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青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里的“新农人”

2018-08-16 12:22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家庭农场达6500家,农民合作社达1.2万家,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里的“新农人”

在即墨农业高新区,技术人员正在指导农民利用新型技术种植蔬菜。张华 摄

改革开放40年,大浪淘沙,沉者为金。青岛的乡村,历经四十载脱胎换骨的变化,一派生机盎然之景象,处处焕发着春的气息。

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振兴农业的铿锵之力,青岛农业正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

一组数字折射出青岛农业现代化的生机勃勃:

截至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的家庭农场已达6500家,年销售农产品11.3亿元;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达到1.2万家,注册成员40.1万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600多个,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577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168家,年加工农产品能力超过1300万吨,产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全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力,在40年探索与创新的基础之上,青岛农业现代化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新农人”渐成现代农业主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已深入人心,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和社会权益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观念一变天地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农民的市场融入度不断提升,“找门路”“闯市场”成为乡村奔小康的“热词”。其间,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脱颖而出——他们具备科技意识、管理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市场意识、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也被称呼为“新农人”。

在青岛,这批“新农人”不仅有华盛太阳能农庄、绿色硅谷等“巨无霸”农业项目,而且有赫赫家庭农场、康柏庄园、旧店果品专业合作社、中耕农业等从乡村里“长”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而这一切正是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地相辅相成的结果。

在“三农”工作中,我市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将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要事来抓,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使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引领者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者,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并实施市领导联系企业、农业部门联系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制度,定期调研指导,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就像是推动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触发一连串的乡村蜕变:

在青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后,农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大大提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和托管服务等形式进入农业,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效衔接起来,构建起市场牵主体、主体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破解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00万亩,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65%,带动农户入社率达到68%,农业综合托管率达到59.2%,我市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均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市农委主任由翠玉对此表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事关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事关农业现代化建设,事关农民持续增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领头雁”触发“雁阵效应”

去年10月17日,市农委在莱西市怡禾家庭农场举办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推介会。

禾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志涛是莱西市现代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经营典范。他是怡禾家庭农场、亚东畜牧场负责人,并成立志涛农机专业合作社,饲养400多头奶牛,经营1200亩农场……

“种养结合,构建起资源节约、废物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以修复保护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市农委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范峰进说,“这既是模式创新,也是典型示范。这些年,青岛非常注重培育和扶持像王志涛这样的‘领头雁’。”

据了解,模式创新,就是既注重发挥好各类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环节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又鼓励不同主体间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促进各类主体多业融合、抱团发展;典型示范,就是持续开展经营主体示范创建活动,建立优进劣出动态管理机制,对各级示范主体实行动态监测管理,深入开展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四化”创建活动,指导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强化财务管理。

为此,青岛不断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据统计,仅近三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实施财政支农项目就有210多个、财政支持资金总额达1.6亿元。

多年前,返乡之初王志涛“孤雁”般的身影,早已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王志涛们的回乡旅途,以及由此形成的“雁阵效应”。

数字显示,目前全市仅市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示范社会化服务组织就达到了600多家,这些带有示范意义的“领头雁”成为全市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力量。

这些年,青岛屡屡领跑全国第一方阵,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居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全国城市排名第七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位,在全国率先步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被列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城市。

体制机制创新仍然“在路上”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的“三农”工作在4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以“探路者”的身份冲锋在前,农业生产方式加速转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构建,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增产转向提质……这些已是当下农业发展的关键词。”华盛太阳能农庄负责人说,一系列来自体制机制上的支持不断优化农业的发展环境,并逐步为农民打通增收致富路。

举例说,围绕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青岛探索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从体制机制入手,破除发展障碍。

率先探索“四权”抵押试点,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担保融资工作的意见》,配套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性文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居民房屋所有权和林权等担保融资。截至目前,全市“四权”抵押贷款累计达到16亿元,平度市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

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互助试点,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前提下,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1家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试点,互助社员840人、互助资金总额1637万元;54家合作社开展互助合作保险,支付保费101万元。

建立健全政企校对接机制,先后成立青岛农业、农机等科技创新联盟,为农业企业和涉农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同时实行千村万户科技行活动,每年派出1000名农业科技人员联系1000个新型经营主体、1000个农业村庄,实地帮助解决生产难题。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为解决好新型经营主体产权流转、土地流转矛盾等问题,构建了覆盖区市、镇街、村庄三级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仅去年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纠纷803件,农村产权交易额累计达到22亿元。

创新没有止境,而且“山路十八弯,水路九连环”。

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已吹响号角,机制体制的创新实践仍然“在路上”。乘着东风再出发,青岛将继续创新体制机制,把准农业发展脉膊,激发乡村内生活力,谱写出农业现代化崭新的篇章。(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华)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