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神奇字典暗藏职考机密 可提供公考答案(图)

来源:青岛晚报 2012-03-16 15:27:37

  “诚信、专业、高效、安全,我们能提供山东公务员稳妥资源……”昨天,正在准备山东公考的海大学生马薇收到了一条声称能弄到考试答案的短信。无独有偶,昨天,一家在济南的培训机构给今年参加职称英语考试的市民小李打来电话,希望他能够参加考前培训,令人惊奇的是,这家济南的培训机构竟然知道小李去年职称英语考试的成绩。“我们的个人信息是谁给透露出去的? ”不少考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公务员考试有人供答案

  今年,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上大四的马薇报考了城阳区质监分局的一个岗位,离考试还有不足10天,她正在紧张地复习。可就在这个时刻,手机上突然来了一条短信,一家名为“中国教育”的机构自称能提供公考答案,这让马薇感到心烦意乱。 “我倒不是想通过这个短信来买答案,但如果他们真能提供答案,其他人买了去,考试不就不公平了吗? ”

  马薇收到短信的情况不是个例。近三天来,记者咨询了岛城部分高校共20名准备参加山东公考的考生,其中16人没收到类似短信,4人收到。令人奇怪的是,这4人都是报考青岛的公务员岗位。在市南区工作的小刘此前报考了青岛市工商局的一岗位,前几天他也收到了短信,可他并不相信。 “公务员考试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会漏题,短信肯定是骗人的。 ”

  职称英语有机构称“包过”

  市民李先生正在准备职称英语考试,前几天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中一名男子称可以为李先生提供考试培训,在考前还会为培训者划定考试范围,并且包过。

  “我直接回绝了,告诉他靠自己也能考过。 ”没想到这名男子直接在电话里说:“你去年参加的考试只考了53分,还是没过啊。 ”李先生感到很奇怪,就立刻询问男子为何会知道自己去年的成绩,之后男子挂断了电话。

  “他们怎么能知道我这么多详细的信息,肯定是考生的信息泄露了。 ”李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与李先生一样,今年报考青岛公务员职位的不少考生向本报反映,他们的手机号码被泄漏出去,一些培训机构频频发来短信,导致他们无法安心备考。

  神奇字典暗藏职考“机密”

  近日,不断有市民向本报反映收到多家培训机构短信称参加培训并购买一本价值400元的牛津词典,就能够保证拿到45分的考试成绩。

  昨天,记者来到该培训机构的报名处,一名中年工作人员开始给记者介绍“神奇词典”,还特意出示了去年职称英语考试时发售的词典。记者看到,该词典从外观上与市面上出售的词典完全一样,但词典最后多出了200页左右的三个附录。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三个附录分别是词汇、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三部分的答案。只要在考试中,考生按照词典特有的查询方式通过索引,就能直接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并且词典的内容每年都换,只有在考试前两天才能拿到最新版的词典,绝对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至于如何能躲过监考人员的检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把考试中完形填空的第一句话作为检索题目,考生只需按照第一句话的第一个字母作为索引查找,答案中不会出现文章的原题目,一般不会被发现。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了负责职称英语的青岛市人事局考试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类培训中心所提供的花400元购买“神奇词典”保证能得45分的事完全没有可信度的,提醒广大考生保持理智,切勿为提高成绩而轻易相信培训机构的花言巧语,铤而走险。如果考生再次接收到此类培训机构的短息,可以拨打举报电话82658002进行投诉。

  相关链接

  所谓有答案可能是骗钱

  昨天下午,记者与能够提供答案的对方联系,发送短信的手机号是河南驻马店的,而QQ号是青岛的。记者首先拨打了电话,一名李姓经理让记者直接登陆短信中的QQ号码。随后记者打开了这个名为“中国教育客服”的QQ号,还没等记者开口询问,这名客服就立刻发过来一个文本文档,让记者先看。文本中的内容主要是购买答案的流程,其中多处提到了他们公司是可信赖的。 “一份答案多少钱? ”记者询问。 “一科4000元,两科7000元。 ”“什么时间交钱,我怎么拿到答案? ”“我们名额有限,只对青岛考生发答案,12个区市每个15个名额,你要尽快交钱。 ”记者又问,“得到答案就能过吗? ”“我们的答案命中率高达85%,肯定没问题。 ”

  在同客服的聊天中,记者发现,这家公司并不能提供任何保证,只是不断重复他们是多年从事提供答案服务的公司,让记者放心。 “交钱之后,答案会在考前10几个小时发到固定邮箱里,你们进去取就行了。 ”

  考生说法

  个人信息泄漏有两途径

  考生只所以频频收到骚扰短信和电话,主要是因为个人的信息被通过非法的途径泄漏出去了。对此,不少考生建议应揪出个人信息泄漏的元凶。

  “我们都是通过网上报名的,个人信息被泄漏,无非是两个渠道,一个是网上不安全,有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考生的信息,另一个是相关的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出去的。 ”前不久北京市某法院审理了一起“私家侦探”敲诈勒索案,而这些“私家侦探”非法获取的许多个人信息,竟然源自国内一些电信运营企业的员工。

  《刑法修正案(七)》中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等两个新罪名。这意味保护个人信息有了法律依据。考生们希望有关部门动真格揪出真凶。

-

相关链接

上一篇:科技服务入园区 创新项目获政府资助5.5亿(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