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谜联竞说端午节

2020-06-22 16:32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节日。“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角黍”即粽子。端午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菖、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下面我们从“端”、“午”二字的古文字形来解读端午节所承载的传统民族文化。

“端”原来写成耑,后来才加了立字旁。耑是象形字,甲骨文像草木初生之形。字的上部像植物初生渐生枝叶的形状,中间一横代表大地,下部则像其根须的形状,上部的点代表土。《说文解字》:“耑,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古人在造耑这个字的时候,是用它表示植物快速生长的样子,并引申出“初始”、“快速”的意思,所以有些耑字旁的字就有这层意思。如“湍”表示水流得很快、很急。“喘”表示呼吸很快、很急。如“端”表示初始、开端。

《广韵》:“午,交也”;《古今韵会》:“一纵一横曰旁午,犹言交横也”。“五”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两个筹码交叉形,或于上下各加一平横筹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知午和五是同音同源字,它们都有纵横交错的意思。如午道,是纵横交贯的要道;午时,是白天十一时至十三时,正是阳气极盛、阴气始生的交午之时;五花肉,并不是指五种花色的肉,而是指肥瘦相间的肉。这也是为何古人将农历五月称为午月的原因。

因此,“端五”即“初五”。“五”又与“午”相通,故端午即农历五月的初五,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节又叫做“端阳节”。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地方都进入了高温多雨的季节,这样的环境特别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因此进入快速生长阶段,而蛇虫鼠蚁等动物的活动日渐频繁,各种细菌也开始滋生。所以端午节最初是为了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挂艾草是用来驱虫的,而雄黄是一种像石头一样的矿物质,有剧毒,动物吃了会死掉,可以用来驱妖、避邪、杀虫。所以端午节就有了挂艾草,喝雄黄酒的习俗。在古人眼中的五月是个“恶月”,阴阳相争,生死其分,五月初五更是恶月中的恶日,所以,这期间的一切行事都以静养安息为主,尤其注重端正自己的行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舍弃家园,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在端午节这一天新增了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习俗。 

端午节这天,不少地区的灯谜组织、灯谜爱好者喜欢举办寓教于乐、人们喜闻乐见的端午猜谜活动,灯谜的题材围绕端午这个主题而创作。如“端午(猜一成语),端有先的意思,午在地支中对应马,所以谜底是:一马当先”;“端午前后(猜一字),‘端’的前面是‘立’,‘午’的后面是‘十’,所以谜底是:辛”;“端午前夕(猜一老舍作品),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那么端午前就是五月初四,夕扣合夜,所以谜底是五四之夜”;端午(猜一中药),端有正的意思,午对应马,所以谜底是正马”。

此外还有一些以端午和粽子为谜底的谜。如“马年伊始(猜一传统节日),马年对应地支中的午,伊始为开端的意思,所以谜底是端午”;“傍山而立,无言相许(猜一传统节日),这条谜用到了增损离合法,相当于数学中的加减法,将‘山、而、立’组合成为端,‘许’去掉‘言’为‘午’,所以谜底是端午”;“标字多两点(猜一食品),这条谜需用用到数学中的加法,将‘标、字、两点’打乱重新组合就可以得到谜底,所以谜底是粽子”;“珍珠白姑娘,许配竹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猜一食品),这条谜属于事物谜,主要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对事物的外表、形体、特征等方面进行描述,所以谜底是粽子”。

“日逢重午,节序天中”。文人在端午节这天还喜欢通过书写对联来直抒胸臆。如:“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上联描写饮雄黄酒,身体内的正气特别能消除五毒。下联龙舟竞渡夺取紫色锦标。这是一种遗留下来的风俗。众所周知,爱国诗人屈原为楚国三闾大夫,五月五日沉汩罗江,后人纪念他,以划龙舟竞赛为祭祀活动,故称“锦标夺紫”。如:“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这副对联描述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和一项重要活动:家家户户在门口悬挂艾叶,以辟毒驱邪;各地纷纷举行龙舟竞赛以“尊贤吊古”纪念屈原。“千户”“万人”“四海”“八荒”分别反映出端午习俗的人数之多和地域之广。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描写端午爱国情怀、端午民俗、端午乡愁的对联,如:“时逢端午思屈子;每见龙舟想汨罗。”“龙舟竞渡,不忘楚风余韵;诗台抒怀,更忆圣哲先贤。”“艾人驱瘴千门福;碧水竞舟十里欢。”“酒酌金卮满;盘盛角黍香。”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高清看青岛

频道精选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