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杭民 作者文集 民众关心公共事务,是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的可喜变化。任何一项政府决策,若是漠视或违背了民意,都会削减政府公信力。但在澎湃的民意大浪里,也有不少“伪民意”在兴风作浪,它们以道貌岸然的姿态,企图挟“民意”以令天下,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最新的故事,是关于汉字“整形”的意见调查。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有关专家称,在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到的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中,67%的人赞成字形调整,反对者只有6%;但民间自主发起的“民意调查”结果却显示:八成以上民众明确表示反对汉字“整形”。 一边是1500人的意见,一边是民间自主发起的50余万人的意见,谁是真民意、谁是“伪民意”,答案自在人心。 说到底,汉字“整形”里冒出的“伪民意”,还不那么可怕,毕竟结果只关乎几个汉字的写法问题。但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思维左右下,某些官员在关乎民生福祉的问题上,也存在肆无忌惮强奸民意的行为,这就不得 道貌岸然的“伪民意”是伪民主。那些看似权威又专业的部门,通过设定标准答案、过滤不利数据,甚至虚构对自己有利的“民意”,为自己脸上“贴金”,假借集思广益、开门纳谏的幌子,把百姓的表达权玩弄于股掌之间,实则是对民意的践踏。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及时了解民生、听取民声,民意调查无疑是必要的。但经常被“左右”的民意,又如何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有人说,“伪调查和毒奶粉一样,都是犯罪”。毒奶粉一经查出,尚有严厉的法律对黑心厂商进行制裁,而挟“伪民意”以令天下的人招来的却只是些口水和“板砖”,试问他们会有多少顾虑呢?因此,在众多民意调查面前,有关部门还真要擦亮眼睛,去伪存真,不要被那些“伪民意”所忽悠。 |
上一篇:等求助农民工 快乐电脑游戏书记
下一篇:双薪“税收新政”能不能给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