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性文化的幼稚与偏瘫,中国人的性总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讳莫如深,谈性色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性”的文化(这里的性包含着比性交更宽泛的内容);有人认为中国人的性等同于繁殖;有人认为中国女性的性角色仅是性载体而已;也有人对中国人强盛的繁衍后代能力与性封闭之间的矛盾难以理解……
中
国古代性文化自身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人受儒、佛、道教的影响颇深,或视性为人类自然本性和需要;或视男女交合是采阴补阳、长生不老之道;或视性为丑恶淫佚、君子不屑之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性还是比较开放的,并未禁锢与封闭,人们可以公开谈论,从民间到宫廷都对性的养生、性技巧等加以研究、探讨。至汉代,性被看作是男女之间的私事,一般不公开讨论,但是也并没有视为淫秽的丑事。到了唐代,性风俗很是开放。而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盛行后,中国社会实行了长达七八百年的性禁铜与性封闭。纵观中国性文化史,性的宽松明显地表现为对女子压迫与禁锢的改善;而对性的严酷压制,又明显地表现为对妇女的束缚压迫的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女性的解放与人的解放、性的解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要探究中国女性的性,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古代的性观念,而了解中国古代的性观念,可以从古代有关性行为的书籍和画本等资料中加以探究。 (一)反映古代性观念的书籍
间接或直接反映古代性观念的书籍大致上有这么几类:
一是一般古籍。如《诗经》、《 礼记》、《左传》、《东周列国志》、《汉书》、《唐书》、《宋书》……以及各类演义、史书等等。
比如,从古籍中反映出来,春秋战国时代的性观念大致有三种态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无欲论,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世界的平静,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烦恼。而儒家提倡的是节欲论,儒家肯定性欲,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荀子指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儒家肯定人存在的欲望是合理的,但是,必须节制。有益于“生”,就应该去追求、去满足,如果有害于“生”,就应该止欲。第三种是以道学家杨朱为代表的纵欲论,他竭力主张纵欲,认为欲是一种自然的需求,享受欲的快感是顺乎人性,而且,人生苦短,与其为博得好名声而拼命节欲,不如及时行乐。
二是房中书及有关医书。古代的房中书实际上是以性养生为目的的性生活指导书;而一般医书中,也大多有专章论述性养生。这类书各代都有。如汉魏六朝时的《容成经》、《玄女经》、《素女经》、《彭祖经》等等,这些书大多以黄帝与他的女老师问答的形式写成,并附有各种性交姿势的插图,用于指导男女性关系的和谐。这类书也是父母传授性知识的材料,是新娘嫁妆的一部分。
《素女经》关于性的一些见解:强调性交和人的身体强弱是互相影响的,提出如何易于怀孕和优生的道理与禁忌,强调性交中如何“延年益寿”,还重视性交要使男女双方都享受性快感,并提出不同的性交体位和模仿动物姿势动作的“九法”等等。实际上,《素女经》已包含了不少性科学观点,是较为全面的男女性教育指导书。隋朝的房中书也颇为流行,如《隋书·经籍志》中,在“医方”类列有几种房中书的书名:《素女秘道经》、《素女方》、《彭祖养性》、《序房内秘书》、《玉房秘诀》、《养生要集》以及徐太山《房内秘要》等。但这些书大多已失传。近代学者叶德辉从研究日本的《医心方》中,摘录辑集了上述书的段落,并辑出一本《洞玄子》的房中书,较为详尽地保留了古代房中书的内容。
从所辑资料看,一般古代房中书体例由六个部分组成:
1.开首语,论阴阳天地之道及其对双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描述性交前的爱抚动作。
3.性交本身。性交技术,包括可以采取的各种性交姿势。
4.性交的治疗作用。
5.性伙伴的选择,孕期护理和优生学。
6.各种食谱和药方。
在唐代,性比较开放,除文学类书籍外,大部分医书都有讲房中术的章节。如《千金要方》一书中,有关房中术的章节题为“房内补益”。唐代的《新唐书·艺文志》中的房中书,绝大部分收于医学类书籍,很明显,房中术在唐代是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的。此外,还有一部《大乐赋》稍不同于医书,共分为十五节,内容提要为:
第1、第2两节,先述天地阴阳交会之道,男女交接是人之大乐,尽述性交之欢。
第3节讲男女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变化。
第4节叙述新婚之夜性生活。
第5节详细描述性交过程,用比喻和象征的文学手法来写。
第6节讲男子与妻妾性交。在这一节里,强调其目的是为了增强男子的性能力,以保证他与妻子性交射精时能受孕。
第7节细腻地描写夫妇四时之乐,男欢女爱。
第8节专写帝王的性生活。
第9节描写鳏居的和漂泊在外的男子的性压抑,失去性生活后的不利。
第10节讲放荡男子如何潜入阳生女子的闺房偷香窃玉。
第11节写与婢女交欢之乐。
第12节象征博引,描写丑女。
第13节讲佛寺中的非法性交。尼姑与和尚私通。
第14节讲历史上男子同性恋的事例。
第15节略述农民和乡间的性关系。
(注:《大乐赋》,系根据近代学者叶德辉于1914年《双梅景丛书》中辑编本)
宋代的房中书不如唐代盛行,但在《宋史·艺文志》中,少量著录了这一类书,如“道家卷”中《五牙导引元精经》一卷(此书未能保存下来)。而明代,房中书在民间流行,《明史·艺文志》中都没有著录。明代的房中书如《素女妙论》、《既济真经》、《某氏家训》等大多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房中书改编辑录,或限于一个家族内的性教导书。其内容也与上述房中书大同小异,但较为注重把受孕为目的的性交与壮阳补阴的性交区分开来。
清代,其禁毁之厄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对于各类书籍都严加禁扼,“严绝非圣之书”,非但把淫秽书刊、淫词艳曲禁绝了,就连《西厢记》、《水浒》等也不放过,更不用说房中书一类了。事实上,从元明外族入侵时起,儒家的把女子封闭在家庭中的理论就已普遍流行,一方面,是出于保护家眷免受征服者纠缠;另一方面,也有保留自己一方私生活天地,维持精神和文化独立的意愿在里面。总之,清代始,房中书(包括医书类有关章节)在古籍中绝少见到,即使民间流传,也是极其隐秘的了。
除上述两类书籍外,从野史笔记、色情传奇、淫秽小说等类书中,也可探索到古人的性观念。如唐代的《游仙窟》、《神女传》、《志许生奇遇》,明代的《金瓶梅》、《肉蒲团》以及《绣榻野史》、《昭阳趣事》等等,都可见到各代性文化概貌。
四是各种春宫画本、艺术品。如《春宫画册》、《秘戏图号》等等,这些直接表现古人性生活的画本,也为考究古代性观念提供了依据。
虽然留传下来的有关古代性文化的书籍不多,但还是证实了中华民族很早就重视性问题,我们可以从中探究古代中国的性观念以及中国女性的性角色。
1.性行为是男女共负的神圣职责
从远古神话中,中国人就认为云是地的卵子,它靠雨即天的精子而受孕,天与地是在暴风雨中交媾的,人类的繁衍与天地一样,男为天,女为地,是天地造化的仿制品,联想为:
妇女——子宫——地——生命力
男人——男性生殖器——天——创造力
如人们认为雨水撒入田地和精子在子宫着床;富饶而潮湿的土地便于播种和女人湿润的阴道便于性交,两者没什么区别。所以,性交受到人们的敬仰,从不与道德上的罪恶感有什么联系,反而因为其繁衍后代,而视为男女间神圣之事,正因其神圣,才不便随意公开进行。
如《易经》,强调性交是一切生命的基础,它是阴阳两种宇宙作用力的体现。系辞下第四章说:“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而许多房中书和医书中有关性的章节,也往往把性交与阴阳天地之道列在首篇。
如《素女经》:“黄帝问素女曰:‘今欲长不交接,为之奈何?’素女曰:‘不可。天地有开阖,阴阳有施化,人法阴阳,随四时。今欲不交接,神气不宣布,阴阳闭隔,何以自补?’”
如《洞玄子》:“夫天生万物,唯人最贵。人之所以上,莫过房欲,法天象地,规阴矩阳。悟其理者则养性延龄,慢其真者则伤神夭寿。”
2.女性曾是性行为的主导者
从远古时期起,红色在中国一直象征着创造力、旺盛、欢乐、光明、潜能。婚礼叫“红事”,古代春宫画中,是按“男白女赤”来画裸体的。其他的色情书、炼丹书也有“男白女赤”之说,这种颜色的联想,也表明了古代人认为妇女在性方面要优越于男子。中国的房中秘书更是把妇女描绘成房中术的掌守人和无所不知的性知识所在,把女性当成伟大的传授者,而男人却是无知的弟子。
如《素女经》,素女是房中术的掌守人,也是传说中的一位性爱女神,她在远古黄帝神话时代,就经常和黄帝讨论妇女如何性交。其他还有“玄女”,“采女”,也是性导引者。
如汉代学者边让的《章华赋》中就有:“黄帝轩辕氏得房中之术于玄女,握固吸气,还精补脑,可以长生。”
《房内记》中谈到:
黄帝问素女:“吾气衰而不和,心内不乐,身常恐危,将如之何?”素女曰:“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夫女之胜男,犹水之灭火,知行之如釜鼎,能和五味以成羹。能知阴阳之道,悉成五乐;不知之者,身命将夭,何得欢乐,能不慎哉!”
除房中术一类书中尊女性为性知识传授者之外,一般诗章中也可见到女性为性主导者。如汉代张衡的《同声歌》中有:
衣解巾粉卸,列图陈枕张。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诗中新婚女子以素女传授的性知识和性交姿势图作为与丈夫交欢的指导,从中也证实了女性是性知识传授者,也是性生活主动者。
又如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序中,叙述自己路过一所宽敞美丽的房子,他进入屋内,只见:
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淑质艳光。睹臣迁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国之公子,所从来无乃远乎?遂设旨酒,进鸣琴。……女乃歌曰:
独处室兮廓无依,
思佳人兮情伤悲。
有美人兮来何迟,
日既暮兮华色衰。
敢托身兮长自私。
……于是寝具既设,服玩珍奇。金姬熏香,黼账低垂。褥重陈,角枕横施。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臣乃气服于内,心正于怀。
这段文字,委婉而优美地描写了男女性爱,其中的女子对性爱大胆而不淫,很可见当时女性在性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此外,在春宫画册中也可见到女性在性关系中的主导性,如《江南销夏》(明代套色春宫画中最晚的版本)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画面是表现一男数女场面,往往几个女子在场陪伴,观察或辅助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