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本站公告 > 正文

浓浓深情 乡愁可寄——“山东乡音关东行”孙吴县平度村村民访谈录

2018-10-11 18:50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10月11日讯(通讯员 宗绪昌)八月的塞北大地,正是小麦收获的黄金季节,广袤的田野上麦浪滚滚,玉米乐开了怀,水稻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大豆盈满了粒,田间一派色彩斑斓的丰收景象。

8月13日至23日,由平度市人民政府主办,平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山东乡音关东行”文化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平度村、吉林省靖宇县举行。在报道这次文化交流活动的间隙,笔者与平度电视台专题部主任袁延杰深入到平度村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移民、奋斗经历、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及对家乡平度的思念之情。

据了解,孙吴县89%的居民为来自中原各省份的移民后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山东人。西兴乡平度村是诸多村屯中比较典型的移民村,始建于1957年。建村初期叫兴南大队第六生产队,隶属于孙吴镇。1964年县政府从孙吴镇划出20个生产队成立兴北公社,平度村隶属于兴北公社。1967年更名为庆丰大队。1976年9月成立西兴垦区,平度村开始隶属于西兴垦区(1977年西兴垦区更名为新兴乡,1981年又更名为西兴乡)。1980年,由于本村70%以上的村民是山东平度人,所以改名为“平度村”。现在,平度村共有320户、706人,占地面积48平方公里,拥有各类耕地2.7万亩,村集体固定资产1500万元。

李友财(平度村党支部书记),苗建坤(平度村村主任):

“虽然说到东北生存多年,父亲那辈就来到孙吴县,我是本地生人,但是从小受父母的影响,我一直不忘乡音。想起老家的话,说起老家的话,感觉特别亲切。”李友财说,这次“山东乡音关东行”文化交流活动走进平度村,听到乡音以后,感觉这种热血澎湃的亲情又上来了。平度市和平度村,历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与情分,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心和根是连到一起的,血脉相连,手足情深。李友财希望老家平度人,能够到平度村多来走一走、看一看,寻觅乡音,接续乡情。

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必有源。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批山东平度移民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离开家乡,陆续来到孙吴县,以山东平度人特有的勤劳、智慧和勇气,在塞北边疆艰苦创业,谋求发展,充分展示了平度人勇于拼搏、敢于吃苦、艰苦创业的良好精神风貌。他们为家乡争了光、添了彩,让老家的平度人为他们感到骄傲与自豪。

“俺父母那辈就来到平度村,我是在平度村生、平度村长大的,故乡啊,就如同一棵情感树的根,牢牢地深埋在我的心野,每当回想,心里就暖暖的。”苗建坤说,家乡平度市开展的“山东乡音关东行”文化交流活动走进平度村,穿戴整齐、手拿舞扇的村秧歌队,便以欢快活泼的东北大秧歌迎接远道而来的“老乡”。听说老乡要来平度村,村民们提早创排了新秧歌、腰鼓舞。

文化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情感的纽带。文化是高山,厚重深远;文化是大海,海纳百川;文化是美酒,历久弥香;文化是流水,源远流长......此次“山东乡音关东行”文化交流活动,跨越空间距离,把吕剧这一国家“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白山黑水之间,给人以精神享受。由平度市吕剧团在孙吴县平度村演出的传统吕剧《龙凤面》《姊妹易嫁》,演出仿佛一碗好酒,观众却沉醉其中,演员们谢幕几次,观众还不肯散去。

吴清喜、常蕙兰夫妇(平度村村民):

吴清喜、常蕙兰夫妇是1972年从平度市明村镇移民来到孙吴县平度村。当时,老家平度的生活条件差,连温饱解决不了,二人背井离乡,来到了4000里之外的黑龙江省孙吴县平度村。经过夫妻二人艰苦创业,用了10年的时间盖了4间新房。通过不断地开荒,耕种的地越来越多,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常蕙兰回忆说,开始,村里分地平均一个人一垧(一公顷),丈夫思想转变得早,能吃苦,他就开始开荒,开荒很不容易,树桩较粗,慢慢挖坑,用炸药炸开。每到冬季,别人在家里猫冬,夫妻俩就上山,骑上自行车去清理林子,再抠树疙瘩,几年时间开5垧地,开垦的荒地在平度村是最多的。

靠着平度人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干劲,吴清喜夫妇通过不断开荒,成为村里拥有耕地最多的家庭。吴清喜夫妇共生育了三个女儿,如今到70岁的年纪了,两口子把地分给了女儿家耕种,自己乐享清福。

“俺这把年纪方言改不过来了,也不想改,说家乡平度话多好。孩子和父母说话用山东平度家乡话,到街上去说普通话,孩子在村里都说平度话,因为平度人占多数。生活习惯也跟当地不一样,平度人就愿意吃大馒头,大米再好平均一个礼拜也吃不上一顿。”常蕙兰说。

一生永远不会忘记的路有一条,就是回家的路。“每当静下心来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念家乡的亲人,想念家乡的自然风光,想念小时候生养自己的故土......”常蕙兰动情地说,从东北回关里,从潍坊下火车,坐汽车一到明村,哎呀心里可得劲了,觉得到什么时候那是老家。以前有她妈在,一年一趟,妈不在了,去年按理说不应该回去了,不行,说回就回,头一天还玩打扑克,第二天闺女女婿说回关里,说走就走,跟着车就回到家乡平度,夫妻两人跑关里家最勤了。

卢太宽、兰美芝夫妇(平度村村民):

现年63岁的卢太宽,是在老家平度出生,1958年跟随父母到吉林省长白县宝泉山乡落户。1977年春节回乡探亲时,碰见了一个从孙吴县回乡探亲的老乡,在老乡的介绍下,他在1977年的正月来到孙吴县平度村。

“当时在平度村落户没有技术的人户口落不上,也巧,1977年,平度村正在开发建设,需要个烧窑的窑匠,我在吉林干了两年烧窑,所以在平度村就留下来了。”卢太宽介绍说,村里建了个小砖厂,那时候都是人工抠砖坯子,烧一年窑烧的很成功,后来,他在村里又开始干木工活,到了冬天大队里有个木匠铺,卢太宽在生产队木匠铺里做过家具。卢太宽和妻子兰美芝还从事过多种经营,种植过人参、割过大锯、加工过木头。1986年家中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1998年以后的几年间,村里开始大面积开荒,卢太宽购买了链轨车开荒,并给别人揽点活干,挣一部分钱。现在,卢太宽共经营土地400多亩。有一年,卢太宽夫妇种植的小麦产量创了孙吴县的记录,一晌地突破了5000公斤大关。卢太宽说:“不光是俺们,凡是平度人都认干,能吃苦、过日子、守规矩。”

如今,夫妻二人都已年过六十,耕地都交给了儿子打理,有时候帮儿子忙,开车拉粮,两口子开始追求各自喜爱的精神生活。兰美芝喜欢跳广场舞,就和村里的姐妹们组建了夕阳红舞蹈队,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卢太宽喜欢拉二胡,也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几年卢太宽到县老年大学上学,学拉二胡,拉吕剧,他还自制二胡,现已做了十来个,平度村有个唱吕剧的,一个礼拜去他家一次,一待一天,吹拉弹唱,因为都是山东人,都是平度人。

怀旧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种对既往的留恋。“屈指算来,离开老家平度到东北正60年了,家里近便亲戚没有了,老房子也拆没了,但还是想念老家......”,卢太宽说。说着,妻子兰美芝插话说,一开始回趟老家,买不上座站着走,有时候一站十多个小时,一直站到秦皇岛。这些年回趟老家坐卧铺、坐飞机,真方便。一到了关里,一听列车员说话,就是关里味山东味,心里就感觉不一样。现在,老家村里没有什么近便亲戚都是远亲,但是就想回去,都出五服的老大娘了,回去就去一趟看看。家里的亲戚说,老家的房子就在这里,都拆了没有了。虽然房子拆了、没了,但每次回到老家,都会到老屋的地方去看上几眼,不由地眼泪夺眶而出。

乔玉花(平度村村民):

“俺公公刘永祥在世的时候常跟家人讲述他当年闯关东的经历。1934年,他长途跋涉,一边要饭一边给人家干点活挣点钱,慢慢从南往北走,来到了孙吴县。当时的孙吴县简直不像样。他曾给日本鬼子修过炮楼、修过铁路,还让日本鬼子抓去当过劳工。”乔玉花说,白天修铁路干活,到晚上日本鬼子把他们赶到八面透风的破房子里面。也没有褥子没有被,给几个麻袋片,往里面一扔,就盖身上。有好多人白天干活还好好的,到了晚上就冻死在里面。为了活命,刘永祥瞅时间就跑出来了,到处东躲西藏。后来解放了,开荒,种地,自己买的牛、买上小拉车。国家号召成立互助组、合作社,他把自己的车、牛和地,首先作为互助组合作社的启动基金,并与几家亲戚联手成立了一个合作社,他成为第一任村长。

在世时,刘永祥常对家人说,以前收割黄豆,好多人连把镰刀都没有,在冰天雪地里直接用手拔豆秸。可以说,山东平度人把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勤劳质朴的风俗习惯、坚强耿直的性格带到了东北,带到孙吴这片热土上。

现在,乔玉花的丈夫刘登国已从县养路段退休,女儿在哈尔滨一所大学里任教,儿子在县森林消防大队工作。刘登国夫妇在平度村生活了40多年,老家的乡音未改,老家的风俗习惯也一直保留着。“说到乡音吧,要改也能改,就是不想改。生活习惯基本上全部还是咱们老家的习惯。”乔玉花说。

人跟花草树木一样,也有着生命的根脉,这根脉就是生养自己的故乡。乔玉花姊妹六个,她排行老二。远在平度老家的母亲已经92岁高龄了,依然身体康健。她几乎每年都要回乡探亲,看望年迈的母亲。

刘成志、刘成瑞兄弟(平度村村民):

兄弟二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从当时的平度县崮山乡黄山后村闯关东来到吉林省。一路打拼,兄弟俩最终定居在了黑龙江省孙吴县平度村。

当旋转的日月星辰托举出明天,又挥手把今天变成昨天,变成记忆,昨天的记忆便只会愈去愈远。但有的记忆,不管走了多远,却能迅速召回。

“刚从平度到东北这个地方,为了生活,白天上山打柈子,一打就是十二三个小时。一来到这儿根本落不下户,没有地,就得出去上山干活打柈子。”刘成志回忆当时情景仍记忆犹新。从吉林来了孙吴县后,哥俩起早贪黑,一起抬大木、上山装车,以维持家庭生活。刘成志1977年参军,1981年转业后去吉林,1986年春到平度村。刘成瑞于1984年从平度老家到平度村居住,现任西兴乡永丰村党支部书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俺家买了拖拉机开垦荒地,起早贪黑,一天恨不得24小时干。”刘成瑞的妻子张美芳介绍说,那些年,为了开荒,早晨四点来钟起床下地,共开荒15公顷,再加上生产队分的共拥有耕地450余亩。丰产的年份能收入五六百袋(每袋90公斤)豆子,不丰产时二三百袋。日子从白手起家,靠着两个肩膀扛个头,地无一垄,房无一间,一步一步艰苦奋斗干出来的。

张书成(平度村村民):

“我是1977年跟着三哥张书忠从老家平度张家村来到孙吴县平度村安家落户,父母都在关里平度老家,3个哥哥、1个姐姐、1个妹妹都在平度。”张书成回忆说,到平度村40多年了,时光如水,当年的小伙,如今快上60岁数了。

道路连接过去,通向未来。他母亲2007年去世,健在时,张书成一年回一趟老家。据张书成说,今年秋收拾掇完庄稼再准备回趟老家平度。

梦想、奋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在,张书成与儿子张军耕种1000亩土地,成立了“孙吴县祥泰合作社”,一年下来,纯收入30多万元。儿媳妇在县城开办一家美容院和门市,女儿搞餐饮业。用张书忠的话说:“这日子过得真美”。

波澜壮阔风雨路,一跃千里快哉风。平度村是一片厚重而多情的黑土地,平度村人在追梦的征程中交融激荡,平度村梦魂的蓝图在平度村精神的激励下,必将描绘得异彩纷呈,平度村百姓的幸福生活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平度村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瞩目平度村!我们期待平度村!我们祝福平度村!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