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商圈李村最迅猛从村姑到甄嬛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9-18 13:29:49 字号:TT

    明代中期正统年间,云南李氏万里迢迢举族迁至即墨县,在县府南约六十里处一条无名河畔定居建村,并以姓氏命名,此即李村的由来,无名河遂称李村河。而最迟至明代后期,出现未久的李村就已迅速成为即墨县辖下一个重要的商业聚集地,而位于李村河中游河滩上的李村大集则是李村兴盛的主要原因。李村大集具体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在几个世纪的漫漫光阴中,它一直遵循着每逢农历二七赶集的固定频率,在规模、人气和影响等诸多

方面缓慢而稳定地扩大与提升着,在清政府刚建置胶澳不久的1892年,李村大集正式创建。到1897年底德占胶澳之前,李村大集通过数百年的持续发展,早就成为当时即墨县最火爆的乡村集市之一,而李村大集的知名度要比作为其载体的李村大得多。

    德国殖民时期的李村,被定位为除青岛市区之外的殖民地“乡区”的行政所在地,设胶澳副臬司衙门,其后在李村河北岸陆续兴建华人监狱、基督教堂、李村学校、电话机房等一系列现代建筑和公用设施,开启了李村由村落向城镇进化的历程。与台东的沿革轨迹相类似,李村早年的发展黄金期也是日本一次占领青岛结束后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北洋与民国时期,尤其是沈鸿烈主政青岛的几年间,李村的成长最为快速。随着科教文卫法等一批行政机构和公用单位在李村设立,李村地界内的各式商铺也增至三十多家,且大都集中于李村河岸的李村大集一带,初具城镇规模的李村终在1936年被设立为“李村镇”,从行政区划上彻底告别“村”这个概念。

    此后近60年的时间里,李村一直延续着它从德占伊始就被赋予的郊区身份,无论行政区划的范围和名称如何变更,李村的“青岛市郊”的龙套角色连续不断地扮演了几乎整一个世纪。尤其是解放后不久的区划调整,李村在行政上被“许配”给了崂山,并成为“崂山郊区”的中心区域,李村也从而失去了像四方、沧口那样在五十年代初融进青岛市区的历史性机会。而“掉队”的李村本本分分地陪伴着崂山过了四十多年的“乡下”日子,直到1994年夏的青岛大区划,李村才在默默拱卫了青岛近百年之后,第一次被纳入青岛市区,完成了“农转非”的跨越。

    也正是因为李村长期充当青岛的郊区,这使得李村商业具有很明显的乡土特色,李村大集就是最直观的呈现,其实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李村商业的绝对主体始终都是李村大集。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旧社会与计划经济时代,鱼肉粮蔬等农副产品和锅碗针线等作坊制品是乡村集市上的主要货物,也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必需品,因而赶大集就成为郊区居民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并且当时根本没有大型商场与超市这样的零售业经营场所,所以集市这种独一无二的商贸载体形式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之前,充分满足并良好展现出乡村集市诸多要素的李村大集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辐射周边方圆百里的商业源泉,既带动了李村的城建发展,也奠定了李村的商业基调。

    在94年青岛大区划之前,在被跟沧口“拉郎配”之前,李村虽然是郊区身份,但它已然晋升成为青岛北部唯一的商业中心,并且适时启动了现代化商业的改造进程。建国后李村与崂山的这段“姻缘”,尽管使李村的行政地位一直被束缚在郊区上,但客观上,“做了崂山的鸡头而没当青岛的凤尾”的李村,利用自身是崂山魁首之地的地位,汲取了当时广袤的老崂山区的养分与精华,逐渐发展成为“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且具有坚实商业基础的青岛卫星城镇。因而从现状来看,李村作为郊区龙头的职能定位与城建境遇,就要比老早即被纳入青岛市区却只是被赋予单一的工业功能的四方与沧口等地好上许多。由于长期是郊区中心的缘故,尽管李村的发展速度相对迟缓,但它的发展状况比较全面,没有出现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有所缺失的畸形情况,也没有过分依赖工业来刺激本区域的发展,而这一切有利条件都给原本就商业底子不差的李村提供了蓄势待发,迅猛崛起的可能。

    李村总上演你死我活的惨烈商战

    从三足鼎立到群雄逐鹿,李村商圈的争夺战无比惨烈。

    李村商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始具雏形,这跟1994年李村被并入青岛市区的时间相差不多,在这二十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李村商圈一直都以商战的惨烈而著称,华隆商厦、百盛李村商场等早期的首批外来户陆续倒在血泊中,始终不上档次的北方国贸无欲无求得过且过,即便是颇有历史来头又在商海中愈战愈强的维客和利客来这“李村本地双雄”兼青岛商业老字号,也曾双双经历过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在经过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一波诸强厮杀之后,最近十年的李村商圈的势力构成相对稳定,形成了维客与利客来并驾齐驱、共占鳌头,北方国贸在两强的夹缝中悄悄跟跑的三足鼎立的商业格局,虽然2000年前后曾经出现过的青岛十大商场中李村商圈就独享半数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但大浪淘沙最终脱颖而出的“李村商业三剑客”,在经过残酷商战的洗礼之后,都已拥有了很强的生命力和较高的知名度。

    维客的前身是五十年代初成立的李村消费合作社,1971年更名崂山百货商店,1983年扩建为崂山百货大楼,这也是李村商业现代化改造的发轫,1995年再次大规模扩建,升级成为大型商场,并在此后十年里大肆扩张,且于2003年更名“维客”,2008年后,维客进入稳定期,以巩固自己既有的商业阵地为主要战略。利客来的前身是五十年代初成立的李村供销社,一直到八十年代末,它都在经营农村市场,1990年把供销社百货店扩建成商业大楼的同时,也更名崂山商贸大厦,正式进军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化商业,1998年和2004年两次大规模扩容,一举成为青岛最大商场,并在2002年更名“利客来”,近十年来进入快速扩张期。北方国贸相对年轻,成立于1994年底,但无论规模还是人气都只能位列李村商圈的探花,曾经辉煌却很短暂,因经营不善已于去年被利群购并,不过目前依然勉强能在李村商圈占据第三把交椅。

    如果说李村商圈的头十年是以大型商场纷纷进驻并激烈对抗为主基调的话,那么在李村商圈三足鼎立之势确定后的这近十年,三大主角互有默契,在大面儿上相安无事,而戏份比较多且比较出彩的反倒是李村商圈素来缺乏的特色小商铺和品牌连锁店。李村商圈的发展特点是先由大型商场们构建起大致的骨架,再由血肉一般的小店铺进行填充与丰满,而新世纪以来的这十年,正是李村商圈拼命吸纳小店铺的黄金时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各色小店铺也确实使李村商圈更有活力和亲和力,更有亮点和消费点。然而小商铺并不是李村的商业主流,李村商圈的前进驱动力一直都是大型商场,之所以外来大商企进驻李村的势头偃旗息鼓达至少十年之久,是因为李村的城建格局和人口构成已经比较老旧和僵化,既无法提供充足的商业用地,也不能增加大量的有力的消费人群,所以李村大商场的饱和度在早有三强的情形下已显得颇高,对于觊觎李村商圈的有进驻意向的大商企而言,综合权衡就会觉得投资回报率可能会很低,而且经营成本与风险都比较大,贸然杀入李村并不靠谱,所以导致观望气氛浓厚。

    随着近四五年来青岛市旧城旧村改造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青岛地铁首条线路三号线确定穿越李村,在双重利好的刺激之下,李村的城建面貌开始了大整容一样的改头换脸。首先是李村地界内的几个规模较大的旧村与工厂被陆续拆迁,为李村商圈腾出了大量地角极好的空置地皮;其次是李村东部的东李村区域被整体规划成青岛的中央居住区(CLD)且2014年青岛世园会定址于此地的百果山,因而崭新的大型小区在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喷涌出现;再次是地铁沿线的黑龙江南路路段的房地产开发骤然变得异常火爆,既把李村跟市里通过快捷交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把李村商业的有效影响半径向南拓展到了市北夹岭沟和四方双山一线。于是,东风已至的李村商圈迎来了它的第二波大扩张和大飞跃。

    吹响抢滩李村商圈号角的是宝龙,它于去年年中率先在李村西南角的青山路台柳路路口处开业了李村商圈第一座商业综合体;接下来是今年秋天即将开业的李村万达广场,具有战略眼光的万达把它秉承高端理念的李村店建在了李村东边交通极其便利的黑龙江路中崂路路口处;然后是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开业的伟东乐客城,地处李村商圈最核心的维客广场东侧,已确定将成为青岛零售业史上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商业综合体;再后是维客广场东北侧在建的李村银座商场,这也是山东零售业的大佬鲁商集团首次涉足并高调进入青岛商业界。如果再算上跟大型商场一样规模的苏宁商务楼和百通大厦,那么在最近这三年内,李村商圈已经或将要引入至少四家以上的大型商场和商业综合体,从三足鼎立彻底升级成群雄逐鹿。感受到强烈冲击与威胁的李村商业本地三强,实力不够的北方国贸投靠了试图低成本潜入李村商圈的利群;维客被逼无奈下定决心停业改造,在商战暴风雨全面到来之前,先提升自身的硬件设施和品牌档次;利客来虽无明显的大动作,但经营面积素来占优的它不排除采取低价促销等以静制动的商战策略。总之,在李村商圈许久不见的大型商战已经拉开了你死我活的惨烈序幕,而且,从万达侧重于高端,乐客城倾向于规模,银座有雄厚的资金保障来分析,这些大型商企各有独到的优势,因而,李村商圈第二次大商战,在各参战方都精心准备的情况下,必然会是一场难以化解的持久战,对商企自身来说铁定是无比艰难和残酷,对李村商业的发展来说却定然是超强劲的刺激和推动,对李村商圈的消费者来说也无疑是选择更丰富、优惠更实在、购物更便利。

    另外,大型商企扎堆涌入李村却散布李村各处也促使李村商圈空前扩大,原本的李村商圈仅限于李村商业三强聚集的向阳路步行街周边,但现在,李村商圈的范围几乎就是李村的全部区域,大致就是西起重庆中路东到青银高速公路、北起金水路南到青山路的这个比较规整的长方形大地域之内,李村商圈的影响范围也真正做到了辐射青岛市的整个北部城区。李村商圈是不是已经成为青岛市的最大商圈还不好下结论,但李村商圈目前是青岛诸商圈中竞争最激烈、发展最迅猛的一个却是毋庸置疑。大型商场进驻李村的这第二轮热潮,将在未来至少十年时间里持续维系李村商圈的活力。

    抹掉郊区印记是李村转型的关键

    能否抹掉郊区的印记,是李村商圈将来能否转型的关键。

    在今年7月中旬的一次青岛市网络问政中,市规划局半推半就地表态称将要搬迁李村大集,等李沧区政府拿出具体方案之后就可能实施迁移,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李村该不该抛弃李村大集的讨论随即铺天盖地、甚嚣尘上。反对动迁者基本是从留存历史和保护民俗的文化层面铺展论点,而赞成动迁者的考量更加实际,就是李村大集这个日益脏乱差的落后集市已经严重制约了李村商圈的现代化发展,拖了志在树立城建新形象的李村的后腿。而且有一个现象颇耐人寻味:反对者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且基本不在李村居住;而李村人绝大多数都赞成把李村大集迁走,且年轻一代对此动议最为支持。换句话说,李村大集在最深有体会也最具发言权的李村人看来,弊远大于利,已经变成了李村的一颗毒瘤。实情也确实很让人头疼,曾经一直是李村的商业源泉和文化铭牌的李村大集,在李村商圈步入现代化的轨道之后,就迅速衰落下去,且愈发成为李村向前迈进的绊脚石。诚然,李村大集依旧具有一定的商贸活力,且拥有独特的乡土特色和民俗风情,但它脏乱差的环境与卫生弊病,它对李村交通状况的粘滞和阻碍,它市面上伪劣假冒产品泛滥横行,它给社会治安造成的巨大压力,等等,都使得李村大集与李村的整体面貌格格不入,都使得李村大集对李村的消极影响越发严重。被迁走的命运,对李村大集而言已经不可避免。

    其实,李村大集迁与留的问题,就是李村商圈进一步发展所要处理的诸多问题中最典型最迫切的一个,说白了,也就是李村商圈必须要尽快且彻底地解决“郊区时代”所遗留下来的“老巴子问题”。在被李村人称为“市里”的青岛老城区居民的眼中,李村一直是个让人瞧不上眼的乡下地方,尽管这些年来李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尽管李村的城建水准已可与市北一线媲美,但根深蒂固的旧印象和老观念还是把李村牢牢钉死在“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的耻辱柱上。李村大集正是当下的李村想根除的丑陋疤痕之一,而除此之外,李村还有很多既土气到不入流,又普遍存在于骨子里的思维和习惯需要改变和扭转。另一个最直接的例证就是李村街头屡禁不止的“黑摩的”,这种马路癌症一样的交通方式几乎成了李村羞于见人的特征,如果深究黑摩的在李村风靡不衰的原因,还是要归结在人口素质不高、思维农村化这些症状上。

    李村是青岛市区内农业人口、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都比例极高的地域之一,首先是青岛北部城区和李村周边曾经存在很多旧村,其次是李村附近房价较低因而有大批外来人口租住,再次是李村是城阳崂山等区域进入青岛市区的必经之地,而这三种情况都很容易产生带有明显农村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心理层面上的非城镇人口”,这些人口在目前李村商圈的消费人群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这些人口对李村的商业定位和城市风貌都施加着比较强烈的引导和影响。不带有任何歧视和鄙夷,但事实上,这些人口确实拉低了李村的各种档次。所以,虽然在城建的硬件设施上李村可以用大把的钞票快速堆砌起来,但在人口素质的软实力上,李村受制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居民构成等诸多因素,想要一夜之间就提升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一个需要城建改造和时间淘洗共同作用才能逐渐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可以想见,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李村除了在名称上还带有一个“村”字,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跟农村有关的特征时,抹掉郊区印记的李村或许才能真正做到咸鱼翻身,李村也才会像好几十年前的“台东镇”那样真正融进青岛市区。

    现在的李村依然有好几块不错的地角拆迁完毕等待开发,在宏观的城建上,李村还能膨胀到何种程度难以预料,但已经商业大爆炸的李村更应该匀出一些精力来,投入到自身的软实力培养上。可以肯定的是,李村拥有很美好的明天,但明天的美好是需要今天的努力才能获得的。李村,请你认真的努力。(孟祥龙)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