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综合类 > 正文

店埠胡萝卜: 凭借“三红”成为国际“网红” 年出口15万吨

2018-06-28 10:28 作者:张晋 侯义凤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莱西市店埠镇是山东省最大的胡萝卜加工基地和春季胡萝卜的主产区,生产出的胡萝卜深受国外客商好评。 

“店埠镇胡萝卜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量约25万吨。其中六成出口,按平均一吨3000元的价格来算,今年出口额能到4.5亿元。”6月22日,店埠镇农办主任赵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些年,得益于出口,店埠胡萝卜走出国门,走上了日本、韩国和中东地区的餐桌。 

店埠胡萝卜的大规模出口,首先得益于产品的品质。店埠镇当地种植胡萝卜的村庄约有30余个,由于土壤肥沃,出产的胡萝卜以红皮、红肉、红芯“三红”闻名,具有色泽好、光滑度高、条形好、外形美观、甜度高等优点。“店埠胡萝卜”成为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还获得了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以及青岛名特优农产品、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 

“以前,胡萝卜基本都是内销。自从品质被认可,尤其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后,‘牌子’打响了,与我们直接对接出口的商家多了。”耿文善是店埠蔬菜产业协会会长,在他的印象里,店埠胡萝卜开始只是内销,或由寿光的蔬菜商收购后,通过当地企业加工出口。2006年起,店埠镇企业开始思考自主对接出口;2010年前后,通过展会、政府推介和客户口口相传等形式,店埠镇的企业实现了自主对接出口,最高时可达九成出口。也就在那个时候,为了优化市场、抱团发展,协会应运而生。协会吸纳当地100多个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参与,主要对胡萝卜出口统一提供指导价格、帮助对接市场等。 

在店埠镇的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车间里,记者看到,出口的胡萝卜要经过5个步骤的处理,分别是:清洗、筛选、分级、装箱和预冷。 

“我们清洗环节使用7台机器,包括1台冲沙机和6台磨光机,经过7台机器清洗处理后的胡萝卜几乎是洗了7遍澡,洗净胡萝卜身上的泥土。”负责人耿琪超介绍,筛选过程主要是挑选分离出折断、有青头等缺陷的胡萝卜,没有缺陷的进入分级阶段,共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S、M、L、2L、3L,其中S指胡萝卜单根重80克到150克,M指150克到200克,L指200克到250克,2L指250克到300克,3L指300克以上,不同规格的胡萝卜有不同的客户群。耿琪超介绍,S级胡萝卜一般是发往迪拜,M级发往东南亚国家,2L和3L的胡萝卜基本发往日本、韩国。最后的环节是入库,为了保鲜,胡萝卜被放入冷库后,将会进行20多个小时的降温,随后,被发往不同国家。作为店埠镇胡萝卜主要出口加工企业之一,有田农业是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畅通原材料供应渠道;通过机械化加工,提升产品品质。“我们的胡萝卜不愁销路,订单供不应求,”耿琪超告诉记者,公司胡萝卜年出口额1.5亿元以上。 

伴随着陆运、海运日益便利,如今,店埠胡萝卜3天就能出现在韩国市场,一周进入日本,20多天的时间摆上迪拜居民的餐桌。出口胡萝卜还给店埠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耿文善说,比起内销,出口胡萝卜每斤价格“翻番”,而这,直接提升了胡萝卜种植户的收益。此外,由于胡萝卜收获、流通与加工,都需要大量季节性农业工人,店埠镇还成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乡镇——周边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主的县市的农民,甚至外省市的农民季节性地流入该镇寻找打农业短工的机会,人均日收入100—300元。依托产业的农户在逐步富裕之后,部分农民向种植大户转变,不少农民还走出村庄到外县市包地种胡萝卜;部分农民向农产品经纪人转变,向经营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转变;农业大户向发展农业企业转变,胡萝卜“小老板”成为普遍现象。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