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找工作难,另一边是企业到处找一线技工。近年来,为了缓解用工难题,胶州市根据企业需求设置特色课程,培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学成之后直接输向企业。这种“企业下订单、机构列菜单、政府来买单”的培训模式,已培训各类技能人才4000人。企业下订单培养人才 4月15日,在胶州市公共实训基地的车床培训室里,学生孙双庆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电气焊技术。他告诉记者:“我在这里已经学习了快30节课,虽然没有结业,但我已经和青岛明珠钢结构有限公司签订了工作协议,毕业之后就过去上班,工资还不低呢。”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公司急需一批电工专业的工人,我们将这种需求告诉实训基地,他们正组织培训紧缺的电焊、电工、机电等专业技术工人,培训合格后直接进厂工作。”青岛明珠钢结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青岛三星精锻齿轮厂急需电工28人,青岛昆山钢结构招聘车床配件工35人……在实训基地办公室,记者看到,用工企业根据需求提报需求的用工工种,实训基地配套开设电焊工、电工、钳工、数控车工、铸造工、锻造工等专业。
近年来,由于技术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胶州市人社局就业科科长赵旭说:“如今企业不缺大学生,而是缺高级技能人才。青岛三星精锻齿轮厂经理付志刚就遇到过让他尴尬的问题:出五千元的月工资愣是招不到一个技术工人。为此,胶州市决定大力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免费培训工程,通过‘企业下订单、机构列菜单、政府来买单’的‘三单式’培训模式,提高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技能,为用工企业‘解渴’。”
记者在该培训基地看到,一摞厚厚的培训“菜单”,覆盖了电气焊、计算机、机械制造、电动缝纫等30多个热门专业,并根据农民工参训时间,分别开设了白班、夜班和假期班。赵旭告诉记者,通过“菜单”式培训出来的学生,通过订单培养出来的这些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技能水平也很高。
技能人才成了抢手货
通过培训,实训基地为农民工“镀金”,其中有部分学生已成为技术能手和生产线的管理人员。
“多亏了胶州市提出的‘三单式’培训,我才这么顺利地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已经拿到电工合格证、走上新工作岗位的农民工张建全高兴地说。
张建全原先在市内一家机械厂做普通工人,工资最多的时候才2000多元。2月份,他到胶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当起了一名电焊班的学生,经过2个多月45个课时的学习,结业当天,青岛祥银传动有限公司就将一份用工合同摆在他的面前。第二天张建全就站在了这家企业的数控机床操控台旁。因为工作出色,如今张健全已经成为公司的管理科长,月薪4000多元。 “以前没文化、没技术,靠肩挑背磨挣点苦力钱,现在通过金蓝领技术培训,找到了好工作,吃上了技术饭。我们班一起毕业的同学都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平均月收入都达4000多元,最高的6000多元呢。”张建全说。
近年来,胶州市通过“三单式”培训模式,让该市数千名普通工人“摇身一变”成为技术人才。
政府出资420万元买单
胶州市是一个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城市,装备制造业延伸出来的机械制造等深加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而这些行业离开“金蓝领”寸步难行。为此,该市特别开办了“金蓝领”培训班,凡是前来报名学习的,都将获得1600元的培训补贴。
据赵旭介绍,自2005年开始,胶州就制定相关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政策保障,本市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可享受一次性政府培训补贴,补贴标准按工种不同每人次500—1800元,实现了“农民培训,政府买单”,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发放补贴培训资金420多万余元。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享受补贴外,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也可获得600元/人次的补贴,失业职工培训按工种不同可获得500—1800元/人次的补贴。
在建立“金蓝领”培训班的基础上,胶州还在每年组织开展的技能大赛中,对前三名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的现金奖励,第一名授予“胶州市工人先锋”荣誉称号,优先推荐为“青岛市工人先锋”和胶州市劳动模范候选人。
另外,今年胶州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关注城乡“双零”家庭,即城镇“零就业”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