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青岛①】创作图书让她成了“青岛通”

2018-05-28 14:33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开栏的话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有着共同的向往——在青岛工作生活。他们有的在青求学,有的在青任教,有的从事贸易,有的专注科研,有的结婚生子,有的还成为荣誉市民……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人来青岛学习、工作、生活,其中近五年就有1.5万人次外国专家在青岛,有9000余人长期工作在这里。

在2018上合组织峰会即将在青岛举办的春天里,本报记者走访了在青岛的外国朋友,听他们讲述与这座城市交融、互动、最终“爱上”的故事。“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而青岛“是爱,是暖,是希望”,在这美丽的季节里,青岛敞开热情的胸怀拥抱世界、拥抱各国朋友。让我们相约上合,在这座富有活力、时尚美丽、独具魅力的东方名城共筑梦想,共创辉煌。

从今天起,本报全媒介平台推出“爱上青岛——外国人在青工作生活故事”系列报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俄语系外教伊娜:

创作图书让她成了“青岛通”

38岁的伊娜是俄罗斯人,2015年从哈尔滨市来到青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俄语系任教。三年里,伊娜无数次乘坐隧道6路公交车来到胶州湾东岸,但目的地各不相同——有时候到栈桥、海底世界等旅游景点,有时候去中山路、大学路等老街……

在这座城市里走走看看,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聊聊天,是伊娜认识青岛的一种方式。“这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随着对青岛城市了解的不断加深,伊娜愈发感受到这一点,“我已经在中国生活了9年,曾到过中国20多座城市,青岛给我的感觉最特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俄罗斯籍外教伊娜准备为学生授课。杨志文 摄

“这座城市建置时间不长,但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成绩让人瞩目”“这座城市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风格也有特色”“这座城市有温度,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对外国人非常友好”……交谈中,伊娜用流利的汉语细数着自己的感受,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

伊娜记得,去年6月,她感冒引起肺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那段时间里,朋友和同事们对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有的朋友每天到医院陪我几个小时,有的为我准备晚饭,让我非常感动,”伊娜说,“青岛给我家一般的感觉,让我感到幸福、不孤单。”

用脚步丈量城市,伊娜还有一个目的:为《青岛旅游俄语》修订做准备。伊娜是《青岛旅游俄语》的作者之一,2015年,她来到青岛工作后不久,同事孙大满教授就邀请她共同完成一部俄文著作,向俄语国家的朋友推介青岛,伊娜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从整理中文素材到翻译成俄文,再到印刷出版,一年多时间过去,伊娜付出的汗水有了回报。翻开这本厚厚的著作,记者看到,全书共有29万字,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青岛概况、节庆风俗和各区市旅游景点、驻青高校等。

对伊娜而言,创作过程是辛苦的,同样也是幸福的。“我不仅要查阅资料,还要浏览新闻了解青岛新变化,更要通过实地探访感受城市脉搏。”伊娜回忆说,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的她,渐渐成了“青岛通”。

伊娜讲青岛的历史头头是道,对青岛的旅游景点和美食等更是如数家珍。“八大关景区有很多俄式建筑,很多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俄罗斯人并不了解,我希望我的这个发现能带给大家帮助。”伊娜说。

在伊娜看来,创作《青岛旅游俄语》,让她从中有很多收获。“我在走街串巷时发现四方路有一家包子铺很火爆,尝试了一次后就爱上了这种美食。”伊娜说,除了包子,她还特别喜欢饺子等面食,“休息时间,我经常到中国朋友家中做客,学着做一些胶东美食。”

工作中,伊娜承担俄罗斯文化、基础俄语等几门课程,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提高俄语水平。“伊娜老师的课很有感染力,她对青岛的了解程度,让我们感到惊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俄语系大二学生周照婷说,“无论旅游还是美食,她总会带给我们惊喜。”

空闲时,伊娜通过网络学习汉语。她告诉记者,早在大学时代,她就对汉语产生浓厚的兴趣,2007年,伊娜和家人搬到远东居住。在那里,她一边工作,一边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如今,伊娜依旧初心不改。“除了学好口语,我还要努力多看一些中国文学作品。”伊娜说,就在上个周,她刚读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阿Q是一个经典人物,在俄罗斯也存在,这也显示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不止强烈吸引着伊娜一人。“我的妈妈也对这座城市情有独钟。”伊娜说,几乎每年,她的母亲都会来青岛,然后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虽然我的家乡离这很远,但从俄罗斯有飞机直飞青岛,很方便。”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