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类 > 正文

长寿非遗——领略长寿文化底蕴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 2016-09-05 16:15:35 字号:A- A+

海棠唢呐

海棠唢呐

    海棠唢呐,高亢明亮,音色优美,家喻户哓,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因它的表现形式是在农村,民间的红白喜事、喜庆祭典、生子升学、建房上梁,以及各种文化娱乐,都少不了用锁呐来助兴。

    海棠唢呐除了用在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中外,还用于地方戏曲以及民间乐器比赛等大型歌会、赛事中,如长寿主办首届民间乐器大赛,海棠锁呐还得一等奖。重庆市民族乐器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一般的唢呐是七个孔,前六后一,而海棠的锁呐是六个孔,纯属土制。它可以用一个唢呐吹奏不同的调。

    唢呐明末传入长寿海棠地区,光绪年间最为鼎盛, “文革”时期出现萧条,八十年代复兴,后因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从会吹奏表演的几百人,(当时有的村子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吹,)到现在只有几十人会吹奏,且年轻一代会者都外出打工,40岁以下者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处在濒危期。

义和锣鼓

义和锣鼓

    义和锣鼓是流行于重庆市长寿区义和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形式,有其悠久的历史,演奏艺术在长寿地区堪称一绝。

    长寿义和锣鼓的来源,据考在明洪武年间由湖广填四川时传入长寿。每到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建房上梁,义和地区都有锣鼓助兴,真正起到活跃山区文化生活的作用。

    义和锣鼓经历明前期的传入,明后期的发展,到清代至民国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建国后有所发展,“文革”时期遭遇转折、冷落、逐渐沉寂。八十年代有所恢复,但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消费方式多元化的冲击,义和锣鼓的舞台呈渐渐缩小的趋势。从以前的会者几百人,几乎全乡每个村社有一“泼”到几“泼”,到现在只有几十人会敲打,年轻一代会者技艺都不太精且都外出打工,40岁以下的会敲打者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已经处在濒危边缘。

荷叶

荷叶

    荷叶是流行于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曲艺形式。在明洪武年间由湖广天四川是有三位流浪艺人传入长寿。祖师爷何克纯、李华飞在长寿区石堰镇麒麟山下落户。从此,以唱荷叶为生,一直传承至今。

    荷叶鼎盛时期是民国年间,在石堰镇艺人就有50多人。解放后,由于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荷叶面临濒危困境。

    荷叶演唱使用道具为:釵(钢制)、提手(又称教板,用沉香木或檀木共三块制成)、竹筷一支。演唱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工号子

长寿石工号子

    长寿石工号子是流传于长寿地区的民间音乐形式,石工在劳作时哼唱的小调,包括大锤号子、拗石号子、滑石号子、抬工号子等。其特点是即兴创作,简单、随意,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等条件的限制。语言朴素、诙谐滑稽、韵律严谨,生活气息浓厚。常带或明或隐的双关语,使人极易接受。

    石工号子起源于石器时代,一直传唱至今,但现在切割机等现代设备的使用,许多石工原始的劳动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哼唱号子的人越来越少,已经濒危。

无笔抛沙画

无笔抛沙画

    无笔抛沙画是以手代笔,以沙代色作画,题材广泛。绘画取材为天然河沙,价廉又方便,绘画中既有趣味性又有群众性,由于沙可塑性强的特点,画出的事物真实美观。由于河沙的色彩单一,很难表现丰富的色调,传承者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创新,为沙附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同时使其永不脱落。

葛兰石狮艺术

葛兰石狮艺术

    葛兰石狮,源于湖广填川大移民时期,有叶姓移民工匠叶禄山、叶禄河善造石狮,逐代将技艺流传下来。今住葛兰镇枯井村的叶云茂是叶家第17代传人。以叶云茂为首,能招拢七八个骨干石狮工匠,从事打刻石狮的工艺。

    葛兰石狮,取材是青沙石、绿豆石或黄沙石。要石质坚硬结实,元水缝、无杂质,无班点硬度均匀,石质越好打造出的石狮质量越高,保存越久。

    石狮工匠们打造石狮时不画图样,完全是凭祖传的经验技法,选定了石头就着手加工,各种狮型全在手上出来,有独特的技艺。靠口传和实践,主要打造三种狮型:西洋狮,皇宫狮和中国狮。

    现今农村的年青人多去进城打工,没几个愿学石狮艺术,打石狮既是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还得有艺术天赋,不是任何石匠都能打造石狮的。现今葛兰虽然也七八个工匠,但只有在叶云茂指导下才能完成,实际只有叶云茂一个人能打刻石狮的全套活儿。叶云茂快到花甲之年了,还没找到一个人能承传他的技艺。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刘薇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