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市发展改革委2022年工作报告

2022-12-09 11:27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分享到:

2022年是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开局之年。市发展改革委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六个城市”“三条主线”,扭住关乎全局的大事、关乎发展的要事、关乎改革的难事、关乎民生的实事,勇于担当、创新突破,以实干实绩开创全市发展改革新局面。

一、迎难而上保增长,全力稳住经济大盘

一是运行调度精准有力。面对经济下行和疫情反复带来的压力,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发挥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组织7轮区市“一对一”调度,开展区市现场督导服务,精准调度、精准指导、精准服务,推动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4.04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位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升,经济大市贡献持续增强。

二是政策供给加码发力。围绕保主体、稳预期,密集推出稳住经济基本盘一揽子政策措施,从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推动产业发展、培育有效需求、壮大市场主体等方面,打出稳增长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降本减负、共渡难关。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五批稳增长政策清单。1-10月,全市新增退税、减税、缓税、缓费577.1亿元,创历年新高;为1.67万户市场主体减免国有房屋租金4.32亿元。

三是内需拉动持续加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成立重点项目推进专班,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快推进年度省市重点项目。目前380个实施类项目全部开工、全部纳统,已完成投资254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8%。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2.6%和19.3%,投资企稳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培育发展楼宇经济,新增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全省促进服务性消费正向激励评价中名列第一。

二、聚焦主线抓推进,全力塑强实体经济

一是开创大抓实体新局面。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牵头制定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构建由链长挂帅、产业专班主抓、区市(功能区)主战、链主企业主建的推进体系。建立产业链“5个1”推进机制,制定链长、专班、部门、区市“四张责任清单”,梳理24条产业链重点项目库,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狠抓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是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发挥实体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统筹链长、专班、区市、链主企业力量,聚力突破24条产业链,一批龙头项目签约落地、建成投产,一批优势产业补链延链、迈向高端,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破题、加快崛起,打开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新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法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行动,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7%,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

三是专业园区推出新打法。围绕十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在全市谋划布局15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每个园区聚焦一个主导产业,建立1个工作专班、1个发展规划、1套综合政策、1支专业招商队伍、1支产业基金“5个1”工作机制,配套出台入园项目评估办法,严把项目准入门槛,“一园一策”打造高水平专业园区。目前,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3个产业园已经挂牌,年内计划再挂牌5个。

三、先行先试谋突破,全力提升城市能级

一是突破重大战略推进。参与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战略谋划争取,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等事项纳入国家方案。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五年取得突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累计提高8.8个百分点,“十强”产业增加值(不含现代海洋产业)对全省贡献率达到17%。牵头制定打造“六个城市”五年规划、三年行动方案和工作清单、项目清单,一城市一专班抓推进落实。发挥开放门户作用,主动服务融入黄河国家重大战略,31个黄河战略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青岛都市圈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莱西莱阳获批全省首个一体化先行区。

二是突破重点事项争取。出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方案,全力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热物理试验装置项目成为“十四五”大科学装置中首个获得国家可研、初步设计批复的项目。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获批建设,项目运营成熟后年交易额可达万亿元。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平台,成功争取承办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

三是突破绿色低碳发展。牵头构建碳达峰“1+N”政策体系,率先探索开展市场主体之间用能权交易,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在全省绿色发展综合评价中获得“一等”等次。成功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全国首个家电再循环互联工厂正式投产。入选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华电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实现全省重型燃气9F级机组“零突破”。实施新能源倍增计划,1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风电项目纳入省规划,3个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全市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接近一半,年可发绿电50亿度以上,减排二氧化碳290万吨。围绕打造“东方氢岛”,牵头制定氢能推广应用的相关政策,全国首座港口加氢站全牌照运营。

四、助企纾困解难题,全力服务企业发展

一是争取上级资金创新高。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额度创历年新高。争取专项债额度488亿元,居计划单列市第二位,支持268个项目建设,已全部开工;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115亿元,占全省的20%;争取设备购置贷款贴息投放8.4亿元,占全省的32.4%;争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26.3亿元,占全省的27.4%。支持3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58.2亿元。支持15家企业获批发行中长期外债额度69.34亿美元。争取6家重点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享受税收优惠4195.3万元。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REITs产业发展专项政策。

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有突破。成功争取国橡中心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产能指标免于置换,能耗指标由省级先行保障,两项工作均开创全省先河,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过400亿元。采取用能权交易手段,解决金能可降解新材料项目煤炭替代指标,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过400亿元。青特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通过省发展改革委窗口指导并完成备案。成功争取官路水库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靠前推动项目获批建设,并获9.15亿元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支持。

三是服务推进项目见成效。谋划推动5个重大工业项目列入全省支撑性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盘子,占全省工业项目总数的一半。提速推进重大基础设施,董家口至沂水铁路、青岛至京沪二通道连接线纳入国家规划,地铁三期7条线全部开工,力争4号线年内开通运营。同时,大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15家新经济新锐企业发放财政奖励943万元,为1200余家企业兑现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奖补超1.2亿元。“信易贷”获评全国“诚信兴商”典型案例。

五、用心用情保民生,全力增进群众福祉

一是民生保障更加坚实。围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样板区,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方案,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自2018年以来实现“四连降”。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建设,我市国字号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零突破”。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激励城市、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康复大学等4所院校入选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清单。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向低收入群体发放一次性价格临时补贴3180万元,惠及困难群体59万人次。

二是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粮食安全基础持续稳固,全市完成夏粮收购58.5万吨、创历年新高,秋粮收购进展顺利,原粮储备数量居全省首位。能源运行保障支撑有力,成功应对迎峰度夏高峰挑战,电力保障负荷最高达1191.4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岛城500千伏输变电项目全线开工,明年投运后,东岸城区电网保障容量将提高60%以上。全力保障疫情物资供应,第一时间向疫情发生地紧急调运物资13万吨,帐篷、毛毯等1.26万余件,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年来,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疫情冲击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项目投资后劲存在不足,重点领域改革有待深化,民生服务保障仍需加强。去年通过市民评议、行风在线等渠道共收到社会各界500余条意见建议,目前已全部办结,需要长期推进的也在持续落实。

2023年,市发展改革委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统筹推进“六个城市”建设,突破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努力推动发展改革工作走在前、开新局,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