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时政类> > 正文

乡村振兴进行时人才篇:打好“乡情牌 ”把人才留在农村大舞台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责任编辑:曹乐平 2018-04-27 11:56:21 字号:A- A+

乡村振兴,人才为本。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和保障,离开了人才,乡村振兴就难以实现。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前进挡”,让年轻人“回归”是实现乡村振兴关键的一环。

青岛即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宋克光团队,10多年间累计引进了数千个蔬菜新品种,推广了上百个菜种,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崂山北宅的姜兆考此前是一家拥有16个分公司的集团股东,却毅然返乡创业,致力于将崂山特产销往全国……这些从农村走出来并学有所成、业有所成的人,都怀有深深的乡情,他们返乡创业、招商引资,带来实打实的真金白银;他们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指点迷津,让当地多有建树、少走弯路。

A

区市样本·即墨

技术创新

扎根农村帮菜农“种财”

素有“蔬菜之乡”的即墨移风店镇,靠着种菜,让大沽河沿岸的上百个村庄富了起来。当地的菜农说,之所以能靠种菜发财,是因为这里有一支特别的“专家团队”。每年引进培育的数百个新菜种,让这里的农村充满了绿色生机。近日,记者采访得知,位于移风店镇的即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10多名技术人才,就是菜农口中的专家团队。

在农村长大的宋克光,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异,父母希望他长大后能跳出农门,从事一个“体面”的工作。但高考报志愿时,他偏偏选择了农业院校。2005年,宋克光以优异的成绩从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之后来到青岛即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工作。移风店镇素有蔬菜种植的传统,但是群众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识落后,蔬菜品种严重老化,基本都是“靠天种菜、提篮叫卖”的传统模式。这一切不仅没有吓退宋克光,反而激起他的工作热情。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蔬菜大棚,经常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大家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实施大棚种植。

为了惠及更多菜农,宋克光开办了“夜间课堂”,针对性讲授农业科技知识。由宋克光牵头组成了一支团队,利用农业高新区“周二大课堂”平台,定期定点开起了“农业知识夜间课堂”,同时,几名技术人员每人负责联系一个村庄、两户菜农,作为重点对象予以培养,使之成为本村的技术骨干。短短几年间,周边几十个村庄纷纷建起了菜棚。如今,移风店镇的菜农年收入平均达到5万元左右。

10多年间,宋克光和同事累计引进了上千个蔬菜新品种,其中已经推广的有近百个菜种,比如:欧粉番茄、吉尔尖椒和瑞丰甘蓝等新品种,已经走上了市民的餐桌。作为青岛“菜篮子”的即墨移风店,是青岛蔬菜最大的种植基地之一。优良的菜种,不仅让菜农收益高了,而且还节约了大量土地,让当地的蔬菜种植,走上了一条高效、高产道路。

“移风店镇区位优势明显,光热水土资源丰富,蔬菜产业影响深远,因此在移风店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建设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突破之举。”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青岛(移风)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以“高端化、精品化、特色化、集群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开拓现代种业发展新局面。

宋克光(左)指导技术人员育苗

B

区市样本·崂山

销售创新

返乡创业崂山特产搬上网

在商海打拼多年,崂山北宅人姜兆考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老家的山山水水。为了实现自己的家乡梦,他狠心关闭每年产值上千万元的工程公司,回到北宅当起了一名现代菜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互联网他把北宅大白菜卖到了北上广,让北宅的土特产名声大振。

1996年,退伍后的姜兆考创办了一家市政公司,几年下来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也算小有成就,却总有一种想回家的冲动。“我从小就在北宅长大,最喜欢吃的就是自家人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姜兆考说,他发现邻居们种植的蔬菜品质虽然很好,但并没有在市场上产生太大的影响力。

2012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富农惠农的政策,姜兆考决定回家种地。“农业大有可为,我想当一个新农村经济的领头人,带领更多人做好本地特产生意。”姜兆考亲自下地劳作,逐渐从一名生手成为了行家里手。后来,他提出了统一配发种子、统一耕种时间和行间距、统一施肥、统一喷洒无毒驱虫剂、统一质量把关、统一冬耕的“六个统一”标准,以保证订单产品品质。

2017年,姜兆考注册了青岛秉煜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并且专门注册了“北宅”商标(用于新鲜蔬菜等农产品)。后来为了抱团取暖,姜兆考还积极联合从事农产品生产及经营的单位,在2017年9月20日成立崂山区农产品商会,会员单位达到了36家,涉及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配送、研发等相关行业。2017年冬天,借助互联网,姜兆考把北宅大白菜卖到了北上广,实现产值300多万元。

在崂山区工商联(总商会)、崂山区商务局等部门的帮助下,今年1月30日,崂山区农产品商会联合京东集团正式开通了在京东商城的崂山特产馆。目前已经有王哥庄大馒头、崂山茶、崂山海米等32种崂山特产亮相崂山馆,市区用户订购最快在两个小时就能送达。今年内,入驻崂山馆的特色产品数量将达到上百种。崂山馆开通后,采取严格的准入制度,甄选有资质的企业进驻,进一步激发电商参与积极性,努力打造一流的电商平台,成为促进崂山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崂山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问题的重要载体,也为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作出积极贡献,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崂山特产,让崂山特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崂山上到处种着农产品

C

区市样本·平度

思想创新

成立“学院”培养新型农民

眼下正是农村播种土豆的时候,但是在平度市仁兆镇沙北头村的葡萄大棚里,村民却在忙着收获套种的土豆。新鲜上市的土豆卖到了7元一公斤,亩产量已经达到了6000多斤。在当地的“庄户学院”里,类似这样的实用技术特别受村民欢迎。

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桂欣的带领下,沙北头村从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到创建农民创业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再到成立“庄户学院”为农民引“智”,实现辐射带动作用,在乡村振兴路上,5年实现三大步,每走一步,都可谓“与时俱进”,王桂欣带领沙北头村走上振兴之路。

种一亩蔬菜一年能有3万元的收入,而盆景葡萄的引入,直接将土地收益增长到了每亩30万元,这就是高端农业的魅力。沙北头农民创业园现在已经拥有千亩示范种植基地和盆景葡萄工厂化生产基地。目前,园区已入驻11家创业实体,安排就业岗位106个,全年出口创汇3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00元。带领全村步入小康后,王桂欣又做了一件特别有远见的事,就是成立“庄户学院”,帮助农民从思想和思维模式上“脱贫”。王桂欣自己就是农民出身,他认为禁锢农民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思想守旧。2016年,王桂欣在原来“农家学堂”的基础上,在沙北头村成立“庄户学院”。

除了定期请外来的专家教授讲课,“庄户学院”还从种植大户、蔬菜购销大户等能人里选拔出本土老师。66岁的王财瑞就被推选为“洋葱师父”,他一亩地能种出22000斤洋葱。如今,沙北头村“庄户学院”已经为全镇培养了2000多个新型农民,同时帮助全镇50多个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

“这些年来,我们村成立了合作社,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立了‘庄户学院’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下一步,我们要立足优势,做好乡村振兴。”昨天,王桂欣告诉记者,他们村将继续扩大农民创业园规模,在继续推广盆景葡萄的基础上,把引进亚热带水果栽培作为三年创新目标,力争今年把引进的盆景荔枝试验成功,每年培育引进一项新产品。走工厂化高效农业道路,把农业种植通过盆景的形式送进城市,大幅提高土地效益,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声音

市农委党委书记、主任由翠玉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围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我们将大力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市农委党委书记、主任由翠玉表示,青岛将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办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市办实事,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建设,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由翠玉介绍,一系列人才举措将陆续启动。比如,在第三轮市派“第一书记”村将建立75处农民田间学校,促进经济薄弱村劳动力技能和素质提升;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等“新农人”发展,发展创业创新经营主体1000个,扶持返乡下乡人员成功自主创业1万人,带动就业12万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推广,深入开展“四联四送”活动,组织农技人员1000人,深入农户,服务农时,通过送技术、送项目、送政策、送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咨询和指导示范等。

政策

鼓励扶持返乡创业

“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结合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深入实施大众创业扶持行动,鼓励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以及农村青年等人员返乡创业,对符合规定的返乡创业园区进行奖补,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落实新一轮就业促进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农民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精准扶贫,确保有就业、创业和培训要求的农村贫困人口帮扶率达到100%。”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纪敏表示,围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施“百万人才聚青”行动、留学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同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服务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