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时政类> > 正文

强化陆海统筹 经略蓝色国土 开启海洋强省建设新征程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2018-01-30 09:23:13 字号:A- A+

2017年,我国在南海全球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烟台企业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自主总装集成的“中集蓝鲸1号”承担此次任务。(资料图)

2017年,我国在南海全球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烟台企业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自主总装集成的“中集蓝鲸1号”承担此次任务。(资料图)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代玲玲 刘一颖

山东全面发力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最大优势和潜力在海洋。全省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海洋高级科技人才占全国的50%以上。

然而代表委员们也谈到,目前我省很多海洋科技成果在省外转化,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9%左右。下一步要强化陆海统筹,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守护好碧海蓝天,开启海洋强省建设新征程。

按照海洋经济发展规律,谋划海洋强省建设

海洋强省建设,是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题中之义。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伟委员说,2017年我省出台《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并成立了省海洋发展战略规划领导小组,正在制定海洋发展战略规划,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按照海洋经济发展规律,谋划、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陆海统筹,整合沿海港口资源,优化口岸布局,谋划推进青岛港、渤海湾港、烟台港、日照港四大集团建设,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张伟认为,这抓到了“点子”上:“山东港口吞吐量居沿海省份第二位,但一个问题是,港口各自为战、恶性竞争,降低了整体效益。港口资源整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途径,是大势所趋、规律使然。”

科技是海洋强省建设的驱动内核。山东海洋科研力量居全国第一位,但“孔雀东南飞”,很多科研人员到外省立项、转化成果。“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中单独制定详细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发展指南、科技立项指南,从源头上改变海洋科研项目立项少、课题小、脱离市场需求的现状。”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主任李春虎委员表示,还要注意以产业发展吸引科研成果落地,构建大中小企业结合的海洋产业创新生态群落。

建设海洋强省,要有陆海统筹的思维。乳山市市长宫本杲代表说,2017年乳山市调整养殖区划,在离岸10公里以外的洋面上,规划了48万亩海洋牧场,养殖最适合乳山海域的牡蛎。海岸线则腾出来,恢复天然风貌,发展休闲旅游,同时规划牡蛎小镇、牡蛎研究院,“海陆一盘棋”进行。

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政府的职能要科学设置,同时加强组织协调。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王建中委员建议,我省应整合涉海管理职能,成立一个海洋经济综合牵头部门,担起建设海洋强省的牵头重任——他观察到,现在海洋经济管理的职能分散在海洋渔业、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力量分散、协调难,不利于统一谋划、快速决策。

省政府参事、列席政协会议的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原行长于泽水建议,海洋强省应用好金融力量,建立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公司,不能就本土讲本土,要注意借助国家资金。他还建议,专门成立一个海洋发展银行,支持海洋经济发展。

“透明海洋”工程,破解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瓶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强化“智慧海洋”建设。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所长张涛委员认为,这抓住了新时代海洋开发的牛鼻子。“搞海洋开发,要把各种海象状况了解透明,途径就是‘智慧海洋’。”

张涛讲了一个故事。2014年11月,海下40米深处的一股“寒流”,让大连獐子岛集团的超百万亩扇贝绝收,损失11亿元。原因就在于对洋流、冷水团没有预报预警手段,甚至扇贝死了还不知道。

张涛所在的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一家海洋仪器仪表所,他们研发的浮标和仪表,将传感器放置到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海下1000多米深处,为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提供数据。他注意到,广东、福建已经提出“智慧海洋”建设,并购置了一些监测设施。

“我省也应布设这样的海洋观测网络,帮助水产养殖、港口建设、捕捞航运等。”张涛说,在我省海域主要经济活动区域布网,投入只需3亿-5亿元,避免一场灾害就回本了。而且,国家正在推进“智慧海洋”工程,我省完全可以争当国家“智慧海洋”建设示范区,争取国家资金扶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强海洋生命健康、海洋高端装备、海水利用、绿色海洋化工等产业。威海正洋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伟代表说,我省目前的对虾、扇贝、鲍鱼、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水产养殖多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他建议,我省应该选取主攻方向,加大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突破一些共性关键技术,带动广大养殖户一起转型升级。

周伟在调研时还发现,对养殖户的宣传培训不够, 养殖户还抱着老一套去操作。他建议,要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下基层,将国家推广的良种、养殖保险等好政策,送到养殖户身边。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也是我省的优势产业。青岛西海岸的船舶海工大企业扎堆,已经形成了几百亿的规模。青岛市黄岛区区长李奉利代表认为,优势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靠核心技术突破,也靠产业组织的创新。去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了包括船舶海工在内的4个千亿级产业发展联盟,企业通过联盟互通有无、抱团出海。“比如一家船厂只能做模块却做不了船体,客户可能就不找它。但现在有了联盟,联盟企业可以捆绑式地接单,拓展了发展空间。”李奉利说。

海洋强省,有关政策要跟上。靖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云川代表说,目前山东远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但我省远洋渔业企业小、散、弱,装备陈旧。他说,根据国家政策,当前提升渔业水平主要靠老旧渔船更新改造。远洋渔船很贵,小企业更新很吃力。好在国家有这方面的补贴。对这块补贴,浙江、福建、深圳等省市有1:1的配套,而我省没有。为获得补贴,我省有些渔船加入外地籍,这样势必影响山东渔业发展。他建议我省出台配套政策,扶持老旧远洋渔船更新改造。

要生产也要生态生活,让海洋永葆生机

海洋不仅是生产空间,更是重要的生态空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试点,扎实推进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

去年12月19日,随着北长山岛嵩山上的最后一根风机被“拔根”,分布于长岛县4处岛屿的80台陆域风机全部拆除,长岛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为做好长岛的保护开发,去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推进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禁止各类工业项目上岛、严控围填海活动、修复受损岸线山体,要把长岛打造成蓝色生态之岛。

长岛县县长李俊杰代表说,生态保育,是长岛的第一要务。在拆除风机和岸线破旧建筑基础上,今年长岛还将实行进岛车辆和岛内机动车总量双控制,建设新能源公交体系,推行垃圾分类,提升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实施新能源供暖替代,完善供水、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加快山海林岸滩一体化生态修复保护。

按照我省部署,长岛还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游船、游艇、低空、休闲渔业等旅游新业态;提高渔业科技化、装备化水平,近海养殖向深海转移,建设大型智能化网箱,养殖黄条鰤等高经济附加值鱼类,打造多功能海洋牧场。李俊杰说,目前来看,转产转业渔民旺季从事“渔家乐”,淡季通过电商销售海产品,收入比之前不减反增。

“民心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对海洋到底需求什么?不仅仅是吃鱼吃虾、造船跑船。人们为什么喜欢向海边聚集?因为海洋给我们提供了休憩娱乐的地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孙松代表注意到,这几年,旅游产业比其他产业发展都快。

孙松说,海洋强省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10年以后,山东会不会在全国走在前列,归根结底要看我们生态文明能不能做得特别好,看产业在原来的基础上是不是更清洁了、更健康了、用新技术来带动了,老百姓是不是更满意了。

省淡水渔业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李秀启委员,非常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他说,2017年,我省出台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海洋生态补偿制度,海洋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居全国前列。

李秀启说,今年我省将重点实施蓝色港湾等工程,在全省沿海全域推行“湾长制”,加快编制《山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他建议,对违法排污、非法围填海、占用岸线等行为,要像对陆地“环保风暴”“拆违拆临”一样零容忍。另外,抓紧建立健全海洋资源用途管制、有偿使用、生态赔补偿、环境综合治理等制度体系,确保生态、集约、高效用海。

海洋强省,科技人才产业一个都不能少

“建设海洋强省,我们应该有忧患意识。”1月26日上午,青岛团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代表的一席话引人深思:占全国1/6的海岸线,港口群总吞吐量居全国第一,守着这样一座“蓝色金矿”,山东如何向海洋要效益、要发展?

于洪军所在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是“蛟龙探海工程”的主要参与单位,承担深海资源勘探、科学考察、环境观测等工作。“以我们所从事的深海领域为例,大家都知道,水越深压力越大,对科技要求也就非常高,跟近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我们驻地在青岛,但现在给中心做配套服务的企业,比如海洋信息、深海装备制造、深潜服等都来自于南方。”

“这些都将成为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的热点,在这方面南方有优势,尤其是深圳。”于洪军认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优势在科技,但不能只是科技,还应加快对海洋产业的定位和推进,“比如产业方面、海洋信息方面,这些都需要山东更好地谋划,既符合中央经略海洋的政策,又有益于我省海洋产业的发展,或许全方位发展不太可能,但形成一个产业链条是应该的。”

特别是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谋划“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就在上个月,中欧蓝色产业园正式落户深圳,同时,深圳成立规模为500亿元的海洋发展基金,致力于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还有浙江、福建、海南等等。于洪军担忧,在全国都在“下海”的情况下,山东海洋科技的绝对优势正在减弱。“过去,我们一直说青岛是中国海洋科技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岛海洋科技数量占全国60%,现在大概在40%。”

除了科技优势的减弱,人才流失的危机也开始显现。“去年,我们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知名大学都在筹建海洋学院,新成立或正在筹建的有29家,甚至一些私立大学也成立了海洋学院,还出台了很多政策,山东的不少高端人才已被外省挖走。”

令人欣喜的是,我省高科技和高附加值海洋产业发展的步伐已经迈出。一棵小海藻,做成一个健康美丽大产业。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意味着持续增长的高附加值。这是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国防代表及其团队在海洋中寻到的宝藏。

张国防算了一笔账,一吨海带市场价5000元至7000元,能提取出150公斤海藻酸钠,市场价约15000元。加工成海藻酸盐纤维,市价就是7万元,继续加工成海藻酸盐医用材料,“价值就要按克来衡量,比海带原价值提高了近300倍”。海带“摇身一变”医用材料,只需不到三天时间,“但我们用了十几年时间推动技术创新,才实现了产业链的跨界延伸”。化妆品、功能食品、医药、材料、农业肥料等多领域,都有明月海藻的身影。

在张国防看来,科技是推动产业向上向远发展的动力。海藻活性物质国家实验室、海藻类肥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对明月海藻旺盛的技术创新力的肯定,也为其集聚吸引人才、开发技术性运用提供了平台,为开拓下游市场搭建了基地。

“瞄准海洋领域高新技术前沿、海洋装备制造关键技术、深海观测关键技术等海洋产业急需人才与科研成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与成果扎根山东、服务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主任、民盟中国海洋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李春虎委员建议,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内单独规划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构建山东沿海海洋产业生态群落。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海洋制备防腐、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正发展壮大,应尽快规划建立区域海洋科技大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借助山东沿海区域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较多的优势,加快壮大海洋产业规模,延伸海洋产业链。

除了做好顶层规划,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代表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一定要是开放的、国际化的。”他建议,山东发展海洋经济要放入“一带一路”整体战略中予以通盘考虑,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多边合作,依托国际海洋合作平台,将企业融入到跨国远洋渔业产业链中。

中集来福士:把“城市”搬到海上去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来济南开两会之前,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王建中委员又一次陪参观者去看了一眼“蓝鲸”。这个37层楼高的大个子,是个经常上电视和刷爆朋友圈的“网红”。

2017年5月18日,在南海,我国实现了全球首次海域“可燃冰”大规模试钻采成功。这个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就是由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自主总装集成的“中集蓝鲸1号”。6月2日,试采创造了连续作业60天和产气30万立方米2项世界纪录。

“蓝鲸”是大国重器。它搭载着4万台设备,1000多个子系统,100多个大系统,光电缆就120万米,能从北京拉到上海。一台“蓝鲸”售价7亿美元,抵两架空客A380的价格。经过10年研发、投入几百亿元,中集来福士终结了我国海上采油平台完全依赖进口的时代。

“蓝鲸”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挪威北海的小城斯塔万格,当地很多人没有到过中国,却对烟台、山东很熟悉。挪威北海海域上共有二三十座深水半潜平台,多数是新加坡、韩国的,其中3个是中国的,是“蓝鲸”的兄弟。因为平台稳定性好、定位准确、作业效率高,它们打出了挪威历史上仅有的几口“完美井”:短时成井、出油顺畅。

挪威北海的海况几乎是全球最恶劣的,风高浪急,冬天冰封。挪威的标准(NORSOK)是全球海工行业里的最高标准。在隆隆作响的机房上方,卧室的噪音不能超过40分贝。王建中讲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听了听采访所在的会议室。室内已算得上安静,但他说,因为有中央空调的风声,大约有45分贝,还不合格。

严苛的标准,让中集来福士站到了全球海工行业的第一梯队。王建中自己也没想到,这个“大国重器”,有一天却会拿来“养鱼”。

2017年3月的一天,省海洋渔业厅厅长王守信到中集来福士调研。听到企业介绍,这种钻井平台能在海上想走多远就走多远,还能稳稳当当不晃悠,他颇为兴奋:“踏破铁鞋无觅处,我要找的,就是这个东西呀!”

原来,省海洋渔业厅一直想推进山东海水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提升水产品质,同时把近海岸线解放出来。但是人工鱼礁怎么看护,一直没找到好办法。近海养殖,在海面上架一个“吊脚楼”就行了,可深远海怎么办?能不能在海上弄一个固定在那儿的东西呢?

王守信当场问:“你们这个平台,能不能作为渔民深远海养殖的牧场平台?”

“没问题!”王建中当场就答应下来。连设计带制造,40天就交了货。

第一家尝鲜的海洋牧场叫“六十里”。中集来福士为其打造的是个自升平台,长20米,宽20米,高2米,用4条长35米的圆柱形桩腿及液压插销式升降系统,通过风能、太阳能供电。平台像个小别墅一样安然坐在海上。开着小汽艇,一二十分钟就能从岸上抵达。

除了做养殖看护,小平台还可以用于海上水质观测科研、旅游休闲、垂钓娱乐等。现在,中集来福士已经签下了数十个订单,订单来自山东沿海各地。2018年,按照省海洋渔业厅的构想,牧场平台周围开始搭载网箱,把原来近海养殖网箱逐渐全部撤出,“推”向深海。

水产养殖转型升级,老百姓能吃上健康的鱼,还能解放海岸带。借助海洋工程技术,山东又引领了全国第六次海洋渔业浪潮。

一个小平台,就是一个小观测站。国家倡导“智慧海洋”建设,中集来福士准备把网箱上搭载各种传感器,立体化观测海洋,既能卖平台,还能卖数据。

现在,中集来福士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建设“智慧海洋城市”,就是把城市搬到海上去。现在,他们已经在为数个城市设计“海上城市”。

王建中说,这个“海上城市”,相当于一个海上邮轮,可以把各种休闲娱乐设施搬上去。比起邮轮,其面积不受限制,把多个平台连起来就行了。旁边再搭载海上浮式发电、海水淡化系统、海上垃圾处理系统等,就形成了一个可以脱离陆地的城市。比起邮轮,这个平台稳定,造价也低得多,毕竟它不需要航行。

广阔的海洋,能激发无限的想象。科幻片中的未来场景,很可能并不遥远。

海洋科技解瓶颈,小海参做成大产业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早些年,海参加工就是干海参。多数人不会发,就没法吃。就是这样一个“痛点”的解决,释放了海参消费,带动了水产养殖。

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刘昌衡代表,2000年开始,与好当家集团合作,研究海参的各种加工方法。目前,做出了即食海参、海参口服液、胶囊、含片、冲剂等产品,形成了冷冻调理、即食休闲、保健功能食品的产业链。

即食海参吃着方便,营养流失也少了,但海参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有的人不好消化。刘昌衡他们用仿生的工业化生产,将其酶解。后来,又做成特医食品,和海藻等营养搭配,相当于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更全面了。

刘昌衡说,通过全行业几代科技人员的努力,全国海参的市场由10年前的每年50亿元增长到500亿元,成为海珍品里销售额最大的单品。

海参加工打通了,养殖的瓶颈就解开了。刘昌衡说,海参每年只有不到4个月的收获季节,以前,一到大批上市,海参价格就下来了,养殖业户的收入受影响。有了加工手段,价格保持平稳,养殖业户收益有保证,行业也有了稳定的原料。否则,像姜、蒜一样,价格大起大落,今年栽、明年拔,浪费很大。

即便是这样,海参在科技人员看来,还是没有“吃干榨尽”。在加工中,还是有些小分子流失。像海参一样能提炼出有用活性成分的水产品还有很多。比如,海藻中含有抗辐射的成分,海蜇里有可降血压的成分,这些都能形成产业化的原料。但开发程度怎样,附加值如何,就要看科学技术的水平了。

正因为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对广大养殖户能起到引领、支撑的作用,刘昌衡建议,我省应选出一些重点的课题,集中力量开展研究,谋求突破。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应该有项目、经费支持,真正运转起来。另外,要有全球视野,可以将研究所办到海外去,利用海外智力资源,为我省海洋强省建设服务。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