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周刊》高级智囊团的智力巡访(四)
钱国旗,1966年生,1997年在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任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管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新
教育周刊》:前不久,有些媒体盛传教育部正在酝酿取消师范生,但随即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发表声明,澄清了这一消息,并强调国家将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您对此有何评论?
钱国旗:当前,传统的师范教育正在向新型的教师教育转型。“取消师范生”的说法是由于人们不了解教师教育的内涵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导致的。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招生时取消师范与非师范的分类,采用“3+1模式”或“4+X模式”突出教师培养的选择性和灵活性,这是教师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不是要取消师范教育和师范生。中国的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人类一天也离不开教育,教育一天也离不开教师教育。随着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师范生的角色特征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增添许多新的内涵,传统的师范教育也将在改革中获得新发展。必须强调的是,师范教育的转型和变革决不仅仅在于形式或名称上的改变,其实质应该着眼于整个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着眼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让每个教室都拥有最优秀的教师”的教育理想。
《新教育周刊》:当今师范教育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您对此有何见解?
钱国旗:教师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教师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那么它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在各国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人们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现在,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关注教师专业化,敏锐地回应这种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新教育周刊》:那么,教师职业的专业特征从何体现?
钱国旗:教育是培养人的复杂性社会活动,它既是专门化的职业,更是综合化的事业;既是科学探索,更是人文修炼;既是技能展示,更是艺术创造。教育的这种复杂性必然给教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使命,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和健康人生的雕塑者。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教”。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而且应该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应该是有学历、有学问的人,而且应该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发展的人;不仅应该是学科的专家,而且应该是教育的专家。
《新教育周刊》:那么,在教师的专业特征中,什么是最核心的东西?
钱国旗:这个问题触及了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一直存在着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在传统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时而偏重学术性,时而强调师范性,学术性与师范性难以实现和谐发展,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主要源于教师教育双重学科基础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应该看到,没有学术性的师范性是低水平的师范性,而突出师范性又是巩固和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性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证,师范性是教师教育的根本价值,没有师范性的学术性是盲目的学术性。在专业化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应是“怎么教”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是最核心的东西。
《新教育周刊》:作为青岛地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基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在改革和发展中如何更好地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钱国旗: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我们提出了“精心打造高水平教师教育学院”的奋斗目标。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以教育学科为集中优势,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纵向衔接,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横向互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贯通的办学体系。二是要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人才引进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促进教育学科以及相关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三是要以“加强学术性,突出师范性,拓展综合性,注重适应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把文化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逐步把定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开放型课程模式,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精神、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和教育智慧协调发展的人才素质结构。四是要主动介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课题,认真研究基础教育的问题和需要,积极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报记者刘淼
重磅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