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道具店主揭秘魔术 25元道具能学宋祖英变硬币

1
青岛新闻网 2011-02-19 16:20:07 青岛晚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讲述人 赵登岩(四方机厂退休工人魔术道具制造者、表演者)

  “舞台魔术主要是靠道具,这道具可不是随便就能做的,画图、找材料、懂机械加工,一遍一遍的实验”,现年78岁的赵登岩如今已退休在家,原职青岛四方机厂机械工人的他,曾是厂里出名的“魔术道具专家”,凭着个人爱好和钻研苦练,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创作了大大小小的魔术道具,其中不乏大型舞台魔术“分身术”、“激光截腰”、“穿越”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道具,其中“分身术”道具现在还在使用。而今他身兼青岛华夏魔术团团长、青岛市魔术协会顾问……虽然非职业,但他却是岛城最早的魔术道具制造师,也是最早登台的魔术表演者之一。

  东北之行,机械工学会变魔术

  “红布往地上一铺,敲锣吆喝来人,就在你眼皮底下,空杯子变出水来了”,78岁的赵登岩至今记得,儿时自己最爱周末去大庙山看变戏法的。那时魔术叫“撂地”,属于跑江湖艺人谋生手段。通常铜锣一敲,围观观众往锣里扔上几分钱,就可以看上一段小戏法。 “我记得西红柿那时候2分钱一斤,“撂地”的就为养家糊口。 ”赵登岩回忆当时魔术表演多以“手上功夫”为主,道具使用很少,“其实就是现在的近景魔术,但大家却看不起这些撂地艺人。 ”

  赵登岩打小迷魔术,1960年,身为四方机厂工人的他被派往东北某工厂做支援,在东北遇到了会魔术的工人师傅,两人甚为投机,一方拜师的红丝绸,成就了赵登岩的“魔术奇缘”。 “在东北四年,我能登台当众表演了。 ”

  他成了岛城魔术道具制作第一人

  既然玩手彩的近景魔术被人瞧不起,赵登岩开始研究起魔术道具。 1964年回到四方机厂的他利用自己的机械技术开始研制道具。次年,他制作出第一个魔术道具:大指铐(用来表演逃脱术的道具),“开始先用比较软的绝缘板试制”,几经琢磨,赵登岩才“车”出完美成品。 “这活儿别人还真做不了”,既有车床工技术又通晓魔术的赵登岩,陆续做出可以变彩带的“小蒙鼓”等魔术道具。而他也开始在四方机厂俱乐部的大舞台上表演了,“那是‘登楼子’(登台)表演”,这对于赵登岩来说,感觉十分荣耀。而对于在上世纪60年代缺乏娱乐的观众来说,赵登岩也带给他们无限惊奇。

  此后,每逢有外地魔术师来青演出,赵登岩就坐在观众席第一排边角,仔细研究别人表演,琢磨道具是怎样制造的,“那时候大家都保密,我只能自己研究、画图、制造”,做成一个道具需要花大量心血。而作为岛城当时最大的演出场所之一的四方机厂俱乐部的舞台上,也总会有赵登岩新研制的魔术道具出场。

  “穿越”、“分身”,他70年代就演过

  小道具做顺手了,赵登岩开始研制大道具,1979年,他已经在台上表演“大变活人”了,能装人的道具箱就是他一手打造的。在1980年,赵登岩与厂里的年轻人一起到北京铁路文工团学习了半年,回青后,他陆续制造出表演“分身术”的“分身箱”,“激光截腰”的魔术箱,表演穿越的“穿越镜”。 “我做的穿越镜,是人躺在大床上,横穿镜子”,赵登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表演,与今年春晚的穿越魔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在上世纪80年代初,赵登岩与同事们把这些大大小小的魔术道具全部搬上了四方机厂俱乐部的大舞台,上演了2个多小时的魔术专场——这是岛城第一个魔术专场演出。从开始制作第一个小道具,到制造舞台上的大物件,赵登岩不仅给自己和同辈魔术师制造工具,也给后辈制造并维护魔术道具。即使从舞台上退下来,他还常常出现在魔术表演的后台,给魔术师们随时维修调试道具。

  街头魔术她比刘谦演得更早

  讲述者 孙永芬(省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歌舞剧院曲艺团团长)

  她是岛城知名女魔术师,也是岛城唯一一位职业魔术师。从上世纪70年代末给赵登岩老师做“站台”助手,到80年代成为风云一时的女魔术师,再到体制改革后成了扫街的、卖票的,然后又在1991年正式拜师杨新英,又在魔术师“转型”表演的新时代不断改变。孙永芬,省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歌舞剧院曲艺团团长的魔术之路,映射出三十多年岛城魔术的沉浮史。

  当魔术师助手,要“口紧”

  赵登岩老师至今保留着一张1979年在四方机厂俱乐部表演大变活人的照片:在箱子里藏身的小姑娘,就是孙永芬。 “我是小学时跟邻居叔叔学的变魔术”,孙永芬说,通过叔叔介绍,自己成了赵登岩的助手,“那个年代魔术师都紧守秘密,连助手都不透露,我只知道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即使是做“傀儡”表演,孙永芬也很高兴。也因为这个小姑娘表演生动,孙永芬成了岛城几个魔术师都爱用的“助手”,“其实魔术师之间不会共用一个助手,怕泄露秘密”,但孙永芬口紧,就连自己的父母,她都不多说一句魔术的秘密,因此,有机会跟随岛城仅有的几个魔术师登台。也渐渐锻炼出应变能力,学了些魔术表演技巧。

  被窝里练魔术,同行有忌讳

  上世纪80年代初,孙永芬和四个魔术表演者被集中调到园林局,在中山公园的山头有了练功房,成为给重大节庆以及接待外宾表演中的香饽饽。 “不仅给外宾演,我们也到即墨等地表演”,自己背着铺盖卷儿,孙永芬和同伴成了行走青岛的第一批职业魔术表演者。 “那时练功,我都躲在被窝里练,和同屋一边说话,一边自己偷着练”,同行之间有忌讳,在当时是严格的行规,“比如傅琰东表演的变鱼,可能有人比他表演的好,但那时不能演,因为那是别人的活儿,你不能碰。 ”当时孙永芬最拿手的是手花,能一次变出四五十朵花。 “我们讲究基本功,上午练形体,下午练‘活儿’”,但是那时的表演还停留在只变魔术,不讲究表演的阶段,“就是上台,左边一站、右边一站,变魔术,也不说话”。

  虽然历经体制改革,孙永芬一度扫过马路卖过溜冰场门票,但最终,她还是成为一个职业魔术师,并在1991年拜在著名女魔术师杨新英门下。

  敢上荧屏教魔术,她破了传统

  上世纪80年代末,孙永芬与青岛电视台合作,制作了《鲤鱼跳龙门》节目,教小朋友变魔术。后来又与赵登岩合作,推出了《学学做做》儿童魔术节目。 “做这些节目,我提前准备好了接受指责批评的准备”。接受传统魔术教育的孙永芬走上荧屏揭秘魔术时,有很大心理压力。但节目制作时,考虑的是开发小朋友智力,让他们更好地动手动脑,并没有引发同行批判,倒是赢得了家长小朋友的一片好评。因为小朋友接受能力有限,这些节目最终都停止了制作,但孙永芬却慢慢走出了传统“保密”的老观念。

  2003年上演街头魔术,她比刘谦还早

  刘谦在春晚火爆后,很多人翻出他在街头表演魔术的录像。其实,早在2003年,孙永芬就和山东省电视台合作过一个《魔趣横生》节目,“用的是偷拍”,比如孙永芬会在海边假装买贝壳,摊主说五元,她就给一元,摊主说不卖,她把一元钱一折叠再打开已是百元钞票,摊主大惊失色……这样把魔术放在生活中的街头表演,让这个节目真是妙趣横生。 “这些近景魔术,之前都是‘撂地’艺人做到,大家瞧不起他们跟看要饭的似的”,孙永芬说,通过这档节目,她领悟到原来和观众互动更能展示魔术的魅力,她也能接受原本看不上眼的近景魔术了。

  在新世纪,孙永芬的魔术更注重表演化了,而随着商业演出增多,跑堂会也成了主要表演形式,“不再拘泥于大舞台表演。 ”

  刘谦的近景魔术,不用托儿也能变

  孙永芬感叹如今的魔术师都是表演大于魔术,很多人基本功没了。比如董卿在春晚魔术里成了一个“大托儿”,而在孙永芬平时表演此类魔术时,她都不用托儿,找的就是现场观众,靠的就是自己的基本功底。

  孙永芬还表示,如今青岛的魔术爱好者学魔术目的性太强,“领导学魔术,为了酒桌上少喝点酒。更多人学魔术,就为知道秘密”。她说岛城魔术爱好者不少,普及的基础也不差,但是“出来的少” ,到如今,孙永芬依旧是岛城唯一的职业魔术师。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两石化巨头规划管网 青岛有望实现双气源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