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市市场监管局2022年工作报告

2022-12-08 15:58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政务网
分享到:

2022年,我们聚焦企业所需、市民所盼,防疫情、稳发展,全面落实“作风能力提升年”部署要求,锚定发展主题,创新“服务型执法”理念,坚持科学精准有效抓监管、用心用情用力抓服务,以实干实绩实效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主要抓好“四个方面”:

一、创新推行“服务型执法”,让执法更有“温度感”

突出监管与服务核心职能,在全国首创“服务型执法”模式,得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广和省委市委主要领导肯定,并列为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

一是事前“体检式”监管。建立定点联系企业制度,定期访企问情问需;搭建“法规通”平台,梳理1181部法律法规,面向市场主体开展标签式法律精准推送;搭建“服务通”平台,提供线上咨询,线下专家“把脉”服务,让服务跑在监管前面,已累计向企业发出《违法风险预警提醒告知单》106份;对接24条重点产业链,开通市场监管“壮链强企”服务频道,定期邀请业内专家为企业解决问题,在政策法规、产业标准、品牌建设等方面为企业赋能。

二是事中“手术刀式”执法。坚持“轻微免罚”,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落实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107项,坚持分类、梯次、精准执法,累计为企业免除罚款6800余万元。坚持“重违严惩”,深入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等执法行动,对严重违法行为重拳出击,今年累计办理行政案件14069件,移送司法机关108件。坚持“过罚相当”,实施“有温度的执法”,确保对企业损害最小、警示效果更佳;对某美容院违法行为开出5000元罚单,同时主动协助企业,为其追回转供电费用9万余元。

三是事后“康复式”回访。将案后回访纳入行政执法必需程序,牵头行业专家、技术机构等,帮助企业找准违法症结,跟进帮扶指导。完善信用修复制度,优化信用修复流程,推出6大类信用修复举措,累计开展业信用修复11605户次。开展暖企惠企系列行动,推行“暖企行动”20条、稳外资15条、促创业17条、食品饮料产业链15条、医药化妆品产业12条等发展措施,助力企业纾困发展。

二、深入实施“三大战略”,让发展更有“品质感”

聚焦“发展增动力”,以质量强市战略为抓手,统筹推进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产业赋能,为企业助力。

一是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启动新一轮“品质青岛”塑造工程,建立1000家中小企业组成的品牌培育基础库,培育“好品山东”品牌26个,新增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89家。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国家环境监测仪器产业计量测试联盟,建设石墨烯产品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创新等国家实验室(基地),开展上合示范区WTO/TBT通报和评议。推广“质量检测一件事”,我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入选全国20个典型推广案例。全省质量工作评议再获A级等次,省级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

二是扎实开展“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试点”。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青岛市标准化创新发展资助奖励办法》,省政府发文支持我市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试点。发布《青岛市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加快构建公共服务、海洋经济、乡村振兴、“四新”经济等新型地方标准体系。我市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95项,制修订国家标准1900余项、行业标准1800余项。申报“山东标准”行动计划项目33项、国家标准验证点3项、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6项;承担的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达到15类、85项,项数和类别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三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地理标志促进运用工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平度市)”获得认定,“胶州大白菜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对接24条重点产业链,遴选培育18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组合,推进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商标品牌培育工程。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4.93件,每百户企业拥有注册商标54件,均居全省首位。

三、持续优化“四个环境”,让服务更有“获得感”

聚焦“市场增活力”,全面落实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力营造宽松舒心的营商环境、消费环境、竞争环境和法治环境。

一是保市场主体稳发展大盘。实行最宽松的“容缺容错”外资登记,成功争取国家总局“登记注册智能表单”、“企业证照集成化办理”两项改革试点,全程网办率达到100%;“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率超过90%,部门联合占比34%,有效落实“无事不扰”。坚持数字赋能,打造全生命周期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构建起“市场监管一张图”。全市市场主体达到203万户,全省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五。

二是建设“四化一高”农贸市场。深度融合城市更新建设和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开展“农贸市场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制定印发《青岛市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规范》,填补我省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地方标准空白。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农贸市场服务认证,有效提升农贸市场软硬件水平。创新制作省内首个全市农贸市场电子地图,推出6项便民新举措。今年新建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10处,创建规范化农贸市场40处,推动全市农贸市场分步实现规范化、智慧化、便民化、特色化、高品质的建设目标。

三是争创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突出“一街一特色、一区一亮点”,组织“放心消费在青岛”创建,培育范单位2.5万家,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2.8万家,发展线下无理由退货单位2.4万家。接处公众诉求30.7万件,为企业和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691万元。我市在中消协2021年度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位列全国第三、全省第一。

四、坚决守牢“五大底线”,让生活更有“安全感”

以“四个最严”抓好防疫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着力守底线、保安全。

一是抓牢冷链非冷链防疫安全。扛起占全省60%的冷链和非冷链货物的防疫监管职责,严格冷链、非冷链专仓监管,高效处置涉疫线索和货物。第一时间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及时避免企业进口非冷链货物免受“静置期”影响。规范落实药店销售“四类药品”登记报告制度,妥善处置“红黄码”事件。

二是抓牢食品药品安全。深化食品安全“守查保”行动,发现处置各类风险问题1万余个。全市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件。再次荣获“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称号,全市食品药品合格率分别达到97.92%、100%,我市食品安全评议满意度全省第一。

三是抓牢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改的闭环治理,建立“青岛市特种设备智慧监管系统”,“智慧电梯维保”覆盖率超过93%。加强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目录监管,严格落实不合格产品质量结果闭环处理;实施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入选国家总局质量技术帮扶典型案例。

2021年,共接办市民意见建议35件次,已逐项落实,全部按期办结。

一年来的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但还有明显不足:主要是“服务型执法”系统化、标准化还需要强化,成效还需要夯实;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消费环境等方面仍存在让市民不放心、不舒心、不安心的问题,等等。2023年,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走在前,开新局”为目标,聚焦市民所思所急所盼,持续深化“服务型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做“监管卫士”,当“服务标兵”,以真情实意、真招实干,让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更有体验,更有感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