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号 > 正文

谛听“青潮” | 青岛文学馆四周年·以王统照主题文创为念

2019-06-20 08:42 来源:青岛文学馆
分享到:

坐落于湖北路5号的青岛文学馆,于2015年6月19日正式开馆运营,今天已经满四周岁了。


又逢六月盛夏,院里的柿子树再一次枝繁叶茂、果实青青。青岛文学馆也将一如既往,为各界良友在城市喧嚣中辟一壤净土。



若你也常来文学馆,若你也常从楼梯拾级而上,必会对墙壁上次第排列着的十二位文化名人印象深刻。他们均曾在青岛长期居留,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笔耕痕迹。值此建馆四周年之际,我们郑重地请出其中一位前辈巨匠——王统照。


王统照(1897 -1957),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字剑三,笔名息庐、容璐,山东诸城人。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之一,也是青岛现代文艺运动的创始人。1933年9月出版的长篇小说《山雨》,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


王统照于1927年迁居青岛,先后在青岛胶济铁路中学、市立中学任教。当时的青岛尚处于胶澳时期,被称为“文艺沙漠”,没有新文学刊物,只在报纸上有文艺性的副刊。1929年9月,王统照创立出版了青岛文学史上第一种文学期刊——《青潮》。


《青潮》创刊号

在创刊词《我们的意思》中,王统照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想借助文艺的力量来表达思想,在天风海水的浩荡中迸跃出这无力的一线青潮,也或是颇有兴致的事吧。”

尽管因经济情况所限,《青潮》只发行了两期,但这份刊物对于青岛新文学的意义,却犹如荒野冻土中的一抹新绿,开启了无尽的可能。1935年春,王统照旅欧回国,在青岛与老舍、洪深、吴伯箫、孟超、臧克家等人一同创办了青岛民报周日副刊《避暑录话》,从此奠定了青岛的“避暑”意义。


青岛文学馆馆藏《避暑录话》


青岛文学馆出品《避暑录话》复刻本

王统照居于青岛海滨近30年,对青岛文学界的影响十分深远。《青岛素描》一文,依稀可见他对青岛的“全景式”解读。而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亦有青岛相关题材,《海浴之后》与《沉船》两篇,均以日占时期的青岛为背景。城市对文学的影响,文学对城市的映照,犹如海边潮声,时起时落,却生生不息。

王统照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然而时间是过去了,所留与我的,却在何处?”光阴的故事总是步履不停,但那些被时间带走的事物,终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归。

故此,青岛文学馆在开馆四周年之时,推出王统照主题文创纪念品,以表达一份微末的缅怀和尊崇。让我们站在岁月的堤岸上,一起倾听“青潮”的回音。


“春花”——青岛文学巨匠王统照诗歌签

岁月的风雾氤氲不散,历史的面貌若隐若现,但我们却可以借助文化脉络的爬梳整理,让泛黄模糊的记忆再度清晰可辨。

作为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新诗诗人之一,王统照的诗歌清丽隽永、情感充沛。既有对生活的赞美、对爱情的憧憬,亦有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批判。我们摘录了《王统照文集》中十五首诗歌的佳句,配以大师早年著作封面,制成一套“诗歌签”,旨在还原历史痕迹,重拾文学记忆。



《山雨》《一叶》《黄昏》《霜痕》《片云集》《江南曲》《春雨之夜》《青松之下》……诗意的书名,雅致的封面,三四十年代的文人情怀,似也可成为今时今日,我们“定位”阅读的理想坐标。

重印《炉边文谈》

重刊说明

文|臧杰

《炉边文谈》是王统照先生暮年病重所作,所录八篇短文曾连续刊于《前哨》月刊,1957年1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合辑印行。

其时的王统照已经气力将尽,仍以文字明示他在文学现场,这也是先生的文学人格令人景仰的所在。

于青岛新文学而言,王统照的贡献无人能及。他不仅在1929年为青岛的文学荒野贡献了《青潮》,更扶助影响了诸多文学新人;从1935年的《避暑录话》到1945年的《潮音》副刊,王统照作为独立作家在不断推出丰盈著述的同时,总不失公共作为与担当。可以说,他始终是与“文学青年”站在一起的。

至今,先生已远行六十二载,青岛旧居颓败,济南墓园荒凉,然灼灼其华仍在文学后辈的心中。

《炉边文谈》是大匠挥小斤,今以小斤复拜大匠,也可算是尊崇的心迹吧。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