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从紧还是放松?
灾后重建贷款也正在积极发放中。国家开发银行已发放灾后重建贷款1.5亿元,且承诺将向成都灾后重建提供260亿元专项贷款;建行已向四川省新增20亿元贷款规模;各地农村信用社也已发放灾后重建贷款342.5亿元。
中银国际估计,重建工作需要的新增贷款约为1000亿元。“如果央行不将重建相关贷款计入贷款额度控制,那么我们预计2008年贷款增长率将从我们预期的14.3%提高至14.7%。届时,新增贷款将带来50亿元的净利润。”
而灾后重建的投资拉动是否会导致整体经济调控政策的转变也成为各方的关注重点。由于四川在农业生产方面地位相对重要而且交通运输系统遭到破坏,有分析师认为,食品通胀可能会继续面临压力;而灾后的投资需求会增长明显。
据一位银行业人士介绍,历年来银行信贷发放的节奏都是按照“4321”进行,即按照四个季度逐季减少信贷发放,这意味着前两个季度将发放全年信贷总额的70%,“如果灾后重建的投资拉动导致信贷需求旺盛,后两个季度银行很可能要突破30%的额度,全年的总额也会调高”。
但这种情形发生的前提是央行可能会放松货币政策。南京证券分析师王耀柱认为,目前内需不旺,出口是构成经济增长的主力,投资是宏观调控最直接最可控的因素,在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出口没有重大变化之下,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将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出路。而在货币政策可能放松的刺激下,“商业银行今年的业绩增长速度可能较此前的更加乐观一些”。
但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并不如此认为。在其看来,由于通胀居高不下,宏观政策可能会维持紧缩立场。她表示,由于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均高于8%、GDP平减指数和央行公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均高于10%,同时能源价格危机初现端倪,因此,通胀仍是今年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严格控制银行放贷、允许人民币升值和年内两次加息(每次各27个基点)仍将成为央行进行调控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