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加强历史城区保护 守住城市文化根脉

2023-11-01 15:36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郑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具体部署。青岛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要求,积极落实到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上,把历史城区探索建设成为文化自信自强的区域样本,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的新篇章。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历史城区保护

第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文化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党和国家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再部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根本的方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文化强国和民族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历史城区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历史城区是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集聚区,是推动“第二个结合”、落实“双创”的先行区。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把落实历史文化城区保护列为在各地视察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陆续走访了广州永庆坊、北京前门、大同云冈石窟、潮州古城等古迹以及山西运城博物馆、德阳三星堆遗址、汉中博物馆等文物集中展陈场馆。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苏州时又专门到访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指出该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区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核心区,青岛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建设家园的象征,已经内化为本土优秀历史文化组成部分、内化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基因和居民割舍不断的文化情怀。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的关系,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青岛文化的新高地,在实现历史城区可漫步、可阅读、可享用的同时,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高品质的生活体验。

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青岛要以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为示范,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产品,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让保护更新的成果惠及群众,体现文化建设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价值和文化价值。

讲好历史城区的文化故事。历史城区保存着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奋进的足迹,青岛内涵独特的历史建筑遗存,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折射着城市或地区的发展进程,是所有青岛人的精神家园。目前,市区两级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已完成300余处老建筑修缮保护,完成370个里院建筑、122栋文保建筑、32处名人故居、91栋历史建筑、53条风貌保护道路、25处景区景点以及“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价值要素载体的历史资料挖掘工作,形成约60万字的资料储备。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在做好上述文化遗迹保护的同时,要有立体的更新和不同时代的文化叙述,要见人见事见历史见文脉见传承。要梳理好文化传承的时代脉络,讲述好劳动人民的智慧,挖掘好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奋斗故事,要讲清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铸就的早期青岛的辉煌,坚定信仰根基。要唤醒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的文化生命,编辑出版老城区建筑、名人、产业等系列资料汇编,借鉴海内外研究近代上海专门形成的“上海学派”,培育在国内独树一帜的老城区地方研究学术圈,讲好民风民情的变迁以及背后的时代发展,阐释好不同时代“上街里”的情怀。扎实做好老城区申遗的基础性工作,借鉴厦门鼓浪屿成立“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等做法,建议成立老城区申遗研究会,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和本土专家加入,定期开会交流,深化研究,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重视注入激活现代新兴业态。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将区域历史文化遗产全面融入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双向奔赴的时代召唤。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一号工程”,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共划定了17个新消费业态集聚区,已引入餐饮美食、精品住宿、文化体验、创意零售、休闲娱乐五大类242个业态项目。在推进这些项目的过程中,要注重历史文化风貌区、新消费业态集聚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居民生活社区相互融合的特点,积极推动历史城区“产、城、人、文”开放式深度融合。善于根据历史文脉底蕴开拓新发展格局,做到浚源而流长。如结合劈柴院在民国时期积淀的演艺文化根基,引进和培育沉浸式新业态演艺项目,将其打造成为区域演艺集聚区;借鉴上海市武康路—安福路历史风貌街区聚焦文旅IP培育和国潮品牌孵化的经验,探索个性化发展道路,挖掘传奇商业故事,打造国家级“老字号”聚集展示区;借鉴西安永兴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发展的经验,在有地域特色的里院设立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区,同时招引海外优秀文化遗产项目进驻,作为对青岛文化开放性的回应和加强。总之,要善于融合发展、跨界发展,做到有热火朝天的经济发展,有立足前沿的文化科技创新,也有内心宁静的精神归宿,实现现代和传统的有机融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历史城区是百姓感受历史文化的重要体验场所,也是须臾不离的日常生活空间。要做好充足的公益留白和文化留白,在鼓励新业态注入的同时,做好公共文化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把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传承文脉,涵养情怀,坚守信仰,焕发时代光彩,提升精神力量。坚持开放式保护发展,鼓励居民参与,激活内生动力,完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居民身边,让优秀的文化不仅能被传承创新,也能反哺滋养其中的人民。通过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厚重古韵,浓彩新意,丰富和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增强城市发展的文化认同,提升城市发展的文化力量,真正实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