公益赋能”这个词并不陌生,特别是多次参加过公益慈善活动的社会大众,许多有识之士已深度思考如何做好“公益赋能”这篇文章。

公益慈善领域可谓是一个难得的方兴未艾行业,因为大家意识到,必须全社会团结起来,不然谁都无法独善其身。那么,就让我们深度思考一下“什么是公益赋能,如何赋能,赋多少能”这三个问题吧。

所谓“公益赋能”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导入到公益领域,提升发展的能力与能量,并使其更好地服务或回馈于社会大众。公益赋能也可以理解成正能量的循环传递。假如不能循环,严格来说就不算是成功的公益赋能。公益赋能的定义很宽广,例如目前腾讯每年举办的“9·9公益日”以及网络配捐是资金赋能;各种慈善论坛是思想赋能;时间银行是邻里友善的赋能行为……

既然有公益赋能这么一说,如何赋能就是问题的关键。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赋能行动的成败取决于个人、团队的思想觉悟是否达到了公益(大公无私)的高度。私心杂念过多,或是不能有效统筹社会资源,公益赋能往往纸上谈兵,很难兑现最初的承诺。赋能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两点:一是资源匹配度的问题。再好的东西,供需双方若存在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赋能一事注定草草收场,无法走心,更别说激发赋能对象的内在活力与热情。二是资源可持续的问题。大自然的循环反复、生生不息,给予了我们无限遐想与启示,如何让公益的“能量”经久不息的循环传导下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德、善”之治需要有个氛围,需要从小耳濡目染,中国五千年璀璨文明,历史典故非常多: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这些都是正能量的行为,值得代代相承,反之自私自利、落井下石、以邻为壑、各奔前程、各行其是等都是非常糟糕的社会现象。综上两点,故在赋能过程中强化正能量的宣传,尤为关键。不强化宣传,便会时常出现“说一套,做一套”“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甚至是中饱私囊、巧取豪夺的乱象。

关于“赋多少能”的问题,通过释义“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这两个典故,就能很好地回答该赋多少能的问题。作为行善者,在参加公益慈善的过程中,需要激活受助者自身的善心与善能,更要在社会形成一股经久不息的善流去传导四方。近些年,关于公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很多爱心企业、社会组织、慈善人士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因为这是事关社会长治久安、民族振兴的大事要事。公益赋能除了力度要强,持续性也得不断深入,过去我们讲人民海军由浅蓝走向了深蓝,公益也应如此,不能把公益拿来作为救火的备用品或者仅仅当为社会的润滑剂一般,公益的“德、善”是人类文明长足发展的根本,校园、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德育、善育必须做系统性的设计与实践。

此外公益赋能还需做好“三个维度的倾斜”:一是向困难群体倾斜,这类群体获取各类社会资源的能力相对不足,通过公益赋能,助其正向发展,从而让更多的改革红利惠及到寻常百姓家。二是向各类认同公益理念并在付诸实践的社会化企业、组织倾斜,他们是时代的英雄与榜样。三是向致力于公益慈善文化传播的群体倾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文明的希望,真、善、美的教育永远都需要、永远不过时!

作者单位:杭州市慈善总会

来源:公益慈善报


 
主办单位:
青岛市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